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特殊教育

第八节 特殊教育



  宝清县特种教育,主要为聋哑教育,有聋哑学校一座。
  宝清县聋哑学校始建于1959年4月15日,当时是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主办的一所福利学校。开学时收2个教学班,25名学生。教师2名,事务员1名。1960年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由民政部门移交到教育部门主管。
  校址在宝清镇东门里路南。从县内(包括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农场)招生。学制为9年,分为3个阶段:l至4年为全日制授课;5至8年为半日授课,半日职业训练;9年为生产实习。实行隔年招生,每次均招双班。截止1984年,已经毕业15个班,136名学生。
  1976年,在校学生86名,教职员由建校时的3名增加到18名。1980年,7个班,在校学生90名,教职工23名,其中专职教师12名。
  1982年,8个班,学生增加到101名,其中女生33名;教职工37名,其中专职教师22名。
  1983年,班级增到9个,在校学生数135名,其中女生43名;教职工41名,其中专业教师21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校舍面积发展到l 880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的680米。有校办工厂、缝纫厂、教具室、图书室、体育室、医药室,并有汽车l台。固定资产达12万元。
  开设语文、数学、语训、常识、体育、图画和生产技术等8门课程。通过9年学习,能够切实达到小学6年毕业的文化程度,并且学有1门以上的生产技术专长,使他们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
  在136名毕业生中,除了1968年和1969年两届毕业生劳动部门统一安排外,其它毕业生都是哪来哪去,自谋生路,一般都能适应劳动需要,发挥出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如留校木工苏德兴,曾连续10年被评为单位劳动模范。毕业生周学中,连续4年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毕业生赵丽华、胡亚南等都是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
  这所学校是县先进单位。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高。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探索特种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智德体美、技术全面发展的人材。为适应聋哑学生特点,开辟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组织有书法、绘画、文娱、体育队(组)举行定期活动,并配有教师负责辅导。
  1984年年末考试,111名学生语文成绩平均分数为94.7分,数学为89.3分。成绩优秀。
  这所学校重视思想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自建校以来,被评为县先进集体8年次,省先进集体1次。1983年出席了省召开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84被评为县先进集体标兵,市、县两级文明单位,荣获县单项奖16次。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残而不废的人材,是该校多年来的办学方向。学校规定,学生从5年级开始,半天学文化,半天进工厂学技术;男生学木工,女生学裁缝。5年级开始学工,先做低档品,到7年级做中档品,8至9年级能做高档品。从简到繁,从低到高,逐渐加大授课量。经过职业训练,学生毕业时一般都达到2级工水平,最低也达到1级工水平。在半读半工中,实行定额计件、超产有奖的办法,调动了工人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了财富,解决了师生的福利和经费问题,既培养了人材,又改善了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