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矿山建设
第二节 矿山建设
民国10年(1921年)前后,在小六站东北茄子河西岸,当地人挖取煤炭以代薪柴。
伪满康德5年(1938年)日伪煤炭株式会社利用把头李鹏在索伦河附近开一小井称南双鸭子煤矿,年产量2 000~3 000吨,为间歇性开采。康德10年(1943年)日人松田又开采。
伪满康德8年(1941年)日本人烟赖利用汉人把头于长江在岚峰山开lO余个小井,挖掘煤炭供日军兵营冬季取暖用,仅冬季开采,年产量300吨,康德10年(1943年)日人松田曾开采索伦河煤矿,日产煤300~400吨,斜开深50米,到1945年停采。
解放后,1946年,宝清解放,民主联军三五九旅接管南双鸭煤矿,利用原基础设施进行一年开采,年产量在2 000~3 000吨左右。1952年宝清印刷厂曾开采利用,在农闲突击采煤,遇水停采,年产量在2 000~3 000吨左右。
1959年9月,第一批煤矿开拓者来到宝勃公路13公里处,梨树沟东侧,根据历次各地质队的技术资料建设宝清煤矿,土法上马,当年简易投产。开了4对小井。1961年建了2对井,开采1号煤层,称一井、二井,1962年投产,年产煤2.06万吨。1965年年产3.05万吨。1972年年产6万吨。1973年~1975年相继报废。1969年开始建设三井,省煤炭局投资120万元,开采3号4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年产9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年产6万吨。1973年三井投产。1974年夹信子井由宝清矿接收。1975年三井已达到设计能力年产9万吨。1976年开始筹建青年井,1977年投入生产,夹信子井报废。1981年新建岭东新井。1982年新井投产,继续对3、4号煤层开采,矿井逐渐加深。
1969年11月15日,宝清煤矿派出3名干部,26名工人,组成踏察小分队,来到岚峰山区找煤,在204地质队的协助下,于12月5日在岚峰山麓找到一处煤田,初测有13层煤,可采3层,生产能力年产3万吨,可采20年。但因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于12月中旬移交给青原乡建立社办小煤矿。
1970年1月12日小分队在老秃顶子山脚下找到一处煤田,初测探明储量200万吨,确立在此建矿,定名岚峰煤矿。矿区煤层15层,含煤地层厚度140米,可采4层,建有一对年产5万吨斜井。
1973年12月12日,七星泡乡三合煤矿也划归地方国营煤矿,经过重建矿井,改造设备,煤炭产量上升,止1981年共生产煤63万吨,焦炭2 540吨(见《双鸭山市志》)。1981年又移交给双鸭山管理。
1983年宝清矿又新建4对小井,增加生产能力。截止1985年,宝清县属煤矿建设是地方国营矿2个,年产量162 656吨,其中宝清煤矿年产107 294万吨,岚峰矿年产55 362吨。
乡办及个体办小矿井37个,其中岚峰矿区14个,索伦河矿区14个,宝密矿区7个,龙头矿区2个,七星泡义合矿区9个,小矿年总产量为l 0~1 5万吨,每个矿年生产能力3 000~5 000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