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
第一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公路
一、干线公路 1、民国时期的土路 民国时期宝清有4条土路。 宝清~富锦 由来往行人行车自然形成,全长120公里,县境内49.1公里,当时由于各种物质沿松花江先到富锦,宝清农民生产的粮食和日用生活资料靠这条土路输进输出。由于时值社会动乱,常常需要近20台以上车辆集合打伙一起走,由县派保护人员押车。
宝清~密山 土路,全长120公里.县境内71公里。这条土路主要是密山、宝清开荒者人、车往来而形成。
宝清~饶河大车道200公里,县境内150公里,这条土路由往来行人,车辆自然形成。
宝清~勃利土路180公里,县境内75公里。路经:徐马架子、青龙山、通依屯、桃山、倭肯河、勃利县,这条土路是人们生产、生活往来自然踏出。
2、伪满时期的土路 日伪当局于1932~1940年间抓劳工改造了宝~富、宝~密、宝~饶,宝~勃4条土路,作为日伪占领宝清的军用战备路,季节性(冬天)通汽车,畜力车。
宝清通往富锦的土路120公里,县境内40.1公里,路经:十八里、大孤山、鲍家店、七星河镇、三道岗、柳大林子、永安屯、上街基到富锦。军事运输为主,多是日军的花榜汽车通行,民用物资仍是畜力铁车运输。全线有木桥26座,225延长米,石涵、木涵53道,104延长米。
宝清通往密山的土路,1940年日伪开始整修路基,铺装简易沙石路面:多是傍山取料,半挖半填的混合石毛料铺成,路基面宽5~6米,路经:夹信子、太平、龙头、大主桥、宝密桥、兴凯、裴德至密山。
这条路上的主要桥涵,共有木桥9座,299公尺长,其中大桥2座200米长,宝石河大桥104米。龙头大桥96米,木涵75道150米。
在宝清境内设了5个道班,每个道班配5~6人,直属兴凯铁路站点管理。
除日军运输之外,民间物资也通过这条路运往兴凯火车站,同时开辟了每天往返宝清至密山之间的客运班车。
宝清至勃利的公路是1940年至1942年日伪出白军事需要修筑的简易公路。全长180公里,县境内75公里,路基5~6米宽。洼地多用石头填平。山地傍山取料,岗地为土路。主要桥涵:木桥21座,415公尺长,木涵45道110公尺长。季度性通车。
宝清至福利屯简易土路是1943~1944年间日伪抢修的简易土路,全长110公里,县境内48.2公里,路经:双柳河子、穷八家子(胜利屯)、凉水泉子、七星泡、杨荣围子、兴隆、国强街基(升昌)、沙岗至福利屯。
主要涵洞:木桥20座,504公尺长;木涵42道,95公尺长,季度性通车。
3、解放初期公路 宝清解放后,中共宝清县委和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将日伪时期留下的残破公路宝~密路历经3年的时间(1947~1949)进行季度性整修,逐步实现了由通畜力铁轮车、汽车直至通客运班车(这是当时宝清通往省、全国的唯一要道)。同时设立道班专门养护这条路,采用每年春秋两季搞大整修,平坑槽,清挖边沟,割路边草保持常年通车。沿途桥涵仍按旧位修补。路经:夹信子、徐马、勇进、太平、龙头、柳毛河、大主、宝密桥、兴凯、裴德至密山。运输工具仍是以畜力车为主,其次是11台汽车(私人汽车)。
4、建国后的干线公路 宝清县主要干线公路有三条,即宝密路、福饶路和宝勃路。
宝密公路:全线长118公里,境内71公里,县级公路之一。早在民国初期形成土路,1947年至1949经过三年的季节牲整修,1949至1956每年对路面两次大整修,路面技术状况良好,路基宽度6.5~7.0米.路面宽度4.0~4.5米,行车速度40~45公里/小时;平曲线半径15~20米。会车视距:平原地区100米山岭地区40米。该线的50公里~90公里均是山岭地区,路经:宝密桥、大主桥、柳毛河村、龙头桥、太平沟村、勇进村、徐马架子村、夹信子村至宝清镇。
福饶公路:全长229公里(其中宝福全长113公里),从福利屯经宝清到饶河。宝清境内71.2公里,其中宝清至七星泡48.2公里,首先纳入国家干线养护。该路段于1956年至1958年经省交通厅批准新建路段。1966年宝清至朝阳乡的23公里路段交与国家干线养护,二者相加共为71.2公里(此段为省级公路)。宝清至七星泡(福宝线组织全县人力、车力运料。1958年5月1日开始铺装。1958年8月末全线竣工交付使用。该路段总用工量为万工日。用民车每日5 000台;用砂料5 500立方,路基土方20万立方,铺装路面265 100平方米。
福宝线的技术标准:路基宽度7~9公尺,路面宽度为5.5公尺,最大坡度是双柳大岭7%~8%;路面厚度为15~20公分,路面属泥碎石结构。根据交通量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此路定为省级干线公路。
1959年宝清至七星泡48.2公里路段设道班5个:宝清镇、十甲、双柳、凉水、七星泡等道班,1966年后,养护里程加到71.2公里,设道班6处:七星泡道班、凉水道班、双柳道班、连丰道班、东关道班和朝阳道班。
沿线经过的村屯:七星泡、新民、民主、东太和、十二队、二十九连(凉水)、砖厂、胜利、双柳、郝家、红新、劝农、连丰、宝清镇、方胜、红光、朝阳、粮库。
沿线的桥梁与河流:福饶线宝清境内共有桥梁24座,总长531.1延长米,均属永久性桥梁,其中大型桥梁1座。即挠力河大桥226米长,中型桥梁l座:七星河1桥44.5米长,沿线经过的主要河流有七星河(上建七星河一桥、二桥)、金沙河(上建一、二、三桥)、挠力河(上建挠力河大桥)。
宝勃线公路:宝勃线是民国时期的土路:1940~1942年日伪修为军事用路。全长180公里,境内50公里(宝清至岚峰)。
该路是宝清县煤炭、木材、运输的交通要道、沿线有3个煤矿和2个林场。1972年宝勃线投资500 300元,平均每公里投资l 016元,使用沙石料7 500立方,年末好路率达到30%,沿线经过:靠山屯,四新、煤矿路口、梨南、梨红、东泉、小城子、青龙山、岚华道班、六道林场、五七煤矿、岚峰林场。 1971年5月开始由海林和青冈县组织民兵团开建的国防新路线,竣工交付使用时,省交通局决定将东兴村至青山口27.6公里路段交与宝清养护管理,沿线主要经过:红旗道班、林业站、检查站、红旗林场、青山口道班。 二、支线公路 1、乡、村公路1947~1949年,根据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政府组织整修了3条简易乡道:
宝清~二区政府(十八里),15公里。
宝清~青山区,整修20公里。
宝清~三区,整修lO公里。
宝清~青原,1962年,修建总长25公里路面砂石结构。建桥l座20公尺长,修涵洞6道13延长米,建道班房3处,养路员工30人。
宝清~十八里、宝清~万金山、宝清~尖山子之间公路于1963年修建共长50公里,桥ll座150延长米,涵洞30道,70延长米,道班房5栋,养路工50人,当年通汽客车。
宝清~龙头、宝清~小城子、宝清~夹信子之间公路于1964年修建,总长75公里,共建桥12座127延长米,32道涵洞,66公尺长,道班房6栋,养路员工60名,当年通汽客车(小城子至县城段1973年交国家干线)。
宝清~朝阳,1965年修建公路长20公里,建桥2座20延长米,修涵洞3道6公尺长,道班房l栋,养路员工10人。1966年交国家干线养护管理。
小城子~岚峰之间公路是1965年县政府组织全县力量修整的,计出人工2 000人,马车500台。
进入70年代,宝清修建的支线公路是:
宝清至七星河线,从五九七农场三分场以北至七星河公社修通了l条砂石结构的地方道15公里,由七星河至七星泡乡民主屯之间修通了15公里砂石路。
七星泡至金沙河修通了15公里的砂石路面。义和到永泉西农场分界处修了8公里的砂石路。
由青原二甲至东升公社修了50公里的公路,部分是砂石路面,青原的本东大队到建平公社修了10公里的砂石路面。
尖山子的索西大队至东升公社交界处修了10公里的砂石路。
尖山子尖东大队至朝阳公社修砂石路10公里,朝阳公社至立新,灯塔大队修了15公里砂石路。
小城子至太平大队,梨南至梨北到电厂修了10公里砂石路。
十八里到郝家修了7公里砂石路。
五九七总场到凉水乡西太村之间,修15公里砂石路。
岚峰山至泥秋河修了25公里砂石路,1984年交给七台河市15公里。
1984年修筑路基:凉水西太至七星泡永胜5公里,朝阳立新至头道岗林场7公里;东升至尖山子交界挠力河处5公里。
2、场、矿公路 这期间煤矿、电厂、砖瓦厂、林场等单位也修筑了砂石结构的专用路线,共91.1公里,保证了全县的煤炭、电力、砖瓦、木材的运输和供应。
五九七农场至长林岛砂石路60公里;五九七至七星河南三分场砂石路30公里。
八五二农场至虎林的迎春续修了砂石公路20公里;由五分场到七分场,三分场修砂石公路40公里:总场至六分场“大酱缸”修砂石路40公里。
八五三农场至各分场修砂石公路90公里。
龙头马场至各分场修砂石公路40公里。
1983年开始在各乡镇和国营农场设立交通管理机构,负责其境内公路养护,运输管理,交通安全等交通范畴的全面业务。
三、公路养护
日伪时期(1940年)宝~密线,设有4处道班即小城子道班、四方顶子道班、潘菜营道班(现在的大桦树),十里洼道班(现在的宝密桥)直属兴凯铁路站管辖。
1946年解放后对宝密路历经3年的季节性整修。同时专门设立道班养护这条通向全省、全国的唯一要道。并采用每年春秋两季搞大整修的办法。保持常年通车。
1957年宝清县成立养路工区,归属密山县的密虎宝养路段领导,1958年省交通厅决定将养路机构下放,成立宝清县公路养路段,负责宝密,福宝两条干线公路的养护。
1963年成立公路管理站,负责地方道路的建设,养护与管理。
1972年省交通厅决定将宝勃线纳入干线养护。
1973年省交通厅将东兴村至五林洞的27.5公里交给宝清养路段养护。
至1985年全县有国家干线公路4条,总长219.8公里,其中省级公路1条,县级公路3条,均由养路段进行养护管理,养路段行政上受交通部门领导,业务上受地区公路处领导(1984年已改市管县即佳木斯市),每年进行两次各县联合评比,由地区公路处组织进行路号评定,分优、良、差、次4等,提等的受奖,降等的受罚。
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翻桨、水毁、雪阻等,养路部门组织员工,集中力量,及时处理,尤其是冬季雪阻严重时,交通部门全员出动,县委、县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除雪,以保证公路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