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编织业
第四节 编织业
编织业是农村传统的副业项目。是在自给自足、自编自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商品项目,早在建国初,经县联社通过全县各基层社发动和组织编织副业,由基层社采购站收购,多是当地自产自销,主要的产品有席子、芙子、土篮子、草袋子等。由于技术上不去,产品质量低,成本高,生产形成逐年下降形势。 一、席子 县联社最早组织生产编织秫秸席,始于1961年,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政府正组织农村生产自救,利用冬闲季节,广开副业生产门路,编织炕席。1961年至1962年,每年都能收购4至5 000领席子。1965年以后,收购数急剧减少。因为从安徽省进口的苇席质量好,价格低,所以当地的苇席就自然淘汰了。 二、茓子 茓子是农村当地用、当地购销的产品。多在秋冬季节根据当地农业的需要而组织编织的,没有得到发展。
三、土篮子、筐
“大跃进”年代大兴水利建设,全县曾经使用过大量土篮子。一时在全县村村、队队都编织土篮子。加上每年因土建工程加上家庭自用也都需要一批土篮子,因而县社在土产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采购站,每年都有收购业务,最高收购量达到4 000对。因为土篮子是容积货运费高,外运外销有困难,所以此项生产也就一直没有发展,1985年以来在市场出现土篮子脱销,据调查同缺土篮梁有关,需要林业部门给予支援。全县在没有大的工程情况下,一般每年需要l 000对土篮和筐供应市场,需要组织编织。此纯属自给自足,在县内市场自产自销。
四、草袋子
多年来,为防洪防汛装置土方而使用大量草袋子,一般每年需要4万多条,60年代初期在夹信子乡以稻草为原料组织生产编织,最高收购数字达3万条,以后在万金山、七星泡等乡都组织过编织。夹信子村农民杨广发,于1979年冬天借300元钱作本钱,买了稻草,自制了一台草袋机,发动全家人,4个月时间织出1 740条,纯收入915元。本村高淑芳是个40岁的中年妇女,在供销社帮助下解决了草绳机和草袋机,从冬到春编织草袋1 104条,纯收入738元,全家3口人,一年甩掉穷帽子。但是,也有同苇席同样的问题,就是顶不过外进的草袋子,如五常县用机械生产:质量好、价格低,本县生产的相形见绌。因此.虽然下边基层社仍然收购,但数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