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养殖业 一、养蜂
宝清县的养蜂在1955年以前是将猎取的野生工蜂放在木箱里饲养,每桶蜂一年只能产蜜30~50斤。全县养蜂数量很少。
1956年开始引进西方蜜蜂和养蜂新技术,促进了全县养蜂业的发展。到1979年养蜂生产发展到最高峰,蜂群达到7 488,收购蜂蜜607 405斤。这一年到8月lO日全县收椴树蜜580 000斤。夏至过后,紫椴和糠椴开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历时一个月的大流蜜期,全县70多个蜂场都实行了7月上山,8月下田,春采柳,夏采椴,秋天围绕山边、河川、田间转的生产措施。转地饲养,追花夺蜜,夺得了分群采蜜双丰收。
1983年,养蜂业又取得大丰收。
蜂群由春天的5 85l群,发展到17 lOO群,比去年增加20%,收购51.1万斤,平均单产654斤,比特大丰收的1979年平均单产48斤增32%,收购蜂王浆6lO斤,蜜蜂、蜂蜜、王浆三项为农民增加收入585 300元。
1984年7月,县土产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养蜂资源和养蜂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宝清县四山一水一草四分田,地形多样,气候温和,蜜源植物品种多,分布广,花期长,蜜源丰富。为养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120种蜜源植物花,春、夏、秋三季开放,花期交错达160多天,据调查,宝清县深山林区椴树总面积达302万亩,已利用面积为130万亩,浅山区苕条是秋季的主要蜜源之一。总面积67万亩,1985年现利用面积为43万亩,平原区的农作物、瓜类菜类的夏秋季蜜源总面积达80万亩,现已利用70万亩,低平原在东北部草原和荒地中,生有大量毛水苏,是宝清秋季的主要密源之一,面积90万亩,已利用43万亩,布及全县的专业和业余养蜂人员近700人,他们普遍使用春季快速繁殖、早分蜂、强蜂采蜜等一系列以利用资源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实行转地饲养.追花夺蜜的游动养蜂方式,利用辅助蜜繁殖蜂群等,使全县蜜源得到了综合利用。
宝清县养蜂生产情况表
表3-10
二、养羊 建国初期,只有十几户回民和少数农民养羊,全县不过300至400只。后来虽然逐年有所发展,但进展不大,1977年县联社系统抓养羊生产,县领导到甘南县新十四大队参观养羊,很受启示。之后,宝清县开始重视抓养羊生产。县社领导做好参谋,付出很大的努力,促使绵羊发展的存栏数三年迈出三大步:1978年为42 036只,1979年为55 000只,1980年为71 826只。万金山、夹信子、十八里、宝清镇都成为万只羊乡(镇)。发展的速度在全地区首屈一指,受到省社表扬。1983年,曾一度出现卖羊难的现象,1984年卖一只羊仅30~40元。1985年羊毛涨了价,按一类物资管理,一般的好羊能卖lOO元。养羊事业又趋向稳定。
近几十年来,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争相开荒垦地,大多数村屯附近牧场短缺,已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严重问题。
宝清县绵羊生产情况表
表3-11
三、养蚕 宝清县放养柞蚕始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放养前,1957年由县多种经营局主持,派出4人到林口县学习放养柞蚕。1958年于宝清县靠山村西北山首次试点放养四把,请辽宁人为技术员,当年得蚕种25 000粒。在“大跃进”思想影响下,宝清县决定在全县有条件的村屯全面铺开,这年冬,从辽宁引进蚕种423万粒,1959年全县共放柞蚕715把,收蚕茧186 lOO市斤,1960年一跃扩大到1 500把,收蚕苗587 05l市斤。
自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后,1963年1973年全县放养柞蚕的规模和数量趋于稳定,情况如下表:
表3-12
1972年省蚕业局在宝清县召开了“二化二放现场会议”,介绍了宝清的“二化二放”经验。1980年省投资2万元,县自筹6 000元,在宝清镇西山建造了“二化一放”保种窖。1982年和1983年两年县柞蚕都获得高产,1981年单产900斤,1982年单产1 000斤,劝农村李玉才的柞蚕单产超2 000斤,勇进村于德水、庆兰村周青山、姜淑清的柞蚕单产超2 000斤以上。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实,柞蚕在宝清县“二化一放”是稳产的,7月15日以后蚕上山,与农业不争时,农民挂锄后放蚕是一笔额外收入。农民对此也很有认识。但是自从1983年以来,由于解决不了销路,影响了柞蚕放养的发展。
四、养貉
貉俗名孬头,本地野生貉属于我国北貉中的乌苏里貉。系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貉属杂食性珍贵毛皮动物。其商品貉皮保温性能好,结实耐用,轻挺美观,历来是国内外毛皮市场上畅销的上等裘皮之一。貉肉可食,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且有治五脏虚劳及女子虑惫之效(据《本草纲目》记载)。
宝清农民素有猎捕野貉做帽防寒的爱好,每到初冬下头场雪之后,把“撵孬头”做为一项重要的副业收入。但由于长期猎捕和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结果,使野生貉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出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70年代初,宝清县开始有人猎捕野生貉进行家养试验。1979年,县外贸局曾从饶河和八五三农场引进种貉家养。1983年从本省又引进95对种貉,投放到万金山乡兴国村试养,一部分投放到小城子乡青龙山村作为扶贫试养,很快扩展到全县城乡。1984年开始,在县城退休职工中掀起养貉热,县政协工作组曾到饶河县作过考查,带回来一些养貉经验。1985年黑龙江省科委做为科研项目之一,在宝清县搞人工饲养乌苏里貉试点,在万金山良种场和兴国村各建一个养貉场,种貉很快发展到l 600对。东兴乡四合村,有农户127户,有84户养貉,1985年8月存栏210对,还有狐狸24对,因资金不足,尚有43户未养。
从饲养实践证明,养貉具有管理简单、省工省料、饲料来源广、耐粗饲料、抵抗疫病的能力强、繁力和成活率高等特点,而一天的劳动量只需早、晚各喂一次食,早、午、晚各饮一次水需用的时间很少,不耽误其他生产。所以,养貉确实是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一项成本低、收入高、很有发展前途的副业,也是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和勤劳致富的新门路。 五、养麝鼠 麝鼠又名水耗子,是一种水陆两栖的毛皮动物。原产于北美,1927年苏联引进驯化,50年代扩散到远东。
1958年10月,宝清县商业局从兴凯湖引进3 000只,用4辆汽车运至青山乡。投放到大二甲西地河放养扩散。它的自然扩散的繁殖力很强,到1985年的28年间已经遍布宝清全县17条大小河流两岸和广大的沼泽地区。县土产公司进入60年代中期就开始收进麝鼠皮张,为国家提供大量贵重皮货。
进入80年代,又有个体户农民和职工试验家庭养殖成功,至1985年同养貉一起在宝清城乡形成一股养殖热。据宝清外贸专业人员调查,全县已有近千户养殖麝鼠。
麝鼠全身都是宝。其毛皮光润坚韧,轻软美观,沥水性强,可做上等皮帽、皮领、皮手套、翻毛大衣等,在国际毛皮市场上是畅销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与牛肉相当(19.5%),而脂肪含量又较低(3.6 %),是味美可口的野味佳肴。麝鼠还有麝线能分泌麝鼠香,是提炼高级香水的原料。麝鼠适应性强,饲养管理简单,繁殖率高,养殖麝鼠经济收益较快,是一项很有前途的集体及家庭皆宜的养殖业。
麝鼠饲养管理分自然放养和人工饲养两种。
l、自然放养根据麝鼠在水陆接壤处打洞筑巢而居,以各种水生植物为食,并具有在深水里觅食的习性,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草丰盛,岸边比较陡水位变动小的泡沿、池塘、长有水草的河湾等地带放养为宜。水深要在1.5米以上,以免冬季水浅冻透,使麝鼠无法潜水觅食,造成死亡或搬迁它处。放养时间最好是六、七月,最晚不要晚于寒露,放养后要安排专人看管,捕捉量一般为50%,捕捉时最好使用捕鼠笼,要捕大留小,捕公留母。
2、人工饲养首先要修筑窝巢。小窝用砖垒修,总面积约0.5平方米左右,分为内外两室,内室窖稍大一些,外室设有直径15厘米左右的洞口,与运动场相通。运动场用砖和水泥铺成,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场内修筑深均为0.3~O.5米的水沟,以供戏水,运动场四围用砖垒成围墙,高O.5~l米。上罩铁丝网,网上留有自由开启的小门,以便投食和放水。
饲养管理上要注意更换污水,保持清洁,盛夏以草帘遮盖,预防中暑,麝鼠喜食水生食物,日食草量为O.5~1斤,从开春至晚秋,以草食为主要饲料,每天投2~3次。冬季除喂土豆、秋白菜、大萝卜、芥菜缨等冬贮菜外,每日每只投以O.5~l两用玉米拌糖作的谷物窝头。
宝清县土产公司历年收购麝香鼠皮张表
表3-13
六、养鹿
宝清县的野鹿家养试验从50年代开始。首先进行这项活动的是凉水泉子乡新丰村五队共产党员陈殿元。接着夹信子乡和小城子乡都先后建立鹿场。据统计,至1985年末,全县养鹿已达812头,其中,宝清镇30头,夹信子乡55头,万金山乡16头,凉水泉子乡48头,龙头乡16头,小城子乡27头,富山乡7头,东兴乡2头,其它(包括国营农场)661头。其中五九七农场养鹿数量最多,成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