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党校 中共宝清县委党校位于宝清镇通达街西端电视台南坡下。校园占地面积26 5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 760平方米。截止1985年末,共有教职工28人,在校学员93人。1951年10月4日创建县委党训班至1985年12月,县委党校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培训了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14 844人次。对加强宝清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一、组织沿革 县委党校的前身是县委训练班。1946年7月宝清解放后,9月曾举办政教干训班,1947年4月到6月举办两期土改干训班,1948年9月举办青年干训班。1948年宝清县党组织由秘密转向公开,经过土地改革、建党、建政和互助合作等一系列运动,到1950年末全县已发展823名中共党员,县委在公开发展党员同时,及时地对新党员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从1948年7月到1950年末共举办5期党员训练班。1951年初,经过积极筹备,调配干部、修整校舍等项工作同年10月4日,经中共宝清县委决定批准成立县委党训班,定编4入。1955年7月,为扩大干部培训范围,经县委决定改县委党训班为县委训练班,定编8人。1958年7月1日,经县委批准将县委训练班同县委财贸干部训练班合并,正式成立县委党校,定编12人。机构设正副校长各1人,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兼任,教员2人,辅导员2人,图书管理员1人,行政管理员1人,工人1人。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党校停办。同年10月,在原党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8年10月成立县“五·七”干校,校址设在原宝清县农技校,同年12月撤回原县委党校。1972年4月25日恢复县委党校名称。1975年5月重建县“五·七”干校,校址由原县委党校迁至十八里公社郝家大队西南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7月“五·七”干校撤销,恢复县委党校,同时成立宝清县行政干部学校,与县委党校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同年10月由山沟里迁回县城通达街西端新校舍。1983年春,党校进行维修和扩建,新建一栋教学楼,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轮训决定精神,经省委和省政府批准筹建干部脱产二年制中专班和党政机关干部脱产二年制电大班(县电大工作站合并到党校)。经过一年来的建校筹备,1984年和1985年7月按省统一招考规定,八四届中专班录取39人,八五届录取41人;八四届大专班录取56人。为适应新的教学任务需要,机构编制由15入增加到30人,成立了党校党委,县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下设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政治教研室、文史教研室、图书资料室。从此,党校以短期轮训转向了正规化培训的轨道。 二、教学与管理 建校(班)30年来,遵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组织在职干部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研究、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受“左”的错误干扰,党校的教育方针遭到破坏。“五·七”干校代替了党校,以搞“斗、批、改”为内容,用劳动、大批判的形式对学员进行思想改造,提出“吃小米、爬大山、斗私批修、改造世界观”的口号,学员以连、排编班,形式主义泛滥成灾。1970年下半年以后,“五·七”干校转为在职轮训,继而又采取了“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重点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求学员“一事一分析,一事一飞跃,灵魂深处暴发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冲击,学员心灵受到伤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县委党校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执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l、教学内容、对象和方法 党校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确立。从1958年建校起至1966年上半年,县委党校共举办48期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1966年8月至1979年6月县委党校(含“五t七”干校)共举办各类学习班43期。1979年恢复县委党校以来到1985年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34期,对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附:(1)中共宝清县委党校(含“五·七”干校)干部培训情况表
(2)中共宝清县委党校学员培训情况综合明细表
中共宝清县委党校(“五·七”干校)学员培训情况表
表9-5
续表9-5
中共宝清县委党校学员培训情况
表9-6
2、教学管理 从1951年创立县委党训班到1958年成立县委党校,党训班的教学管理均由党训班主任亲自负责一抓到底。1958年后采取了在校党支部和校长的一元化领导下管理教学业务的方法,每期举办的学习班,由教员轮流兼任班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五·七”干校期间,由校革委会通过连队党支部组织学员劳动,学习和大批判,并制定“自己管理自己”的制度。这个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教学计划多变,教学程序混乱。1978年以后,特别是1979年重新恢复党校后,党校的教学管理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不断完善了教学机构和行政办事机构,教学管理步入了正轨。从1983年起,根据中央“关于轮训干部决定”精神,实行正轨化办学方案,县委党校筹办二年制干部脱产中专班,进一步加强了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县委根据党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批准党校成立县委直属党委,理顺了管理机构关系,建立了校领导、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相应地制定了学习、生活、考试毕业、行政管理、财务等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
3、图书资料 1951年到1958年期间,图书资料较为贫乏,教员靠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备课。建立党校初期,设立了图书室,藏书不足千册,报刊杂志仅有12种。1966年图书增加到8 000余册,报刊杂志已达55种。“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造反组织蜂起,竟被抢窃一空。从1975年起,下大力气购置图书资料和增加报刊杂志,特别是1983年省委批准筹建干部脱产中专班以后,设专人管理,图书资料室面积扩大200平方米,健全了手续制度,县人民政府连续3年拨给专款20 000元,强化了图书资料。截至1985年末,藏书已达22 000余册,报刊杂志门类比较齐全,已达155种。
三、教师队伍
1958年党校成立时,仅有1名专职教师,1961年后增加到2名,主要靠聘请县领导兼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被砸烂,部分教职工被遣散。1975年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陆续调入4名教学人员。1979年重新恢复党校后,特别是1983年以来,由于实行正轨化办学,到1985年陆续调入13名专职教师。其中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5人,已形成了一支比较过硬的师资队伍,能够独立开设14门课程,基本上适应了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