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关心成年人的学习,创造条件开展成人教育。其中主要的有职工教育、农民业余教育,干部文化补习教育和电视大学等。
一、职工教育
1950年春开始创办镇内职工夜校,由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来统一领导,招生2个班,四年级1个班,学生30名;二年级1个班,学生65名。学习时间每晚6至8时,每周5次。1952年5月,县城职工夜余学校共有学员351名,其中普通班一年生159名;二年生122名;三年生36名;中级班一年生34名。共分8个班上课。教师总数17名,其中专任教师1名,义务教师3名,半义务教师13名(其中工人12名,政府职员4名)。初中文化程度者4名,高小文化者13人。
1952年6月,县职工教育执行《工农速成识字法》。6月13日举办群师和干部训练班,进行7天脱产学习。由6月到8月2个月时间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县厂矿推开,到年末有200人摘掉文盲帽子。推行《速成识字法》以后,使职工中的扫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参加学习的人员多,学习的效果好,全县职工中18岁到40岁的文盲和半文盲,绝大部分参加了学习。至1957年,全县职工扫除文盲工作报捷。至1958年,职工的学习受到冲击。1962以后各场矿先后开始恢复业务学校。截止1965年,宝清县厂、矿企业参加初等、中等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达856名。
“文化大革命”,职工教育无人问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党和政府积极开展了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简称“双补”。经过一段双补成绩显著,在全县4 758名不足初中毕业程度的职工中合格者为3 470人,合格率达72.9%。超过双80分以上的单位(指文化、技术)有物资局、政府机关、县联社、二轻局、商业、粮食、交通、邮电、农机、水利、电业、林业等12个系统,成为合江地区第一个完成职工双补的县。主要的经验是领导重视,实行一条龙的承包责任制;就是县对系统,系统对基层,基层对班组,班组对个人,层层承包,落实指标,体现了奖勤罚懒的原则。1984年奖了15个单位,罚了2个单位。由于兑现了奖惩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严格把好考试关,煞住了考试中的不正之风。最后地区通过考试抽验61人,及格者55人,占90.2%;技术考核抽测40人,考核2个工种,合格39人,占97.5%,达到黑龙江省验收标准,质量较高。
在进行文化技术双补的同时,开办了38个高中班,学员达2 297人;6个中技班,学员235人,2个中专班,学员80人。 二、农民业余教育 宝清属于东北老解放区县份。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身之后,也迫切要求在文化上翻身。早在1948年土改后,便开始组织上冬学。先是由小学教师配合村文教委员组办,后来,从群众中选出有文化的人任民师。1949年冬,全县有冬学89处,104班,4 808名学员,其中女学员1991名,比1948年冬增加18处冬学。经测验有354人达到脱盲,发给小学毕业证书,并有1 776名学员能认500字以上。到1950年秋,有82处民校坚持常年学习,年终在农民业余教育奖模大会上出现14个好村校,42个先进小组,81名学习模范。
扫盲教育的方针是以文化学习为主,以识字为重点,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并结合进行生产、卫生教育。
扫盲教育的任务:要扩大农民群众和干部扫除文盲,逐步普及业余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材。要创造条件,将农民季节性的冬学逐步转化为常年的业余学习。农民业余学校分初级班(组)与高级班(组),初级班完成扫盲任务,高级班基本上达到高小毕业程度。扫盲对象有18岁到40岁的男女青年、壮年文盲和半文盲。党、团员和干部是重点对象。
1952年9月,宝清县工农业余教育全面推行速成教学法。9月下旬举办全县群师速成识字教学法学习班,学习14天,培训群师237名,其中男群师208人,女的29人。因此,加快了扫盲进度,用速成识字法学习1年,一般都能升入农民业余高小班学习,使全县农村扫盲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1954年11月初旬,县举办第2次群师训练班,培训出新的群师211名,其中女的增加到83人,党、团员42人。
1954年冬学民校83处,11月中旬开学,学员总数达3 124名。其中女的1 313人,党员238人,团员549名,农村基层干部223名,青年1 841名,占入学总数的59%;壮年818名,占入学总人数的26%;老年18人,占总入学人数的O.58%。
1955年到1956年,宝清县进入合作化运动高潮。县人委文教科连续开展了2次农村基层干部脱产学习班,每期学习时间4个月,学员在学习期间内扫除文盲,领取了初小毕业证。
1956年冬天,县举办了第3次群师培训班,培训159名群师和55名村文教委员。这年冬学全县民校109处,初小班达158个,高小班96个,学员共达5 642名,形成了文化学习的高潮。涌现出永泉、东太、庆兰、大北、本德、义德、三道河子、徐马、兴国、灯塔等10处典型先进民校。县教育科多次在灯塔民校召开现场会议,组织全县性的观摩学习,交流经验,推动全面。为巩固扫盲成果,1956年县编写两套扫盲阅读课本,一次下发3 000余册,很受群众欢迎。
为适应农村学习新形势的需要,1957年春,县人民委员会给各区配备12名民校专职干部,专门指导这项工作。
1958年实行“大跃进”,扫盲工作也掀起新高潮,普查青壮年人口,登记文盲户口,建立花名册,大造声势。县最早报捷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是灯塔村,获得省文化先进村称号,受到省和地区的奖励。但是由于搞大跃进,农村青壮年男女劳力绝大部分外出,大搞钢铁、煤炭、兴修水利,条件艰苦,学习受到了冲击,加之虚夸风兴起,全县扫盲工作在阵阵锣鼓声中草草报捷了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直到1962年期间,县只在灯塔等几个“点”上进行提高巩固,其余大多数村屯的农民学习均放任自流了。
1963年到1966年,由于生产的恢复,县又重新组织社员学习,重点是把小学毕业和脱盲的学员组织起来,开办业余高小班,学习省编农民业余高小语文课本和算术课本、农业基础知识和政治常识课本,也开展了扫除剩余文盲的活动。到1966年春,全县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成为无盲村。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学习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工农教育工作,县增设了工农教育领导机构,乡重新配备了农民业余教育专职干部,设于乡中心校(多是乡中心校副校长),负责全乡农民教育工作。
1980年春,合江地区工农教育办检查团来宝清检查验收。通过汇报、重点检查了双泉、二道、灯塔、徐马等村,经过抽样测验合格,宣布宝清为无盲县。具体情况如下:
全县青壮年78 411人,其中文盲与半文盲7 395人占农村青壮年的9.4% ;小学文化的40 280人,占农村青壮年的51.4%;初中文化的20 824人,占农村青壮年的26.6%;高中文化的9 883人,占农村青壮年的12.6%,大专文化程度的29人,占农村青壮年的O.037%。
1982年到1984年,由乡农民业余教育干部抓农民文化技术学习,有农学、园艺、蔬菜、农药、化肥、烤烟、白瓜等专业,全县共办92个班,有3 712人参加学习。另有初、高中回乡自学小组71个,3 212人。
各级教育、文化、宣传、农业、科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还以农民业余学校、文化室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向农民进行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农村经济政策、法律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4年以来,各级农民教育都自觉的为农民致富服务。县乡、村各级办的农民业余学校,办学形式已由业余式转变为业余与脱产、半脱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广播、函授、刊授学习相结合。在内容上,不仅办农、林、牧、副、渔等技术,也办农村工业、交通运输、食品加工、服装、财会等各种专业,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1985年1月31日,全县有村办民校120处,小学班94个,参加学习的青壮年3 454人;初中班7个,289人,技术班41个,1 818人。
乡农业技术分校办学次数49,参加学习人数为5 570人。
三、在职干部教育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在职干部学习的决定》。遵照决定,宝清县认真组织了全县在职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和文化补习。不论职位级别和年龄高低,一律按文化程度编班。其中,政治理论学习由中共宝清县委直接领导,具体工作由宣传部主抓。文化补习部分由县人民政府领导,由县教育科主抓。
l、在职干校理论班 政治理论学习分为2个班。第一班为中级班,组织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以上的干部参加学习,开始学习《社会发展史》,后继续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联共布党史》。以自学为主,提倡认真读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辅以小组讨论,每星期三、六下午集中讨论。开始时学员20余名,以后逐渐增多。第二班为初级班,组织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干部参加学习。教材以《学习》杂志初级版连载的《中国革命常识读本》为主,结合学习时事政治。以课堂讲课为主,个人学习和讨论为辅。讲师由政治理论中级班学员承担。学习时间每周两个下午。学员开始时近百名,以后逐渐增多。
2、在职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为了加强在职干部的文化学习,设立宝清县机关在职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办公室设于县政府。1951年春,在职干校有8个班,482名学员,其中初中二年1个班,学员60名;初中1年3个班,学员161名;高小3个班,学员189名,初小1个班,学员72名。
区干部93名,组织文化补习小组,平时分散自学,集中时由区文书、文教助理任辅导员指导学习。
课程初小和高小只设语文、算术两科,初中开设语文、数学、史地、物理4科。每日早饭前学习两节课,90分钟,每周16节课。
教室分别利用各部门的会议室、俱乐部。办公费和兼职教师津贴由工会经费解决。1952年11月20日调查县在职干部文化程度情况是:
全县干部551名(包括县、区党、政、工、青、妇、友协、公营企业),其中男499名,女52名。文化程度:大学毕业者1名,高中21名,初中202名,高小189名,不足初小者57名。
1954年至1955年7月,在职干校学员总数为521名,经过文化程度的“填坑补齐”在一个阶段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编成9个班,即中学物理班64名,语文班2个,123名;初中代数班3个,182名;高小数学班2个,89名;高小语文班1个,63名。
1955年7月,在职干校完成历史使命与县职工学校合并。
1957年以后的干部学习主要以自学时事政治、参加政治运动和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
3、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宝清工作站于1982年8月30日建立。校址设在第三中学,后迁到县委党校又迁到县总工会。
第一期招生:中文专科3个班,学员169名;数学专科1个班,学员27名;物理专科1个班,学员43名;英语单科1个班,学员27名。
使用中央电大统一编辑的教材,统一听取中央电大讲课的录音磁带,采取集中听课(播放录音磁带和教师辅导),分散自学的方法学习。学制3年。招收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事企业在职干部中具有高级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1985年末,第l学期学员学习期满,成绩及格并发给毕业证书者中文专科89人;全脱产学习的党政干部班中文专科毕业生41人,数学专科毕业生7人,物理专科毕业生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