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经营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46年宝清解放初,县民主政府通过贸易公司企业股管理工业。1949年成立企业公司,管理县内工业。1954年成立工业科,从事工业管理。1956年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成立手工业联社,管理集体所有制工业,地方国营工业归工业科管理。1958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撤销手工业联社、工业科,成立工业局,统管全县国营、集体工业。1961年又恢复工业科和手工业联社,分管国营、集体工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成立工业交通革命委员会,管理企业工业、交通。1972年成立工业科和手工业管理科,分管国营、集体工业。1984年成立经委,下设工业公司,管理国营工业,二轻局管理集体工业,社企局管理乡村工业。  二、管理方法  领导体制解放前,工厂、作坊实行厂长、掌柜集权制。工厂由财东(出资本)、掌柜的(经理)、劳金(有一定报酬的职工)、徒弟组成。财东是监督者、主宰者,掌柜是财东的代理人,掌柜和劳工不平等,是支配、被支配关系,徒弟地位最低,生活最苦。建国初期,工厂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制度,吸收职工参加企业管理。1951年,工厂领导以行政手段为主,实行厂长责任制。1956年成立手工业联社,集体所有制工业,由监事会、理事会行使企业领导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委员分工负责制,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工业七十条》后,工厂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集体所有制工业又恢复监事会、理事会行政领导权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厂(国营、集体)由革命委员会主任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85年,试行厂长承包责任制。
  计划管理解放前,工业生产无计划,全靠市场调节。解放后,工业实行计划管理,即工厂根据国家计划和生产能力,编造年度计划。1962年以后工厂计划报县综合平衡后下达,执行计划地到指导生产的作用。1967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高度计划管理,推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政府对工厂形成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种计划。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下,政府对工厂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只下达指导性计划。工厂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工厂根据指导性计划,结合本厂生产能力和销售情况,制定自身的产量、原材料消耗、采购,设备保养、成本,产品销售、财务收支、产值、利税等计划。并把各项计划分解到季、月、旬,落实到车间、班组,按时考核执行情况。
  劳动管理解放前,工厂为雇佣制,厂主可随意延长工时,克扣工资,解雇工人,束缚了生产力。解放后,国营工厂多为计时工资,手工业工厂实行计钟或定额加计钟工资,国家统一掌握劳动管理权,工厂无权招收工人。1958年劳动管理权下放到地区,出现了盲目招工、农村劳力进城、工厂人员过剩,计酬出现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1992年恢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人劳动的平均主义得以纠正,平调进城的农民实现回农村。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工厂靠突出无产阶级政治鼓动工人劳动热情,批经济主义、物质刺激,结果形成劳动好坏多少一个样,工人端“铁饭碗”,工厂吃“大锅饭”,影响了工人积极性。1975年,劳动管理权重新归国家统一管理。1980年在劳动管理上实行定额工资、计件工资及超产奖、浮动工资。1984年企业放开经营,企业根据各自特点,对工资和奖金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职工劳动热情不断增强,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仅以白酒厂为例,1984年总收益8 377元,比1949年提高了50%。
  质量管理解放前,工厂产品质量优劣直接由消费者论定,由市场调节决定产品的命运。解放后,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由国家制定,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1958年“大跃进”时,受高指标、浮夸风影响,产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产品检验制度遇到破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夺权、外行管厂,产品质量更为混乱。1970年,工厂原管理干部大部归位。产品质量才开始稳定,但大部产品为国家下来的计划内产品,或市场需要独一份产品,所以产品质量上仍无竞争力。1978年以后,产品实行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质量竞争十分激烈,各个厂家均把产品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工业局设质量管理股,厂设质量检查员或技术室,专门检查监督产品质量,使本地产品如“中华猕猴桃酒”等首次评为省优产品。
  财务管理建国初期,地方工业以厂核算自负盈亏,工厂十分注意经济效益大部分工厂财务状况良好,基本无亏损企业。1958年“大跃进”中实行工农业产品相互平调,不搞财务核算,不计盈亏,特别是土法上与大炼钢铁,使工厂负担加重,利润普遍下降。1962年贯彻《工业七十条》,恢复工厂一级核算,自负盈亏。财务管理制度得以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财务管理被当作资本主义的“管、卡、压”被批判,财务管理又遭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财务管理,县财政对工厂实行利润上缴,亏损挂帐,或定额补帐、超额不补的办法,同时,不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大检查,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1985年宝清县全民轻工、机械厂家概况表
  表4-4



      1985宝清县集体厂家概况表
  表4-5



  续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