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工程
第二节 水利工程
一、河道治理
宝清县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河道治理方面投工不多,仅有一些零星局部的改道工程。1956年3月,在七星河乡常张村北岗改河道4公里长。当时开挖断面很小,至1985年上宽有25米宽。
1963年9月,朝阳乡曙光南小色金别拉河弯曲太大,威胁附近农田。为此从九连到立新桥往西至大色金别拉河改河道5公里。
1970年青山公社为了新开流堤防不受讯期洪水的冲击,从新开流南部开始向下游改道700米,同时堵封新开流老河道。当时改河道断面只有30平方米,至1985年已经形成60平方米断面。县交通部门认为河道改挖断面不够,为了扩大行洪断面在1981年把老河口重新挖开通水。所以新开流堤防仍然受讯期洪水冲击。
1978年5月,修宝石河栏河闸时,在栏河闸上下共开挖河道l公里。1980年,小挠力河良种场南部改河道l公里。挠力河及其主要支流内、外七星河进入平原区后均变为沼泽性河流,河道弯曲,泄流不畅,一股河段的平槽泄量仅为五年一遇洪峰量的l/20~l/30,每逢汛期便造成大量洪水漫溢,形成天然滞洪区,严重影响两岸现有耕地排水。全面而有规划的河道治理工程亟待进行。
二、治涝工程
宝清全县有涝区10处,其中50万亩以上的大型涝区有青原、东升涝区;万亩以上涝区有黑鱼泡、七星河、十八里、东明等4处;万亩以下零星涝区有金沙河、平安、丰收、曙光等4处。全县涝区总面积为172.4万亩,易涝面积为121.7万亩。涝灾平均十秋七涝,发生较大涝灾平均三年一次。主要原因是:靠山地区受坡水的灾害;靠河的受洪泛灾害;地势平缓低洼地区受上游坡水下泄,退水迟缓,下游无防洪工程,致使河水泛滥,形成滞水成灾。
建国以前只有平安、永胜、靠山等三条小排水渠,受益面积4 000亩。建国后,特别是从1957年开始,宝清县人民在治涝工程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收到明显效益。其中比较大的工程是:1956年开始的十八里涝区的排水工程,有五里壕、九里壕、十二里壕、十八里壕、双泉、庆兰沟、东地河等。1964年11月,动员7个乡的民工,在北关修挖排水干渠,一秋完成土方17.1万立米。1972年冬春县组织农建团,在头道岗灌区、黑鱼泡涝区、青山涝区、十八里涝区施工,完成土方13万立米。青山涝区,从1975年开始修建一、二排干,一总干,5条支干。东明涝区1973年修3条干渠、交界沟等。1985年,全县共挖排水干渠123条,长达495公里。
三、堤防工程
1949年至1956年,在县城的亨利和靠山村附近的宝石河岸修筑堤坝4.9公里。
1957年8月22日,挠力河洪峰达1 010立米/秒,七星河为542立米/秒,全县受灾22.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这年秋,全县组织2 000多人,用3个月时间完成七星河的19公里堤坝,土石方20万立米。1958年春又继续完成七星河堤防土方7.4公里、挠力河堤防土方10万立米。
1966~1976年,全县范围内修堤防125.6公里,1977年至1985年修157公里。
至1985年全县堤防建设总长为389.23公里,保护农田65.12万亩,保护荒原32.6万亩,保护人口6.63万人,保护村镇55个,国家投资365.9万元。其中挠力河堤防47.5公里,宝石河堤防30.8公里,大梨树河堤防6.5公里,七星河堤防47.3公里,金沙河堤防31.2公里,西地河堤防36.8公里,宝清河堤防4.4公里,蛤蟆通河堤防O.5公里,大、小色金别拉河堤防22.2公里,“五、七、八”干堤防13.6公里,小索伦河堤防5.5公里。
四、水库塘坝
1958年“大跃进”开始,宝清全县一哄而起大干水利,到1967年10年中间共兴建了中小型水库和塘坝34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太平水库和金沙河水库),小型水库16座(红新、东方、兴国、红日、胜利、二道、三道、徐马、靠山、永安、涌泉、红旗、十八里、郝家、连丰、勇进等水库),塘坝16座(东泉、兰花、梨北、西太、凉水、头道、梨中、民主、东龙西、庆兰、小西沟、万金山林场、东龙东、东太、东兴、郝家等),共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库容有318万立方米,这些工程对防洪除涝和保持水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1985年止,只有二道、红新、东泉、郝家等4个水库初具规模,其余30座中属于半截水库11座,作废水库19座,劳民伤财,国家投资157万元,收效不大。
l、太平沟水库1958年3月,由宝清镇、十八里、万金山、夹信子、青山等5个乡修建。水库地址位于小城子乡太平沟村西1公里处。设计坝长1 520米,坝高11.5米,工程量为6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农田14万亩,其中水田1.4万亩,装机容量425千瓦。5乡的民工组成民兵师,设师长、副师长、师政委,下设秘书科:工程科、物质科、治安科。1958年6月筹建,8月开工兴建,上2 000人,300台大车。1959年5月下马。完成土方6.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28万元,半途而废。
2、金沙河水库金沙河水库位于金沙河中游,金沙河村东。设计坝长l 110米,坝高11.5米,工程土石方为5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2万亩,其中水田0.35万亩。装机容量90千瓦。
1958年9月七星泡乡(包括向阳、双柳、七星河、凉水)组成金沙河水库水利兵团,有政委、团长,下设营、连、排组织。上民工800人,用木轨道推土上坝。
1959年太平沟水库工程下马以后,集中主要力量修建金沙河水库,全县组织l 500名民工上坝劳动。至1960年春下马,完成土方9万立方米。
1961年至1962年转让给省外贸局畜牧场,1963年收回归县。
1967年由七星泡、凉水泉子乡出民工1 000名继续修筑水库,于1969年春又下马停修。
这座半截子水库于1964年、1970年、1973年汛期三次溢洪道决口,淹没农田9 000余亩,跑掉鱼类数万斤。
1973年冬县革委会向省申请续建金沙河水库工程,经批准15万元工程费由七星泡公社负责续建。至1974年下马停建,一直是个半截子工程。至1985年,库内已开垦变田,国家总投资101.7万元。无效益。1981年春移交给七星泡乡管理。 五、机电井建设 1966年县水利科成立打井队,当年打井6眼。到1980年达到430眼井,1985年下降为277眼。其中旱灌井108眼,水田补给井120眼,改水井43眼,无水源井6眼报废。主要原因是水泥井管损坏。
1971年灌溉面积2.2万亩,1978年2.25万亩。1985年O.98万亩。对抗旱和烤烟移栽有显著效果。
l、喷灌 宝清镇于1977年冬春完成2万亩的喷灌区建设。打井88眼,自筹资金40万元。1978年扩大到万金山、龙头、七星泡、七星河等公社的19个大队,到1981年全县喷灌机具共有332套。实喷面积1976年o.08万亩,1979年至1980年最高达2万亩。喷灌比无灌溉区收成增加1.3倍。1985年喷灌2.2万亩。
2、滴灌 滴灌省水、省工、省地、丰产。用滴灌种小麦一般比无灌溉收成增加1.6倍以上。从1978年至1985年,在宝清镇亨利村利用6亩试验田经8年试验,虽然增产,但因成本高,形成增产不增收,因此难以推广,趋于停滞。
3、防病改水 1966年至1975年打改水机井48眼。造价9.02万元全县造大型过滤池26处。1965年lO月,龙泉二队引自流泉水地下管道228米。
1976年至1985年继续打改水井47眼(详见《卫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