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田灌溉

第三节 农田灌溉



  一、自流灌溉
  宝清县农民利用自流水灌溉水田的历史较早,最早的资料是民国7年(1918年)勇进村北有刘志成者引宝石河水种稻田10垧,同年徐马架子村有朝鲜族30户引水种水田30垧。民国11年(1922年)靠山村于志合、隋永山7户种水田8垧。民国18年(1929年)义顺号(东兴村)以朝鲜族徐业尚、徐一叶为主的20户,引小清河水灌溉种水田40垧。同年,宝清郊区亨利、夹信子等地有汉族引水种稻田l00余垧。
  七星泡农民于1930年在七星河南岸请朝鲜族老农作指导,目测定线,开渠引水,种水田10垧。翌年,在大脑袋山后又增开水田10垧。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谢家大段(大地主)在东龙村河南山头开始,经第一、二黑鱼泡子,挖一条用水干渠,长9公里,土方4.5万立方米,引水种水田200垧。
  伪满康德5年(1938年)赵科在北关拦河坝下游200米处开新渠,同1935年开的壕合并,在东富,协成、新城等地种500~800垧水田。同年常张村种200垧水田获得大丰收。
  伪满康德7年(1940年),常张村开水田800余垧,因当年涨水,只得200垧收获。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日伪组织勤劳奉仕队900人堵北关拦河坝.开渠经过东富、前进,最后到新城北,挖一条大型用水干渠,总长为19.95公里,完成土方26万立方米。伪满时期在宝石河两岸有12处拦河坝,有水田约700余垧,大小梨树河畔也种过400多垧水田。全县水田0.9l万亩,总耕地面积的23%。
  建国以后,引水灌田面积大为增加。
  1949年水田面积为2.72万亩;1960年水田面积为5.94万亩;1973年水田面积为O.25万亩;1984年水田面积为4.44万亩;1985年水田面积为7.53万亩。其中自流灌溉6.25万亩,井灌溉1.28万亩。水田占耕地面积的6.1%。
  宝清县引水灌溉水田有万北、七星泡、头道岗、幸福、方盛、前进、宝石河等七大万亩以上灌区。
  1、万北灌区 该灌区1943年开始兴建,1944年实行初灌。1945年由延边朝鲜族移民种水田1 476亩,以后有各乡汉民都来万北发展水田,最高达1.2万亩。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后,水田面积逐渐下降,但从1979年以后又有发展。到1985年水田已达2.2万亩。亩单产达530斤,总产为l 200万斤。
  2、七星泡灌区1962年以前无堤防,水田常受洪灾威胁。七星泡镇在1962年从高丽壕开始到灌区排水口,新修堤防6.1公里。
  1964年搞灌区整顿,挖1条用水干渠,5条用水支渠,长达10.9公里,完成土方为2.21万立方米,挖l条排水干渠和4条排水支渠,长达12.18公里,初步形成单灌单排系统。当时灌溉面积为O.3~0.4万亩。1978年经过整顿,把该灌区同月牙泡灌区合并为一个灌区。1981年至1985年,实灌面积达O.72万亩,总产达504万斤,成为宝清县经费自给有余的好灌区。
  3、头道岗灌区 该灌区是1934年谢家大段(大地主谢文彦)雇人开挖的开始种水田O.3万亩。1961年把老渠道作废。在红山东南山头(船口)重建渠道工程,1962年开始初灌。1975年县纳入整顿,报地区批准投资。从1977年开始两年基本整顿完。各种用水渠道和二条排干完成。1978年上升为O.35万亩。1982年灌O.6万亩,1985年达O.85万亩,亩单产610斤,总产达81.85万斤。
  4、幸福灌区该区是1959年兴建,1960年初灌,最高0.75万亩。1977年整顿规划搞完,地区批复投资90.91万元。1978年由宝清镇和十八里组织170个民工,新建宝石河永久性拦河闸l座,全长30.8米,闸孔高1.7米,泄洪量为68立方米/秒。投资36.8万元。同时三年之间从头道河开始到傅家村总干渠所有构造物建设完毕。但是由于连续4年干旱,除夹信子、宝清镇以外,没有受益。
  5、前进灌区 该区位于青山涝区东部,在赵科于1935年开渠的基础上。1959年改水田2.85万亩,1963年在东青山东2.5公里处新开渠道,称前进灌区。挖一条用水干渠2.5公里,在前进东北都插入北关用水干渠,经东六到新城。1984年水田0.1l万亩,1985年增至0.8万亩。1985年单产514斤。打水田补给井60眼,临时泵站4处。但田间工程不配套,不能单灌单排。
  6、宝石河灌区该区位于宝清镇西南部,是引用宝石河水的自流灌区。区内有靠山、四新、夹信子、徐马、勇进、勇跃等村。灌区是沿宝石河畔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公里。灌区耕地面积为1.2万亩。早在伪满时期水田耕地面积就达到700多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当地农民利用伪满时期的12处旧拦河工程引水灌田。1964年于灌区中部开挖一条排水干渠,解决了南山坡水威胁。1974年修勇跃闸门。1975年从勇跃闸门至夹信子村北,改线堤防9.5公里。现有3座进水闸和三座拦河坝,土方17万立米。实灌水田年平均0.15万亩,1981年达0.32万亩,1985年达O.34万亩,亩产高达600斤。国家对该灌区投资1.7万元。
  7、方盛灌区该区位于挠力河右岸方盛村附近,1954年新建。1955年旱田改水田0.69万亩。1958年下降到0.39万亩,亩产250斤左右。到1963年下降到O.13万亩,亩产115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劳力少,水田用工量大,难以解决草荒问题。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引水灌溉水田的面积又逐年回升。1985年达到0.51万亩,单产也提高到460斤。
  二、抽水灌溉
  解放前,宝清全县只有龙头山曾建一处抽水站,灌溉1 200亩水田。
  解放后,1966年开始建立抽水站,至1979年共建站20处。这20处抽水站的名称是:七一、三道、灯塔、兴国、月牙泡、青山、兴华、解放、红山、南贞、二道、北关、英山、七星河、杨树、德兴、东红、东胜、西龙头、机良场。共设电动机2l台,变压器14台,柴油机3台,国家投资10.89万元。扬程一般4~5米。19米以上的有5处。其中最高的三道抽水站(二级)57米。实灌面积2 085亩,其中水田1 205亩。旱灌880亩,投资11.89万元。这20处抽水站只有红山抽水站坚持利用。其余全部停建或作废。
  红山抽水站建站前,只有一台水车灌水田30亩。1968年建站以来。18年来坚持灌溉水田。1970年150亩,1973年300亩,l979年450亩,1985年700亩。平均水稻亩产达600斤至700斤。
  三道抽水站,1969年架高压线3.5公里,是两级提水,57米高扬程抽水站。1970年开始建站,购进电动机2台,变压器1台,挖了前池,修了压力池,开挖红峰干渠31.5公里,完成土方4.73万立米。国家投资1.95万元。结果工程半途而废,空劳民力。  这些抽水灌溉工程之所以效益低,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盲目建设。   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药剂除草等科学种田方法的使用,水田收入显著提高,水田面积的扩大,推动了抽水站的建设。仅1984年至1985年两年间,全县抽水站猛增到105处。
      1985年宝清县涝区情况表
  表3-25
                            土方量:万立方米
                            面 积:万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