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统战工作

第九节 统战工作



  一、机构沿革  建国初期,统战工作未设专门机构,由县委宣传部兼管。由1名副部长分管统战工作,并配有1名统战干事做具体工作。
  1957年5月,县委正式成立统战部。这时期,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县旧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宗教人士、民主人士以及原国民党军政人员贯彻“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通过工商联合会、政治协商会议等组织,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使绝大数的人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造。特别是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后,推动了全县经济恢复和发展,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得到顺利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统战对象中,多数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宗教界人士、民主人士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不少人被打成“三反”分子,出现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1976年3月,县委决定恢复统战部,进一步落实和贯彻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持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全面贯彻了新时期党的统战政策,1978年至1985年末,全县先后纠正错划右派51人,中右和右派言论102人,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分子4人,并对因此受株连的家属子女都做了妥善安置。同时,在92名原工商业者中区别为劳动者83人。对2件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和2件台胞台属以及对有关知识分子政策等,都本着党的方针、政策和实事求是原则,平反了冤、假、错案,使党的各项统战政策逐步得到了落实。  二、宗教事务  宗教在宝清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穆斯林)和基督教三种。1985年全县有各种教徒1 126名。
  佛教传入宝清县较早,信仰者较多。伪满时期,佛教曾一度被日伪统一到“满洲大同佛教会”中,总会设在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解放前夕,全县佛教庙宇4座,即宝清街里的兴隆寺、光明寺、安乐寺和青云寺。当时信徒多,多数是农民信徒。自1947年土改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宝清镇、七星泡的岳文山等16人在家中自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信徒发展到24人,1982年发展到62人,1985年发展到91人,其中有20人先后去长春及五台受戒出家。受五戒的14人,受十戒的6人,共有聚点3处。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形式以隐蔽转向公开。
  伊斯兰教是1924年传入的,在宝清镇南门里建筑县第一座“清真寺”,推举马秉臣为教长,主持教务。1930年杨太荣任教长,1939年由白俊杰任教长。解放后,1957年许长德任教长,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2l 000元,回民自筹资金4 800元,建筑砖瓦结构的清真寺一座,1985年,县人民政府又拨款15 000元,对清真寺内外进行了修缮,开展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深受回族群众的欢迎。到1985年有教徒30人。
  基督教是1960年由山东传入宝清的,主要以隐蔽自信。“文化大革命”后期,双鸭山市居民肖摩西等人秘密在七星泡、七星河、夹信子等地发展教徒。1980年已发展教徒784人,其中有学生26人,宣扬“驱病赶鬼”、世界末日来临,依靠天主拯救等言论。到1984年已发展教徒840人,1985年末全县共有基督教徒1 005人,其中以老年人和家庭妇女为多数。
  为了做好宗教工作,1983年5月,县委选派3名基督教骨干去省参加基督教上工班训练班学习,1984年4月县召开了基督教会议,由各聚会点领会人员2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教育信徒提高警惕,防止“游尚野道”的不法活动,号召信徒爱国守法。1984年8月,县召开了三教负责人会议,继续号召信徒爱国守法,加强教内外团结,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1985年县成立了基督教三自(自传、自治、自信)爱国会。由许宪文、邓守家等10人组成,并设七星泡镇、宝清镇、凉水乡、夹信子乡等6个聚会点,使基督教活动从狂热走向正轨。  三、对台工作  据1982年统计,全县旅居台湾省人员12人(不含农场),直系亲属21户。“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人因有所谓重大海外关系而深遭迫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照顾。
  1980年,龙头乡东龙村农民丁乐和开始与其在台湾省的父亲丁信义通信通邮,向台湾宣传祖国发展变化情况。1984年丁乐和被选为县政协委员。使其父丁信义逐渐扭转了对大陆的敌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