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轻工业

第一章 轻工业机械工业

第一节 轻工业



  一、木材加工
  宝清森林资源丰厚,自开发始就有木材加工业,但属自给性加工(即自采自作)或流动木工加工,主要用于建房、制畜力车和一些木制农具。至民国11年(1922年)才有木器店一家,主要制做畜力车、桌、凳、箱、柜、椅、棺材等。伪满康德4年(1937年)日伪在宝清大兴土木建机场、兵营,刺激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全县已有木匠铺4家,从业人员达31人。日本商人在宝清争夺木材加工市场,建立了火锯厂,专事木材机械加工。木材加工业在整个伪满时期始终很兴旺,原因是宝清木材来源容易,婚丧嫁娶总得做点木工活。当时除生产各式家具;还能生产箩圈、旋制品。解放后,政府为了扶持地方木材加工业,于1955年建立专业化的木材加工厂,从事锯材加工,半机械化生产各式家具。1979年成功的采取远红外烘干技术,降低了成本,烘干木材不变形,不裂。1981年生产白桦木折椅曾远销美国。1984年创产值128.8万元,生产的单人沙发被省定为一级产品,成为省木制品行业重点企业。为了充分利用本地木材资源,县于1966年建立了木制农具厂可以从事锯材加工,生产小木农具,如锹、镐、镰刀、锄把等,除供应本地,还部分外销。1984年的产品销路不畅,增设饮料生产,以补收入。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体锯材厂、家具店的涌现,1985年达43户。乡村木材加工量1985年达4 875立方米,木制家具2 000件。国营、集体木材加工部门面临挑战,急需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二、皮革、服装、纺织  皮革宝清在民国11年(1922年)已有一家皮铺、主要是生产靰鞡、车马挽具。至伪满康德4年(1937年),皮铺已发展到17家,全部手工生产靰鞡、挽具、鞭子。
  解放后,于1954年县城内12家皮铺联合成立县皮革厂,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靠手工生产挽具、手套、劳保用品、工具袋等。1977年采用酶法脱毛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了制革质量,改善了对环境的污染,并在全省推广。1981.年至1982年产品积压、造成企业亏损,1984年停产。
  服装 民国11年(1922年)有一家服装店至伪满康德4年(1937年)有13家服装店,其中有2家为日商开办的洋服店。日商洋服店较大,人员6~16人,门市4~5间房缝纫机10台左右。华人服装店4~14人,缝纫机4~8台。大部分加工西服、协和服、制服、旗袍等。
  解放后,于1954年县城内12家私营被服厂联合,成立宝清被服厂,承揽加工各种服装。
  1958年划归百货被服厂,成为国营企业,专为百货公司加工衬衣、制服、劳保用品。1961年 7月又划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设门市部和加工车间、零活车间。
  为适应市场需求,1966年建立了鞋帽童装厂,设自销门市部和加工车间,生产鞋帽、童装。1982年增设注塑机,生产各类塑料鞋底、单、棉鞋。
  1980年服装厂生产的雪花呢大衣打入北京市场,同年完成产值108万元,利润4万元,成为建厂以来最好年份。1983年以后,市场上外地服装涌入,个体服装店增加,服装厂产品销路不畅。1984年该厂拨出部分技术人员和设备,成立高档服装厂,专门生产高档服装,占领了宝清服装市场,成为宝清高档服装主导企业。但近年个体服装加工业又大兴盛,1985年已达61户(包括农村),年加工量达3万件,县服装加工业又面临新的挑战。
  纺织1958年宝清曾建立了缫丝厂,主要是柞蚕的抽丝,至1960年停产,1980年又建立丝绸厂,主要生产被面,由于原料不足,1982年停产。1984年请丹东市技术人员,帮助该厂开拓生产门路,至1985年拥有10台机组。
  生产涤纶混纺交织印染布,投放市场,颇受欢迎,使企业恢复了生机。同时生产软缎被面、线绨被面、纯化纤印染布等。
  三、薄铁、陶瓷
  薄铁民国20年,始有薄铁加工业,因交通不便,原料不足,大部开开停停,不甚兴盛。伪满康德4年(1937年),宝清驻军增加,日伪连续讨伐抗联需用大量炉筒、水桶、炉子等用具.刺激了薄铁制品业的兴盛,县城薄铁制品业多达7家,从业人员14人。均为父子、兄弟、师徒店,手工业生产水桶、水壶、铁盆、炉具等。伪满末期(1940年以后)驻军减少,原料短缺,薄铁加工 业纷纷倒闭。
  解放后,于1956年政府组织私营薄铁加工业联合成立薄铁制品厂,主要手工生产白铁用品,修理白铁设备。企业最兴盛时人员达64人,设修理、机加、铆焊等车间,占地1 000平方米,还设门市部,从事半机械化和手工生产。进入80年代乡村白铁加工业兴起,自铁业10户,年加工业量5 000件。县白铁生产,1984年不景气,部分工人自谋职业,开设个体白铁加工店,剩余职工,成立铆焊厂,生产拖车、油(水)罐,又生产珍珠岩,使企业起死回生。
  陶瓷民国15年(1926年)左右,宝清始有窑业,只生产泥缸、泥盆等土陶。伪满康德4年(1937年)全县窑业6家,从业人员30人,生产缸、盆、罐等土陶制品。
  解放后,1956年联合私人窑业成立土陶社。主要产品有瓷管、缸盆、陶土瓦、地板砖等。从事半机械化和手工业生产。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85年与河北省承德市大庙陶瓷厂联营,引进了技术设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企业新生。
  四、酿造
  酒类生产民国11年(1922年),县城内烧锅共5家,最大的烧锅大裕兴、真隆花、仁和昌等规模较大,人工生产白酒,一年共用粮400石,出酒160 000斤(80吨),县内消费50 000斤~60 000斤,余下运往富锦销售。伪满康德4年(1937年)县内有烧锅2家:公和昌经理刘振骊,人员25人,有机器设备,日产豆油豆饼外还生产白酒500公斤。另一家汇海涌,经理王哲生,人员13人,无机器,日产白酒500公斤。
  解放后,汇海涌、公和昌合并.成立宝清县工商管理局第二酒厂,1946~1949年建厂初期,企业仅有职工21名,年产量154吨白酒。1973年迁厂新建厂房,增添设备,引进新技术,生产宝清老窖,打开销路,当年完成产值30万元,利润2万元,职工增至80人。l983年,企业实行开放经营,落实岗位责任制。1984: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当年生产白酒599吨,是年计划的120%,比上年提高了4l%,产值128万元,上交税金28万元,利润4.1万元,扭转了连续三年亏损局面。但乡村白酒生产兴起,1985年乡村酒厂产量达147吨,产大于销,县制酒业面临挑战和竞争,急需在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除白酒生产外,1971年宝清从无到有的建立了果酒生产企业——宝清酿酒厂。建厂初期,属于农业局果树场的酒作坊,利用果树场剩余地产水果生产果酒。当时产量虽小,但产品原料纯属野生水果,深受欢迎,他们生产的“鹿丽蜜”、“北芪酒”、“山葡萄”酒享誉省内外。1974年,果酒厂由果树场分出,成立县果酒厂,成为归县工业科管理的国营企业。更新了设备.扩大了厂房,年生产能力达2 000吨,品种达73个,1982年“中华猕猴桃”酒获省优质奖,1984年,实现利润13万元,产值258.6万元,仅次于1977年及1982年。
      典型年份酒类生产概况表
  表4-1



  酱油、醋生产 1931年第一家酱、醋加工业开业,经理常玉山,地址在现石油公司南二间马架子。从业人员2人,生产醋,人称“常醋坊”。1933年“广盛园”开业,地址在现白铁社路东,经理张宝山,前店后厂,从业人员4人,手工生产酱油、醋,年产量300斤。1936年“双发公”开业,地址现“裕春楼”,经理苏宜亭,手工生产酱油、醋、酱菜,兼营糕点、杂货、前店后厂。伪康德4年(1937年)“万顺”酱园开业,经理张德政,从业人员2人,二间门市,生产大酱、咸菜、酱油、醋。
  解放后,仅剩“双发公”一家,1952年兑给赵殿武等4人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为烟酒公司,1968年改为国营酱菜厂,年产酱油、醋1 500~2 000市斤。
  1974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厂房,改为机械粉碎,增加蒸料、沉淀、发酵、制曲设备,改化学酱油为酿造酱油。同时可生产青红方、豆酱、腌菜等产品,除满足宝清县城乡供应,还销往县境内农场、林场。1981年散装酱油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一级散装醋评为地区第一名优质产品。1985年职工48人,年产量l 250吨,产值25万元,年利税3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评为县、地、省文明单位。
  五、粮食加工
  粮油加工民国11年(1922年),全县有制粉坊2家,油坊5家,规模最大的是尺裕兴,其它如王和祥、孙家油坊、李家油坊、吴家油坊规模较小。这些油坊,每年用大豆2 000石,产豆油7万斤,县内消费44 100斤,其余销往富锦。至民国20年(1931年)县城才出现2家机器油坊。伪满时期粮油加工业最盛时是康德4年(1937年)。粮食加工业,最大规模是宝大火磨,从业人员45人,4层木结构制粉楼.设备有80马力锅驼机1台,水泵2台,30千瓦发电机1台,面粉机l套,日产面粉20吨。其次是富源火瞎,先生产豆油,后改为生产面粉,有4间土厂房,30马瓦斯机l台,木炭炉1个,20马力蒸气机1台,一套制粉设备,一套制油设备,三套制米设备,日产面粉8吨,豆油360公斤,豆饼2 900公斤,大米12吨,1945年,因灾毁掉。还有和记工厂、大米所,日产机制大米500吨左右。豆油加工除富源油坊外,还有东北油坊、天兴福油坊。这二处油坊均进行半机械豆油加工,生产能力日产豆油360公斤,豆饼2 900公斤,日产机制米7~8吨。另外还有数家小油坊、小摸磨坊,均为手工、畜力生产,伪满后期,大部分破产。
  解放后,宝大火摸磨收归国有,改为东昌公司,后改为宝清制粉厂。天兴福、东北油坊合并归企业公司,1955年归县粮食局管理。1957年扩建面粉厂,1958年竣工投产。1956年和记工厂公私合营,1960年与油厂合并,成立宝清油米厂,隶属粮食局。从1958年始,农村各乡也陆续建油厂,先后建立了青山、朝阳、七星泡油厂。1967年宝清油厂更新设备,加工能力提高,各乡油厂撤掉。1979年粉厂扩建厂房,增加了新设备,加工能力每年可加工小麦3 234万斤,是1953年的11.7倍。1989年油米厂分出油厂米厂,各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每年可加工大豆455.7斤,1953年的ll倍,加工各种米614万斤,1953年的2.23倍。1985年制粉厂经济效益是产值556万元,制米厂产值709万元,制油厂产值1 332万元。此外,乡村粮油加工业自1980年始得到发展,1985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年加工4 661吨,年产豆油1 393吨。
  糕点、糖果糕点业在伪满才兴起,伪满康德4年(1937年)县城内果鲜铺7家,从业人员49人,最大的铺子是馥香阁,经理曲大玉,从业人员8人,3间门市。还有友益斋,经理魏友三,从业人员7人,3间门市。其余的如天兴东、吉生玉、万盛斋、玉生德、德玉东规模次之。当时生产的糕点主要有:蛋糕、上下杂瓣、炉果、桃酥、月饼等,均为手工生产,另有阜康糖厂,可生产水果糖,陶糖坊生产饴糖、软糖。1940年以后伪满经济危机,原料紧缺,购买力下降,大部分糕点糖果业破产。
  解放后,1951年百货公司建立糕点厂,1953年交给县联社,后又交给食品公司(烟酒公司),1975年改名为宝清食品厂(国营),生产各种点心、糖果、水果罐头。1970~1979年经济效益较好,年利润在3~5万元之间。产品达20余种,其中杂瓣评为地区一类产品。1980年以后经营成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费用高,同业厂家增加。但该厂仍保持质优奶油花点心评为全区第4名,酥匹点心评为全区第一名。1984年经济效益见好,年利润1.3万元,1985年利润1.7万元。
  除国营糕点外,县联社于1965年办起了青年食品厂(集体所有制),生产糕点、糖果、饮料,1985年固定资产20万元,年产值60万元,成为国营糕点业的竞争对手。此外,各农村供销社,均设糕点加工厂,国营糕点业面临竞争,亟需更新设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六、印刷、造纸  印刷宝清在民国18年(1929)年始建石印局,至伪满康德2年(1935年)已有2家印刷局,一家永生石印局,另一家成文印刷局,有石印机(手摇)、脚踏平板铅印机,可印布告、文件、表格、学生用本。
  解放后,永生石印局毁于火灾,成文印刷局设备卖给企业公司。1949年成立宝清印刷厂,建厂初,仅4名工人,60平方米厂房,人工操作印刷机,年产量1 000千印,产值6 000元。1958年更新设备,实现了电动印刷,年产量增至ll 657千印。1964年经济效益实现了年利润3.7万元,评为省先进企业。1977年至1979年连续3年评为全地区排版印刷、装订3工种比赛第一名。1978年以后,增加彩印、照排、制版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1983年产量达79 039千印,产值47.3万元,但印刷行业又增加了农业、教育等印刷厂,县印刷厂货源减少,吃不饱。1985年开始生产不景气,年利润仅1 200元,加之外地先进印刷设备的涌现,本地印刷品大量到外地印刷,县印刷厂面临亟需更新技术、设备,提高质量的新课题。
      宝清县几个年份印刷经济效益表
  表4-2



  造纸 伪满康德4年(1937年)有一家纸坊,字号天增祥,经理武振朋,从业人员4人,手工生产窗户纸。解放后,造纸业未复兴,至1974年县外贸部门发现市场上纸板销路广,本地原料(麦秸)雄厚,可发展纸板生产。1975年完成纸板厂土建工程,1976年投产,生产草浆纸板,1978年天旱原料不足,只生产3个月,产纸板154吨,产品质量不高。1982年10至1983年7月进行了3次设备改造,由于设备不配套,产品质量过不了关,加之成本高,经县委、县政府决定于1983年停产,纸板厂从建厂投产到停产8年间,年年亏损,最多一年是1980年,亏48.9万元,最少一年是1983年,亏7.2万元。
  七、手工业   解放前,宝清县手工业主要有刻字、钟表修理、割玻璃、修鞋、修自行车、扎纸活等。解放初期,手工业者仍自谋职业,1956年实行合作化,手工业者联合,成立修自行车、钟表刻字、割玻璃、修鞋等合作社,归手工业联社管理,后归第二轻工局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经营。70年代以前大部分尚可维持开支,还有少量积累。1980年以后实行开放,这些合作社先后解体,从业者自谋职业,增加了服务网点,方便了群众,从业者收入普遍超过合作社时代。1985年个体手工业又增加了刻镜绘画15户,刻字17户,修钟表、电视、电器、自行修理业132户,年营业额近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