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粮食业
第六节 粮食业
一、粮食征购 伪满时期,宝清设有官办的“兴农合作社”、“康德粮栈”,担负征购粮食和配给城镇口粮,实质是侵略掠夺中国农民劳动成果、农业资源的反动统治机构。每年向农民征收出荷,康德10年(1943年)宝清高额出荷使大批农民破产,吃野菜、橡子面充饥。
1946年7月,宝清解放后,民主政府接收宝大火磨,改名东昌公司,负责收购粮食,供应食盐。1947,年成立宝清贸易局,内设粮栈负责粮食收购。1949年9月,成立粮食公司,管理制油厂、面粉厂,同时负责粮食收购除国家收购外,县内粮食市场是开放的,允许私人交易。
1953年10月,根据中央指示,实行粮食计划购销(即统购统销),严禁私人经营粮食。每年粮食部门根据农业丰歉情况,下达收购任务,对遭灾歉收地区,免征购粮食并拔给返销粮,以保证农民口粮和生产自救。每遇丰年,粮食征购实行以丰补歉,增产增购,增购比例为增产总数的40%。
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不考虑自然灾害,出现估产过高、指标脱离实际的倾向。至1960年每年征购入库粮达6 839.9万斤,均接近1957年历史最高水平,导致农村口粮紧张,出现代食品、粮菜混吃等问题。1961年以后刹住浮夸等不正之风后,1965年粮食征购指标实行“一定三年”不变的办法,并实行奖励政策,政策托底,调动了农民交粮积极性。
文化革命时期的1968~1969年,“四人帮”一伙大搞交红心粮、爱国粮,不顾政策,又搞了高征购,引起广大农民的极大反感。
1971年中央及时纠正征粮中的“左”的倾向,提出征购粮任务指标“一定五年不变”,保证三留(口粮、种子、饲料),使农民更进一步托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产量不断提高,不仅积极交售征购粮,还踊跃出售余粮,1980年购粮13 945.1万斤,为历史最高年份。1980年开始放开粮食市场,完成征购的农民可以到市场出售粮食,受到农民的欢迎。政策深入人心,广大农民争先恐后的快交粮,交好粮,及早完成任务到市场出售余粮,增加收入。1983年征购粮入库达到17 391万斤,比1980年增加3 435万斤。1985年粮食征购改为合同订购,计价倒三七,即三成按原派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全县征购粮食2 045.9万斤(包括农场),县内收购1 336.9万斤。粮食系统成立贸易公司开展了议购业务,占领了宝清粮食市场,有力地抵制粮食投机倒把活动。 二、粮油供应 伪满康德7年(1940年)实行粮食配给,由官办的康德粮栈按甲、乙、丙、丁通帐,配给少量粮食,贫苦市民只配给不可饱腹的高粮米,只有日本人、朝鲜人、伪官吏可以配给细粮。
解放后,1953年以前粮食市场基本是自由交易,城镇居民口粮是到农村自行购买,二是到商人粮行购买,价格很不稳定。
1953年统购统销,县成立供应部,按规定工种年龄定量供应口粮。1955年规定了工种补贴、工业用粮的供应标准,同时对少数民族、科技人员、离退休干部、1945年以前的副县团级、18级以上老干部特殊照顾供应。宝清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供应量增大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县粮食销售就达到平均每年2 968.9万斤,几乎是“一五”时期的6倍,至1985年年销量达到3 132.3万斤。
1979年,宝清粮食部门开展议价销售业务,成立办公室主抓议价销售业务。1984年成立粮油贸易公司,主管全县粮油议价购销业务。其任务是把农民交征购的余粮以议价购进,再以议价售出,销售对象是口粮不足的市民、流动人口、外调城市、工矿林区。议价粮油价格基本原则是兼顾国家、生产者、消费者三者利益,有利搞活市场,占领社会主义粮食市场,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宝清1985年议价粮油每斤大米0.41元,豆油1.65元,大豆0.34元,基本稳定了粮食市场。 三、粮油储运 建国初期,宝清县储粮设备是几个伪满留下的土圆仓,从50年代修建简易仓二栋,容l 000吨。60年代起建成房式仓,70年代为适应战备大搞土圆仓建设,全县建土圆仓311个,容量达62 585吨,但因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逐步被砖圆仓代替。1981年开始粮仓标准化、正规化,建成一批砖仓、钢板仓,1980年至1985年共建标准仓、砖仓、钢板仓147个,容量达16.4万吨,同时也建了部分简易仓,以供急需。从1980年开始,逐年修建了水泥晒台,安装输送机械、烘干塔。至1985年粮食入库基本机械化,消灭了粮食霉烂变质现象。
建国初期,粮食调运主要是畜力车,60年代起粮食部门自己有了汽车,但大部分依靠运输部门。1976年省在宝清建立了黑龙江省粮食战备汽车队宝清第八中队,改变了宝清粮食调运落后状态。1985年战备车队交由地方,成立了粮食车队,专搞粮食内外调运。1980年至1985年每年平均调入粮2 lOO万斤左右,其中1981年遭灾调入粮5 122.2万斤,调出粮14 500万斤左右(其中1984年调出粮25 915.9万斤,为历史最高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