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解放后的教学活动

第二节 解放后的教学活动



  一、建国后前十七年的教学方式
  解放后,废除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实行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教育方针,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时,主要的是施行老解放区的教学组织和方式。在教学组织上,凡是有条件的学校均采取编班授课制,将相同年龄、相同程度的儿童编入相同的班组,学习统一教材,实行统一的教学进度。同时,为了有利于广大翻身的农民子女入学,也采取了灵活的组织形式。如几个自然村分组轮回教学;半日制、午班、夜班、识字组等;同生产结合,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结合,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教法上大力提倡联系实际,为当时的现实服务和提倡学以致用。
  建国以后,为贯彻当时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新型正规化”的教育方针,执行有计划的教学,开始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备课,在教法上提倡改变“注入式”,倡导“启发式”。一个时期曾重点强调如何通过各科教学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此做为当时研究教学的重要主题之一。1950年庆兰小学介绍自做教具开展直观教学的经验,引起全县小学教师注意学习和推广。
  1953年至1955年,教法已有很大改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已经形成制度。县文教科提出“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力提倡改革教学方法。
  1953年,宝清县开始学习苏联教学法,并在宝清初级中学试行将凯洛夫《教育学》中课堂教学五大环节应用于教学。
  1955年开始,苏联“红领巾教学”的经验,被宝清县教育界所重视,一时成为县内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这种教法的主要点是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回答来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
  通过“红领巾教学”的研究活动,普遍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相统一的认识,对于改变“注入式”教学起重要推动作用。但在部分教师中也出现过形式主义的流弊。
  1957年至1958年,贯彻中央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由于“大跃进”开始,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以大办工厂、农场、大炼钢铁为内容的活动,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均受到冲击。
  1959至1960年,县文教局为贯彻“两个必须”的方针,以把学生培养成亦工、亦农、亦学、亦兵和又红又专的接班人为中心开展教育教研活动。活动的重点放在如何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增加了农业课和周会课。
  1961年至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了《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提高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了推动作用。
  1964年至1966年上半年,在全县中、小学中贯彻了毛泽东主席的春节谈话精神,减轻学生负担。贯彻开展了对课堂教学中“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并逐步加强了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重点突出如何通过各科教学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研究。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学方式  1966年“文化大革命”乱动十年开始,学校教学活动也处于特殊时期。  1968年,全县中、小学陆续“复课闹革命”,宝清中、小学一律推行“五·七”指示,大兴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或同生产队挂勾建立学农基地,主张“干中学”。语文、数学课,自然形成一种固定形式的教学方法,人们给它起名为“穿靴戴帽”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无论学习什么内容,必须先用毛主席语录开头,用念语录的方式结尾。
  1972年至1973年,宝清县的教学活动仍然是以“开门办学”、“校队挂勾”为主,开展“远学朝农,近学徐马”的活动。令全县中小学用大量时间搞各种所谓的大批判、学小靳庄、唱样板戏、“反击右倾翻案风”活动,根本无法研究教学。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学方式  “文化大革命”以后,县教研重点研究如何把学校工作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为此,多次搞了全县性的教研会,重点研究以提高学生“双基”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教法上主要研究突出“精讲多练”,即看教师活动如何精,学生活动如何充分、多样、效果好。
  以后,语文课,引进了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方法,强调把“读”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也研究了三类课文的教学方法,即一类课文讲读课由教师精讲;二类课文阅读课教师半辅半教;三类课文为独立阅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在小学低年级研究了读讲结合问题,在五、六年级研究了读写结合的问题。数学课,教师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加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对一二年级重点抓基础知识教学,四至六年重点抓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1983年以后,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在教研上提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课题。而后宝清县教学活动开始侧重研究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有的学校开展了“预、议、讲、练”活动;有的开展了“读、议、练”活动;有的学校开展课前预习、课堂阅读、研讨、归纳、记忆、作业、总结等三段七步教学活动。
  小学重点抓了改革课堂结构活动。语文搞了三步阅读法(即初读、深读、精读)。提出“开辟第二课堂”的任务。
  1984年冬,组织全县教育领导力量对全县中心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有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检查方法有:听汇报、查教案、听课、检查作业和教师批改记录抽测部分学生(上、中、下三种类型),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1985年,宝清县教学活动的研究提出改革第一课堂,建立与发展第二课堂,改革教法与改革学法同时并重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只注意“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倾向,正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开始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