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病防治 一、牲畜疫病防治
伪满时期牲畜疫病流行猖獗,病菌传染严重,死于疫病的牲畜在村屯内外到处可见,仅牛瘟一项年度记录便有死千余头者,畜牧业受到严重威胁。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牲畜疫病防治工作。每年春秋省里都派防疫队来县,协助县搞好牲畜疫病防治工作。重点搞好牛瘟、炭疽、疥癣的防治工作。到1951年,全县基本消灭了牛瘟,1952年炭疽也得到了控制。1952年开始于青山区抗猪瘟结晶紫预防注射试点。1953年开始向全面推广,1954年县成立畜牧兽医总站,负责抓牲畜防疫工作。
l、炭疽 1950年南贞村发生死亡牛2头。1954年在原大北村(五九七农场一分场)发生一次死亡马7匹。1968年8月于宝清镇东关村又有发生,相继又于万金山乡兴国、方胜、农业场、万隆等村发生此病。发病13头,死亡牛9头,马3匹,感染人1名。当时果断采取严格封锁措施达半月之后,该病得到控制之后,年年连续开展预防注射,至1985年末未再发生。
2、鼻疽 建国前县内有发现,于个别地方流行。
1954年开始检疫,检出后就地隔离,并用土霉素对症治疗,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1958年全面检疫,后将阳性马500余匹分别集中到古井予、本德东、梨南、三合等几个隔离点,起到缩小传染,防止扩大蔓延的作用。后来这些病马逐渐全部死掉。
3、马传染性贫血 1962年有发生,随之开始检疫。最早发生在十八里乡的郝家、庆兰两村,后蔓延到4个乡8个村(26个生产小队),判定病马33匹。后来不断发生新疫点。1973年至1979年间每年判定病马70多匹,至1981年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已经有所控制转入慢性稳性化阶段。
4、牛瘟建国前发生,散在爆发点。经过3年的预防注射,到1951年以后未见发生。
5、流行性淋巴管炎 1955年发生于凉水泉子乡凉水村一个生产队,病马达35匹,经过治疗基本痊愈,以后又有发生,至1957年得到控制。1981年在青原乡又发现此病,经过治疗和预防措施,至1983年得到控制。
6、牛肺疫 1956年在万金山乡方胜村、万隆村发生,死牛40余头。1957年东兴乡发病13头,死亡12头,经过预防注射,到1957年以后未再发生。
7、牛结核 解放前就有发生,建国后个别地方仍然零星发生。1975年开始对奶牛及出口牛进行检疫,均为阴性。1980年检疫30头奶牛均为阴性。黄牛没有进行检疫,该病在县内有个别发生。
8、布病 从1975年开始对羊进行检疫,有零星发生。以后年年检疫。1983年至1984年对奶牛检疫均为阴性。
9、羊痘 1975年在朝阳乡红星、红日两村发生。1982年夹信子乡徐马村发生后流行全县,经预防注射,1984年已经控制。
10、疥癣 解放前牛、马感染较重。建国后开始防治,至1952年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基本控制。1973年,又发生羊疥癣,各地推广药治方法,逐渐得到完全控制。
11、猪瘟 1953年之前全县流行,死亡率达30%至40%。从1953年开始实行全面预防注射,但因有的地方注射率不高,仍有一些地方不断发生死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防治,到1963年才基本得到控制。到1985年,仍然坚持每年春秋两次定期预防注射,正在为最后消灭猪瘟而努力。
12、猪肺疫、猪丹毒 建国初期散在发生,1954年开始预防注射,逐渐控制了该病。但此病的预防注射到1985年仍在进行着。
13、猪五号病 1977年3月21日在宝清镇建设猪场发现,后陆续流行,1983年蔓延到11个乡,31个村,822户,发病猪达988头(其中仔猪577头),死亡244头(其中仔猪217头),处杀12头。发生地点有宝清镇、朝阳、龙头、东升、凉水、七星泡、夹信子、青原、小城子、尖山、十八里等乡。隔离封锁疫区,捕杀疫猪,使疫情得到控制。 二、兽医事业情况 建国后,全县有10多名中兽医分布在县内乡村,担负牲畜疫病治疗工作。1950年县成立家畜诊疗所,当时只有兽医一人,徒工一人,开展门诊业务。从此宝清县开始有西兽医治疗。1952年春诊疗所改为畜牧兽医技术指导所,编制7人,负责全县畜牧、兽医工作。1954年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县成立畜牧兽医总站,搬至县政府,隶属于农业科。为团结中兽医,县成立中兽医联合会,把中兽医组织起来发挥了作用。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于1954年和1955年分别吸收两名技术水平较高的中兽医解振林和李俊业到县兽医院,进一步实现中、西医结合,提高了牲畜疫病的治疗水平。
1955年,县兽医院改家畜卫生院,编制6人。1958年又改为家畜疫病防治院,编制为10人。各乡也分别建立防治所和联合诊所。县院1961年开始有1名大学毕业生,中专2人,中兽医2人,助理兽医4人。1981年县又将宝清镇兽医院合并在一起,在原有13间草房基础上新建一座500平方米的二层楼,共12人,其中大学生5人,中专生3人。
除开展治疗、去势和搞好防疫以外,从1983年开始负责农贸市场肉类检疫和生猪预防注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76年开始制剂,生产生理盐水、葡萄糖、磺胺嘧啶、安那加、安基比林、樟脑磺酸钠、黄莲素、哑硒酸钠、苏达水等针剂及雷夫奴尔、硫酸镁,以及中药粉碎,制造清肺散、健胃散、仔猪白痢散等。
在推广新技术方面,解放前有少数中兽医自己开业。1950年开始西兽医用西药治疗改牛角投药用胃管投药;劁猪推广了小挑花和大挑花。1960年逐步开展了各种手术:如腹腔、团锯、剖腹产等手术。同时增添一些大型医疗器械,如成套产科器械、牙科器械、牛瘤胃吸铁器等,逐步应用于临床。
从诊断技术上看,1960年开始逐渐增加一些辅助诊断技术手段,如临床诊断中的血、尿、粪、腹胸水的化验以及肝穿刺。同时一些特异性诊断也应用于临床,如鼻疽、传贫、结核、猪瘟等诊断。
在治疗技术上,如肠闭结,50年代仅能用药物治疗,80年代已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药物、灌肠、直肠碎粪、补液手术、穴位注射和针灸等技术,多数病是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新的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同时多种针灸如白针、电针、火针、水针等皆应用于临床,使治愈率大大提高。
宝清县家畜传染病防治情况
表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