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团体第一节 工人团体——宝清县总工会 一、机构沿革
宝清县于1947年12月组建了第一个基层工会——邮电工会。接着在油坊、火磨、烧锅、城郊社、铁炉等单位组建基层工会,发展会员。到1949年5月共建立了12个基层工会,会员311人。1949年1月,组成了宝清县首届会员代表大会筹委会。1949年5月5日,宝清县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宝清县总工会的领导机构——执委委员会。
宝清县总工会成立之后,传达、贯彻了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精神,加强了职工思想教育,开展了各项组织活动,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入会人数大为增加。到1952年末,有基层工会53个,12个工会小组,脱产工会干部8人。会员总数达l 815人(全县职工总数为2 040人)。当时工会组织形式是按产业结构进行组织的。有工厂工会、店员工会、教育工会、机关工会、邮电工会等,企业、合作社、教育设工作委员会,不足25人的单位设工会小组。
自1949年至1957年共召开了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的代表由30人增加到92人。1958年,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在“过渡时期工会自然消亡”的影响下,工会组织的作用急转直下,澄清了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问题,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恢复和发展。1960年3月至1964年6月召开了七届、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此期间,工会工作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作用,调动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直至1972年,工会被砸烂,财务、财产被其他部门占有,工会干部参入了“文化大革命”,被调离做其他临时性工作。工会组织被工代会取代,先后召开了两届工代会,沿用了第九届、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顺号。两届大会主要宣传“文化大革命”的事宜,造反派进入了领导班子。
1973年,党中央对工会组织的整顿在元旦社论中指出:“工会组织应当整顿,逐步建立起来。”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赞扬和拥护。根据省委三次会议关于“加强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要建立和健全工会组织……”的指示精神,县委对县总工会、系统工会和基层工会开始进行了整顿工作,并于1973年6月3日至6月6日召开了宝清县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工会工作得到完全恢复和发展。1984年8月,在新建的宝清县工人俱乐部召开了宝清县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1983年3月4日召开了宝清县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会上表彰了优秀系统工会2个,优秀基层工会10个,优秀工会小组2个,优秀工会工作者25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40人。1984年4月召开了工会常委扩大会议,开展了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制定了建家方案,同年9月20日召开了颁发“职工之家”合格证大会,为宝清县发电厂等28个基层工会颁发了“职工之家”合格证。年末全县有59个基层工会建成“职工之家”,占应建家的基层工会总数60.5%。到1985年底,全县有113个基层工会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基层工会168个,全县职工总数18 325人,会员总数已达14 602人。县编委下达人员编制行政9人,事业11人。设有正副主席、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部。这时,县总工会各方面工作已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均已步入了正轨。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积极配合党的工作中心,充发发挥了工会的职能作用。 二、会员
宝清县主要年份工会组织状况表
表9-7
三、历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宝清县自1949年召开了宝清县工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后至1985年共召开12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历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情况表
表9-8
续表9-8
四、主要活动 1、劳动竞赛 自1947年,县工会组织成立之后,就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多年以来,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具体提出了“生产运动”、“红五月活动”和“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坚持做到旬检查、月评比、季奖励、年终总结总评总奖,职工积极性高涨。1952年统计参加人数达816人。当年合作系统完成年计划105.6%,商业完成年计划130.24%,地方国营企业完成年计划106.4%。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贯穿于竞赛之中,宝清油坊总结的李川江大豆操作法,由每班加工大豆800斤提高到950斤,最高可达1 020斤,得到省总工会的重视,并派来专业人员总结。在私营企业里通过竞赛和签定劳资合同,工人责任感增强了,生产情绪高涨。如铁匠炉工人由每天打马掌钉500个,增加到580个;每天每人打镰刀4张增加到5张;打锄板4块增加到5块。提合理化建议116件,被采纳44件,创价值2 600余万元。1952年表彰了先进集体5个,劳动模范168人。
1956年初,传达贯彻了全总提出的“关于在国营工矿企业中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和“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省委发出的“动员广大职工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指示,县总工会提出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工业系统9个工厂有303人,商业10个部门有621人,以及文教、财金、机关干部,包括技术人员都参加了先进生产者运动。当年表彰了县级先进单位4个,先进小组12个,先进生产者251人,优秀教师32人,出席省先进代表14人。形成了先进光荣,学先进也光荣,人人向先进看齐,人人争做先进生产者的好风气。提合理化建议2 23l条,实施909条,创价值10 823元。粮油工人卫吉增改造水泵节约600元,铁工厂技工林玉勤制作车轮作业模型节约1017元。总结推广了177项先进经验,其中李川江大豆操作法出油率由12.12%提高到13.1l%,制粉厂采用了外地经验,出粉率由77.3%提高到81.43%。米厂分粒加工,印刷厂一机多板,百货公司的卡片售货法、两面定额,供销的“晚市”销货等。当年国营商业企业销售额为计划的154.8%,工业企业增值10万元,4年完成5年计划。
1958年以后,大跃进的一些口号也在各个企业中提出,竞赛表面上是“轰轰烈烈”,只是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竞赛被大轰大哄的政治运动所取代,正常的竞赛活动被迫中断达lO余年之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工会恢复正常工作,劳动竞赛重新开始组织。工交战线开展以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内容的节能、节电、创优质产品的竞赛,在落实经济责任制之后,把定指标、定产值、定利润、定分配列为竞赛内容。商业、供销系统职工全面开展了创建“六好企业”,争当“六好职工”的竞赛活动。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了“栋号包干”、“全优工号”赛。文教、卫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为四化立功活动。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均有发展。1980年2月县政府表彰了先进集体41个,先进个人48人。1983年仅8个基层企业有1 100多人参加活动,提合理化建议174件,采纳45件,创价值13万余元。技术协作和攻克生产技术难关方面,收效显著。如:“LSC一4型高频快速粮食水份测定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推土机张紧装置及导向轮的改造”已被地区和省内采用;“箩筐式钻头”为修桥打桩提高了工作效率;微型电机研制成功,用煤矸石代替粘土降低了水泥成本等。1983年全县表彰了175个先进集体,749名先进生产(工作)者,有5人被选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1985年在全县开展了以“五个一”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竞赛热潮,成立了宝清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指导委员会,组织、检查竞赛活动。财贸系统以“双六好”为中心,开展争当先进企业、先进职工、文明部店、优质服务竞赛。在全县lOO多个窗口开展了“优质服务杯双月赛”活动,参加人数达6 000多人,先后进行了3次大检查、联评、总结表彰。
在全程竞赛中,一些部门开展了业务技术比赛。1985年财政金融系统开展了点钞、百货小票,县联社、商业举办了包捆、一秤准、量板布。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砌砖、抹灰等共21种比赛,参加人数达8 000余人。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县总工会、劳动局、财贸办联合举办了宝清县首届职工业务技术比赛,点钞、珠算、捆扎等21项,91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2、职工教育 宝清县工人夜校1950年成立,学员96人。1952年学员增加到343人。分5个职校,6个分校,教师12人,业务教师临时聘请。设有扫盲班、小学班。除文化学习外,还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形势任务和时事等政治学习。
1956年后职工教育发展较快,参加人数达l 438人,其中工人813人,另外部份均是职员和县直机关干部。设工人业余速成班4个,普通班3个,高级班1个。至1956年底,扫除文盲171人,高小毕业207人,有193人参加了初中班学习。此外,经常开办业务学习短训班,技术讲座、技术表演等。
1964年宝清县职工学校成立。主任1人,专职教师5人。各系统均有兼职教师,分别在机关、粮食、交通、工业开办了职工业余学习班,主要以文化学习为主,参加学习人数达3 100多人,利用单位俱乐部以及小学校的教室进行授课。1965年之后,增设了毛主席著作学习。1966年12月由于“文化大革命”所致而停止工作。
1983年3月,党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在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报告》之后,在职工中掀起了读书热潮。1985年制定下发了“职工自学成才方案”、“加强职工教育的意见”后,全县有13个系统成立了职工学校,全县参加文化补习人数已达5 802人,有4 758人考试合格,占应补习对象的82%;技术补习人数4 239人,有3 470人考试合格,占应补对象的81.9%。佳木斯市在宝清县召开了现场会。1965年10月召开了读书演讲、自学成才经验交流会,表扬了8名积极分子,2名自学标兵,10名优秀讲演员。
3、职工文体活动 宝清县工人俱乐部1951年成立,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足球场、游艺室等。图书室藏书2 000多册,游艺室有扑克、各种棋类。开始时每日晚开馆,后来每周三、六、星期日也开馆。星期六举办组织职工跳舞,排演一些小节目等。至1956年统计共举办大型运动会5次,参加人数达2 000多人次,乒乓球赛9次,参加人数470多人次,篮球赛11次,参加人数110多人次,经常举办棋类比赛。举办了多次全县职工集体野游。
1960年以后,俱乐部活动比较更为活跃,成为城内职工政治、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每天均有数百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阅览室增添了各种画报、杂志、报刊、画册、小说等书籍。游艺室设12张桌,麻将、扑克、棋类等。两张乒乓球台。1965年1月至1966年6月,配合县委中心工作和俱乐部活动,编发了18期《工人俱乐部活动月报》,利用俱乐部举办业余美术学习班和展览,举办歌曲教唱会、革命故事讲演会、劳模事迹和形势任务报告会、生产经验交流会以及劳模事迹图片展览,劳模光荣榜。元旦、春节等大的节日举办猜谜、抛彩绸、抓彩卷、扣球类、棋类等有奖比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的文体活动被停止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职工的文体活动逐渐恢复起来。利用俱乐部、活动室、图书室等阵地开展了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至1983年全县有中小型俱乐部、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篮、排、足、乒乓球场地52处,县总工会图书室藏书5 500余册,先后举办体育活动45次,参加人数达4 000多人次。宝清县工人俱乐部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总面积600平方米。1984年新建俱乐部建成后,职工活动室面积扩大,新设电视厅、舞厅、职工学校教室等。1985年举办全县职工乒乓球、篮球、排球、象棋比赛,春节举办了大型游艺活动。
4、劳动福利 1951年2月26日由国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起,县总工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得到全县广大职工的热烈拥护。1952年组织了职工消费合作社,入股社员110人,占职工总数44%,股金50 868 000元,共得纯益金18 469 793元(均系东北流通券)。兴办了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如:被服厂、理发所、澡塘、洗衣房等。1952年补助191名困难职工,总金额为21 862 000元。1956年全县支出10 530元现款给职工解决因病欠款问题,补助困难职工605人,金额14 655元。有12个单位702名职工实行劳动保险。l 966名职工享受公费医疗,每年支出医疗费39 000元。通过消费合作社公益金分配,困难补助以及各项福利事业收益,解决了职工的困难。
工会协助政府和企业,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宣传劳动保护的意义,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的同时,每年都进行安全大检查。1955年在检查中发现制油厂锅炉腐烂严重,停业使用。制粉厂磨楼机器台座动荡不牢,提出建议后,立即采取了解决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重视女工保护,先后举办了4期妇女卫生讲座,参加人数360余人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劳保秩序被打乱了,制度取消了,劳动保险、生活福利无人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虽然恢复了劳动保险工作,但由于十年动乱遗留的问题很多,仍处于比较混乱状态。1981年初,根据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关于劳动保险工作的4个文件精神和省劳动局、省总工会关于贯彻执行《整顿与加强劳动保险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劳动保险工作才逐渐得以恢复。
1985年,县总工会完成了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劳动保险两个调查。全县有531户职工人均收入低于百元,属于困难户,其中城镇职工362户,乡镇169户。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了研究讨论,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办法。县总工会、教育工会各提2 000元,对13户有困难的教师提供无息贷款,两年时间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解决了困难。对其他困难户与有关单位协商,落实了脱贫途经,总结了建筑工程公司致富经验,并在全省职工勤劳致富经验交流会以“改革是振兴全国职工致富的必由之路”题目作了发言。在劳动保险工作调查中,对于存在的医疗费使用、伤、病职工休假工资、退休职工退休费发放、退休职工活动经费来源等方面的问题,除了做思想工作外,对实际问题转答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县总工会提1 900元,扶持农机、卫生5户重点困难户,总结和推广了教育系统的一中教师赵业昌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动员困难职工开辟第二产业,参加市场、家庭养殖、种植,组织上帮助安排子女就业等,使83.2%的困难户脱贫。1985年年终(春节前),对困难职工进行走访,统筹8 700元现金对困难户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