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武装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武装
一、日伪残余势力武装 1945年8月,日伪政权倒台,以伪宝清街长武振鹏为首的日伪时期的军、警、宪、特和职员组成维持会,下设保安处、公安局、保安大队等武装。
保安处 1945年8月下旬,县维持会组建保安处,由伪宪兵团副团长于沧舟任处长,人员由伪军、警组成,总员30余人,使用日伪时期遗留下的武装。9月初,于沧舟被红军逮捕,保安处解散。
公安局 1945年9月中旬,伪警察署长警佐黄佐贤、伪军少校营长林德坤出面组建宝清县公安局,任正副局长。设警务、警防、保安、司法、督察等股。各区设公安分局,各设局长1人,局员5至7人。
保安大队 1945年9月中旬,县维持会经红军批准成立县保安大队,任伪警察署长警佐喻殿昌为大队长,成员80余人,大部分是伪七星泡警察署、自卫团原班人马。驻县城。
保安总队 1945年9月下旬,设县保安总队,由公安局副局长林德坤任总队长。下设3个保安大队:第一大队长喻殿昌,近百人,以伪警为基础,驻县城;第二大队长李德新、韩文举,成员以伪军为主体,近百人;第三大队是三区地方队,队长由原三区(村)伪区长李济民担任,70多人,驻县城南夹信子。
1945年11月,三江人民自治军接收宝清,第一大队喻队举行叛乱,退出县城;二大队李德新、韩文举队保持中立,稳驻城内。待三江自治军撤离宝清县以后,二大队在维持会支持下宣布成立保安总队,总队长换成韩文举,总员达210人。 二、国民党收编的土匪军 国民党土匪军喻殿昌部 喻队叛乱后退出县城,对韩文举队在重要时机保持中立很不满,两队形成公开对立。韩队占据县城,依靠县维持会统令全县,喻队占据乡村,联合和收编全县乡村武装包围县城反对韩队。韩队因力量不支被迫于夜间逃至虎林,喻队遂统一了宝清城乡。喻顽固反对民主力量,对抗东北民主联军接收县政权,受到国民党匪军司令谢文东的奖励,谢文东授予喻殿昌少将军衔。他统一宝清后重建保安总队,喻任总队长,总队副邓子儒,副官郎中。下分7个大队,一大队长马永胜,队副边文生,4个中队;二大队长姜连清,队副王连生,4个中队;三大队长李济民,队副叶常中,5个中队;四大队长李世玉,队副姚常顺,3个中队;五大队长王明章,队副关子宣,3个中队;六大队长郑殿军,4个中队;七大队长李延会,3个中队。总员最多时1 700多人,杂牌步枪1 600多枝,迫击炮9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8挺,汽车11辆。
1946年6月末至7月初,被八路军359旅19团击溃,残匪至翌年初基本被肃清。
国民党土匪军郭、陆、杨部 1946年6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359旅解放东安市(密山),原占据该市的国民党所编的土匪军郭兴典及其附属陆景堂、杨树范部被击溃,残部1 500余人逃到宝清,分别驻于县城附近的南元、夹信子、靠山等村。7月2日359旅719团解放宝清,郭、陆、杨部向县城西北方向逃窜,经过巨宝山、新发、德兴等地。7月6日,逃到凤林屯至套河之间被歼。
三、自治军、民主联军
三江人民自治军宝清支队 “八·一五”宝清光复时,原抗联人员刘凤文、杨凤鸣等随苏联红军来到宝清。9月上旬,抗联人员李明顺、周淑玲、赵德山、姜德和共产党员赵雨慈等也先后到达宝清。这些同志是受当时东北党委员会的分派来宝清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进步力量,组建人民武装,准备接收政权,在组建宝清县民主大同盟的同时,成立了抗日联军在乡军人会,招集原抗联人员,搜集武器。经过近1个月的准备,于10月初成立了“三江人民自治军宝清支队”,人员从15名发展到40余名。因受敌伪势力压力太大,发展受到了阻碍。后随三江自治军赵凯良旅撤离宝清。
三江人民自治军赵凯良旅 1945年11月上旬,戴洪滨、孙靖宇为司令的三江人民自治军赵凯良旅马步混合部队400余人,在旅长赵凯良率领下,前来宝清接收。同来者还有县长孙子阳及科长等干部10多名。部队有轻机枪4挺,迫击炮两门,使用日伪杂牌步枪。在一次收编大会上喻殿昌队发动叛乱,自治军牺牲11人,赵旅长身受重伤,他同县长和干部等在参加会议的红军掩护下脱险。然后自治军撤离宝清。
东北民主联军359旅719团 1946年7月初旬至年末,东北民主联军359旅719团1 200多人,担负解放宝清,清剿国民党收编的匪军,完成任务后撤离宝清县。
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三分区五团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三分区五团攻克兴隆镇,击退喻队的北犯,驻在凤林屯。7月初,同359旅719团联合击溃郭兴典部国民党土匪军,然后进驻宝清县担负剿匪任务。翌年春完成军事任务后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