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牧饲养(种类、数量、管理)

第五章 畜牧

第一节 畜牧饲养(种类、数量、管理)



  解放前宝清县境内有大片草原,很适宜于发展畜牧业。但由于解放前,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畜牧业得不到发展。
  日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战争和掠夺的需要,曾下令发展畜牧业,但疫病防治工作很差,疫病流行猖獗,牲畜死亡数量惊人。当时,生猪只有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后来,日本殖民开拓团引进过数量不多的约克夏和巴克夏,遗留下一部分良种。大牲畜绝大部分从内蒙古购进蒙古牛、蒙古马,经过农民驯养,供农耕和运输使役,数量也有了增加。羊的数量也少,多是蒙古粗毛羊。禽大多是本地品种,只有少量的来克亨鸡。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使畜牧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
  建国初期全县有大牲畜11 454匹(头)。当时农民主要依靠畜力耕地和运输。宝清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发布了牲畜保护条例,并发了畜照,确保畜权,使农民养畜积极性高涨起来,同时对当时流行猖獗的牛瘟采取了积极防治措施。省防疫队在春秋两季及时派人来县协助搞好防疫注射。到1951年,在全县范围内消灭了牛瘟,使大牲畜增长很快。1952年大牲畜发展到17 447匹(头),比1949年增加52.3%。到1955年,大牲畜又增加2 000匹(头)。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大牲畜由一家一户的个体饲养转变为集体饲养。由于缺乏集体饲养的管理经验,牲畜瘦弱死亡不断发生,1956年黄牛减少1 561头,马数虽有增加,但弱、病比例增多。
  1957年到1958年,大牲畜数字继续下降。全县大牲畜存栏为14 305头。为了保护集体畜牧业生产,县委、县人委从饲养、管理、繁殖,使疫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推行小帮饲养经验,实行“三员”结合(饲养员、放牧员、使役员),对稳定集体养畜事业起到积极作用,使全县的大牲畜存栏数开始回升。
  1960年农业遭受严重灾害,饲料不足,致使牲畜瘦弱死亡不断发生,1961年大牲畜存栏12 797头,其中马存栏7 078匹,比1956年减少2 000匹,黄牛存栏6 534头,比1956年减少3 613头,生猪存栏下降到19 733头。
  1962年县委、县人委积极宣传和落实《农业发展纲要》,并针对当时农村畜力不足提出了保护牲畜、保护生产力的号召,并推广了“畜多、肥多、粮增产”的杨树林村典型经验,指导全县集体养畜,促使全县畜牧业生产开始恢复。1965年,大牲畜存栏18 464头比1961年增加5 900匹(头),其中,马9 531匹,增加2 500匹,黄牛8 933头,增加3 400头;生猪41 000头,比1961年增加一倍多;绵羊3 691只,略有上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项畜牧管理制度遭到破坏,使畜牧事业受到损失,1969年生猪从1966年49 000头下降到34 433头,减少14 567头。
  1970年县委、县革委为落实毛泽东主席1958年写的《关于发展养猪的一封信》,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多次纪念活动。召开广播大会,动员全县人民大养其猪。县成立了养猪办公室,组织和领导全县人民为早日实现一人一猪而努力奋战。当时,全县507个生产小队,就有498个小队办起了养猪场。到1975年集体养猪存栏达19 000头,百头猪场曾达70个。朝阳公社领先实现了一人一猪。继而有尖山子、龙头、凉水、青山等公社实现了一人一猪,全县养猪生产开始恢复起来,1976年生猪存栏达到97 049头,但是由于盲目号召队队办百头,对百头猪场却忽视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除了解决一部分猪源和节日吃肉问题外商品量很少,因报酬上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混乱,母猪失配空怀率高,仔猪成活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经营亏损,干部和群众都有意见。
  1977年以后,畜牧业生产有了新的变化,在调整中强调农、林、牧三者关系,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倡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号召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为此,人民政府从外地引进了种牛,开展了种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从1979年全县有lO个公社建立了繁育站,开展了牛的人工授精,从此年年超额完成省给的任务,连续4年受到省地领导机关的表扬和奖励。1979年到1983年,人工冻配12 907头,准胎6 919头,成活改良犊4 700头,全县黄牛改良量有了显著提高。
  1977年生猪存栏达109 000头,全县接近一人一猪。1980年主要因为商业库存过大,曾出现过卖猪难的情况。1981年严重涝灾、粮食减产,农民为保口粮不得不减少养猪,年末生猪存栏53 06l头,比1980年减少19 000头,集体养猪大部改为个体饲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过去的不切实际的做法,落实了生产责任制,落实了饲料地,全县人民养畜积极性空前高涨,战胜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使生猪生产逐步回升。1983年出现了养畜专业户、重点户2 134户,养各种畜禽34 763(只、头),年收入超万元的就有46户,收入达5 000元有133户。羊的生产1977年存栏达31 660只,比1965年增长7倍。1980年存栏72 000只,1982年存栏下降到49 735只,1983年下降到27 484只。禽发展较快,1983年有62万只。比1965年增长2倍多。全县畜牧业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