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产捕捞
第二节 水产捕捞
宝清县捕鱼生产历史悠久。“挠力河红肚鲫鱼”远近驰名,在历史上是献给朝廷的重要贡品之一。
解放初期宝清县从挠力河捕获的红肚鲫鱼,不仅供应本县居民有余,而且还负担支援双鸭山、鹤岗、佳木斯等城市的任务,1962年以前,由国营渔场每年都调出150吨左右。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还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0吨大规格红肚鲫鱼,为支援朝鲜人民作出贡献。然而,由于荒原日辟,人烟日增,水产资源遭受破坏,致使渔业捕捞生产数量逐年下降。 一、捕捞梁点分布情况 县内16条河流中有4条分布有捕捞梁点。其中大挠力河水域13个,小挠力河水域7个,蛤蟆通河水域4个,七星河水域4个,共28个。这些梁点中有国营19处,集体9处。
二、捕捞方式 捕捞方式主要有4种,即挡箔捕捞、拉网、封网捕捞和冬季破冰捕捞。 1985年,捕捞工具,有木船60支,网具7 109件。其中有大小拉网12趟。封网2 010片,旋网87片,小型渔具5 000件。有捕劳人员158人,其中国营113人,集体45人。 三、捕捞品种和产量 捕捞品种有鲫鱼、鲤鱼、鲇鱼、黑鱼、狗鱼等,大量是的鲫鱼、鲤鱼、和鲇鱼。 1949的至1985年36年间,共捕捞出鱼总量为9 462.5吨,平均每年捕捞出262.86吨。其中,“文化大革命”前17年共捕捞出鲜鱼6 377吨,每年平均捕捞鲜鱼375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10年共捕捞出鲜鱼l 477吨,每年平均捕捞出147.7吨。
1977年至1985年,9年期间共捕捞鲜鱼量为1 608.5吨,每年平均捕捞量为178.7吨。
捕捞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文革时期比略有回升)表明鱼的生长量下降,主要原因是鱼类徊游区和产卵区的水域环境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其次还有捕捞强度过大,捕捞方式不断改革,加上大挠力河口一带国营农场阻拦严重。国营渔场于1963年撤消,改为渔业社,原12个亮点降到3个,捕捞量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