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



  一、解放前的中学  宝清县到1943年以前没有中学。县内有少数中学生只好到外地就学。1938年以前主要是到富锦中学。1938年以后到东安(密山)国民高等学校和密山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就读。
  1944年3月,宝清国民高等学校成立,县内招生一个班50名,为农科;校长为日人佐佐木正昭等。1945年又招生一班,50名,并于东关村路北修建土木结构校舍,未及竣工日伪政权即倒台,学校解散。
  光复后,1945年lo月,宝清县临时初级中学成立,校长马兴周,教导主任张继春。招初中学生2个班,100名。
  1945年10月2日,宝清街内成立千华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程度的学生,第一班23名,第二班52名,地址设于制粉厂东院。校长张介凡,训育主任郭景秀,教务主任姜锡福。
  宝清解放后,临时初级中学和千华学校均停办。
  二、解放后中学教育
  1、前17年普通中学 1949年建国至“文化大革命”前,宝清县中等教育稳步发展。由于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不仅发展数量多,质量也比较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结构比例也比较合理。
  1951年4月5日,宝清县建国后的第一所中学——宝清初级中学创立开学,第一年招生3个班,158人。在校生逐年增加,1952年382人,1953年440人,1955年472人,1957年达668人。
  1958年8月1日,宝清县有了第一个高中班,宝清初级中学改名为宝清县第一中学。并由一中派出干部和教师在县内七星泡镇创办第二中学,每年招收新生2个班。1959年县第三中学在青山乡成立,招收新生2个班。1963年县立四中(万金山)、县立五中(夹信子)同时创办,各校均招生2个班。所有新开办中学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均由一中派出。全县至1963年普通中学在校生发展到高中129名,初中1 766名。1965年县立第六中学在十八里乡成立,招新生1个班。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宝清县普通中学的发展保持在6所中学,1所高中,5所初中,3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5个班,高中5个班;在校生1 472名,其中高中219名,初中l 253名。
  1965年有民办高中1个班,民办初中6个班,学生231名。其中,第六中学(十八里乡)附设1个民办初中班,学生21名;小城子民办中学1个班,学生24名;夹信子民办中学初中2个班,学生62名;第二中学民办高中1个班,学生52名。  1959年,按照中央教育部发出《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决定》精神,宝清县纠正了1958年以后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的偏向。再次明确全日制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调抓好“双基”教育。
  1961年7月,开始对中学进行了调整,1962年又调整了中小学教师队伍,使中学教师基本上达到了大学或专科水平,摘掉一批“右”派分子的帽子。
  1963年,宝清县根据《中学五十条》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教学、课程、教材、生产劳动以及学校领导体制、后勤工作、思想工作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使中学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加强了“双基”教学,质量逐渐上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学 “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宝清县的中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运动中,用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代替教学,搞所谓“走出校门”以干代学。使学校教师不能教,学生不能学。全县中学设备被毁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损失严重。把广大教师当做专政对象,一些被打成“牛鬼蛇神”,蹲牛棚,劳动改造。鼓吹教师和工农划等号,实行教师和工农“对流”交换。1974年县中学教师共780名,有246名为“对流”到学校的兼职工农教员;1975年在920名中学教员中,有381名为工农兵“对流”兼职教师,严重地破坏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致使中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3年以后,在“白卷英雄”、“反复辟”、“反回潮”、推广“朝农经验”,强行贯彻“两个估计”和“同十七年对着干”等口号推动下,宝清县也搞出来一个“徐马五·七学校”的“典型”,强行在宝清全县推广。
  “文化大革命”中还把广大中学的领导干部统统打成“走资派”,“靠边站”。派“工宣队”和“贫宣队”进驻学校,“并要长期留下去”管理学校。1975年,全县中学进驻“工宣队”22人(其中有县一、二、三中和林业、煤电、农业三场中学);进驻农村中学的“贫宣队”多达692人之多。这些人“统揽学校的党、政、财、文一切大权”,他们不懂教育规律,却要指挥一切说了算,破坏了党的干部政策,取消和削弱了党对学校的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两种教育制度”,从1967年就完全砍掉了农业中学和各半耕半读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也都停办,只剩下国家办的普通中学单一形式存在。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搞“一刀切”,盲目提出:“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社”的口号,结果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普通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截止1976年止,全县中学多到108处,特别是高中多到36所,130个教学班,在校生达5 749名。比1965年的一所高中,219名学生增长了25倍多。初中72所,280个班,在校生达10 948名,比1965年5所30个班,在校生1 253名增长了近8倍。
  由于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的盲目发展,又没有教师补充来源,只能采取层层抽拔的办法,即抽初中教师教高中,抽小学教师教初中,采用大量民办和代课教师来补小学教师的缺额。致使整个普通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下降,造成严重后果。
  3、新时期的中学教育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中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和改革已大见成效。主要表现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现象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6年,全县高中36所,是全县高中最多的年份。1977年全县高中压缩调整到19所;1979年16所,1980年9所;1983年4所。至1984年全县中学共20所,其中高中1所,完全中学l所。高中1所(实验中学)每年从全县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4个班,200名,在校12个班656名学生,教职工75名,专任教师51名。
  完全中学1所,名称为宝清县第一中学28个班,其中高中班13个,808人,初中15个班,994名,教职工114名,其中专职教师87名。
  县内中学合计高中班27个,在校生1 526名;初中合计245个班,在校生11 638名。中学教职工全县合计961.名,其中专职教师800名。全县形成了县镇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局面。
  1985年,全县高中2处,26班,学生1306名;初中17处,223班,学生9,848名。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