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学艺术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专业文艺
  1、流动剧团、戏班子 伪满康德4年(1937年)以前,宝清县尚无剧团,只有一些零散戏班子流动演出,剧种主要是二人转,旦角多半是男扮女装。主要演员有金香水、四季花等。
  伪满康德5年(1938年)有个外号叫田溜子的人办了个私人戏班子,地址在现在商业幼儿园北侧,有30多人,多是流动演员。主角王晓云,演出以评剧为主,也演梆子、京剧等。
  同年,于月楼、花丽舫两个人也成立了私人评剧班子,有30~40人,地址在今商业局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以上两个戏班子相继解散,在此期间一些外来团体如集贤、密山、富锦等县地方剧团都曾在宝清县演出。其间也有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剧团以及皮影戏等来宝清县演出,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57年。1963~1964年龙江皮影剧团来宝清作过两次演出。
  2、民间鼓乐班 宝清县自1926年至建国初期,先后共有民间鼓乐班8家。在民国期间,有岳洪久班,建于1926年,地址在县城;何景洲班,建于1926年,地址在县城;王浩臣班,建于1927年,地址在凉水乡双柳河村;钟明久班,建于1928年,地址在宝清镇老市场内;伪满时期建立的有金万山乡方胜村唐六班;十八里乡红新村崔老大班;夹信子乡团结村王老五班;宝清镇东关村老田头班等。
  这些鼓乐班活动于宝清县城乡,为民间婚、丧、嫁、娶服务,也受聘于喜庆、丧事、祭祀、典礼等活动。
  当时比较常用的管弦乐器有唢呐、笙、管、笛、箫、二胡、四弦琴等;打击乐有:堂鼓、板鼓、板、钟、磬、大锣、小锣、铙钹等。
  常用的曲目有:大牌子曲《一枝花》、《二凡》、《小妹子》、《将军令》、《三丰》、《四来》、《雁儿落》;汉曲《钟鼓楼》、《景阳春》;水曲《水龙吟》、《万年欢》;秧歌曲《句句双》、《满堂红》;双管曲《集贤宾》《、苏武牧羊》、《江河水》等100多首。
  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咔戏等。  上述各鼓乐班至1958年前相继解散。几个鼓乐班中,岳洪久鼓乐班是宝清县远近闻名的民间乐队,1957年岳洪久同志带领陈德恩、陈仰恩、姜峰、樊万林等人参加了黑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在大会期问他们演奏了咔戏,东北民间乐曲《打枣》、《百鸟朝风》,河北梆子《借东风》,打击乐《报龙翠》、双管独奏《集贤宾》等,受到入会观众的热烈欢迎,被大会授予优秀表演奖。1958年宝清县成立剧团,该班大部人员被招聘到县剧团工作。
  1985年宝清县文化馆派出专人收集整理了《岳洪久演奏专辑》受到了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的表扬。
  收集的乐曲有唢呐曲《一枝花》、《水龙吟》、《花池》、《万年花》、《梢头》、《戏金钱》、《赶轴歌》、《大姑娘美》、《五匹马》、《白云歌》、(一)(二)双管曲《江河水》、《吉腔》等。
  3、宝清县剧团 1960年5月17日宝清县评剧团建立,当时只有5间草房,面积为400平方米。剧团没有剧场,演出时租用民兵俱乐部与电影放映同时先后进行。1962年至1963年每年演出300多场。1964年停演传统戏,剧团进行整团,一度改名为宝清县文艺工作队,有l/2演员离开剧团,只剩16人维持文艺工作队工作。1965年恢复评剧团名称,人员增至24人,组成乌兰牧骑式的轻骑队下乡演出。1966年全团停止文艺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70年至1971年,全团到凉水公社胜利大队插队落户。1972年调回县里,多数人员转行。
  1973年由剧团保留人员筹建文工团。1975年文工团成立,全团18人。1977年一些老演员陆续回团,文工团又改为宝清县剧团。1982年新建团舍,面积485平方米,内设排练室、办公室、小剧场原民兵俱乐部拨给县剧团作为演出剧场。
  建团以来在县内228个村以及3个农场、6个林场巡回演出4 526场,观众达270万人次,收入达181 040元。另外还赴虎林、密山、佳木斯、富锦、桦川等地演出多次。在地区汇演中《借当》、《卖画》、《锯大缸》和创作剧目《一个出色的党支部书记》等剧目获奖。获奖演员有马春山、于惠云、王国璋、蔡玉芝等人。
  演出剧目有现代剧目《刘胡兰》、《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锋》等51个;传统评剧有《红娘》、《小姑贤》、《三上轿》、《白蛇传》、《镜中缘》、《借东风》、《孟姜女》、《杜十娘》等77个;传统京剧《宇宙锋》、《打渔杀家》、《武家坡》等13个;地方戏曲《马前泼水》、《西厢》、《小拜年》等22个;另有创作剧目《出色的党支部书记》(话剧,作者栾恒有)、《春播曲》(拉场戏.作者冯会举、谷锋岩)、《谁是朋友》(拉场戏,作者李尔俊)。
  主要艺人有文武老生:胡晓楼、田作彬;青衣花旦钟丽荣、青霞、胡艳华、王静芝、杨笑莲,演奏艺人岳洪久、姜峰、陈仰恩、陈德恩等。
  4、曲艺茶社 1940年到1945年间,县城内有两所茶社,一所在南市场,经理人王恩义。说书先生张子珍,东北大鼓和评词兼说.书目为《三侠剑》、《洪武剑侠图》、《济公传》等等,传统大套书。另一所在北市场,经理人姓王,外号叫王拐子,说书先生薛宝山,书目为《封神演义》、《三侠大五义》等,形式是东北大鼓,为其弹弦的是盲人魏洪树。
  1953年由郑风龙开设了一所荼社,说书艺人先后有张子珍、李天章、李秀玲、李秀芝、赵喜珍、肖汉章、杨秀峰、陈同润、孙继善等人,书目有《佟林传》、《侠义安良传》、《十粒金丹》、《明英烈传》、《刘秀走国》、《施公案》、《大西唐》、《七宝灯》等一些大套书曲,此茶社一直到1959年停业。
  1959年成立了茶社曲艺团,由县评剧团领导,负责人由剧团团长兼任,经济自负盈亏,属于集体所有制性质。评书演员有:张广文、孙继善、张子珍等。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停演。
  二、群众文艺
  l、业余剧团 解放以来,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注重对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工作,支持和帮助人民群众成立业余剧团,结合各时期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编演各种形式的演唱节目,广为宣传。开始多由学校师生带头,继而随着文化馆、站、室的建立,发挥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业余剧团的活动更加发展和活跃。业余剧团遍及城乡,到60年代初已发展到lOO多个。演出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业余文艺团体,建国初期文教科业余剧团演出的《刘胡兰》;工商联业余剧团演出的《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儿》、《钢骨铁筋》;宝清一中业余剧团演出的《小女婿》;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宝清一中业余剧团演出的《槐树庄》、《应征前夕》;县直机关业余剧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凉水泉子剧团演出的《二人转》,聚宝山剧团演出的评剧;印刷厂业余剧团演出的《西厢记》;70年代末七星泡业余剧团演出的《雷雨》等剧目,在表演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其他业余剧团如商业、建委、工业、尖山子乡、七星泡乡、夹信子乡业余剧团在演出中多次获奖深受群众欢迎。
  2、民间舞蹈 秧歌:宝清县早在民国年问即逐渐传入有“地蹦子”、“高跷”二种形式的秧歌,扮有耍公子、耍和尚、田公渔夫、老汉背妻、装态货郎、古装戏曲人物,解放后有现代的工、农、商、学、兵形象等。习俗是每年春节、元宵节闹秧歌。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等几部份形式。“过街”是指秧歌队在街上进行时,随着音乐,所作的舞蹈和队形变化,如“水上飘”、“走三退一”、“割地”、“扬场”等等。“大场”为秧歌表演开场时和结尾时的集体歌舞,这种形式情绪热烈欢腾,主要是由一伞头带领走出各种队形。如“卷白菜”、“珍珠倒卷廉”、“双胜”、“大游四门”、“十二莲灯”、“蛇盘九颗蛋”等扭过一阵后,由伞头唱祝贺词,众人合唱。“小场”是指大场打开后,表演者在观众围绕的四周的场子中,先后表演的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小戏,还有旱船、霸王鞭、跑驴、小货车、大头娃娃、打腰鼓、耍龙灯、耍狮子等。县内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秧歌各有自己的风格。80年代以来秧歌的内容多以工、农、兵、学、商的形象为主,男女均可参加。
  历年春节或元宵节都举办秧歌汇演,县直各系统、镇内各村均出代表队,汇演3天,各队均以大型彩车为前导,锣鼓喧天,声势浩大,礼花彩灯,绚丽多姿。高跷、舞狮、舞龙、跑驴、旱船、彩车等竞相表演;居民倾城而出,站街观赏,场面十分壮观。粮食系统、县社系统、商业系统、工业系统等代表队,在汇演中多次获奖。
  跑旱船和跑驴:旱船是有木条或竹片扎成框架,外蒙色彩布纱,系在扮演者的腰间,似人坐船中,另外一人扮艄公,手持木桨作划船状,两人边歌边舞,内容多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的场面。  
  竹马灯:用竹扎成驴形,着以彩装,系在扮演者的腰间,表演时人数不等,多则lO几人,少则2人,表演时妇女骑驴,男子赶驴多是表现新媳妇回娘家的情景,边歌边舞,杂以各种技巧表演。伴奏为小乐队,乐器以唢呐为主,间以模拟驴叫之声,情绪热烈欢快。早些年代骑驴人多以男扮女装,近年来男女均有参加。
  跑旱船和跑驴在宝清城乡演出时,多是在群众大秧歌的队伍中进行,一般不单独活动,实际属于秧歌群体中的一部分。
  单鼓舞:“单鼓”系一种打击乐器。于铁圈上蒙驴、马、羊皮而成,形如团扇,皮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钗,用藤条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鼓柄端和藤条都缚有红缨穗。民间称艺人为“烧香的”、“跳单鼓神的”。旧社会用于祭祀、请神、烧愿年等迷信活动,后来发展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打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表演时2人至数人不等。音乐吸收了民歌《放风筝》和“蹦蹦戏”中的《蛤蟆韵》、《游阳调》,民间说唱音乐中的《辞灶调》,曲调朴实爽朗,由若干短曲组成,有领唱、对唱、帮唱等演唱形式。  
  宝清县青原乡永乐村民间艺人有个姓麦的,1957年参加了黑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他表演的单鼓舞,获得了优秀表演奖。1980年宝清县文化馆对麦老先生进行了专访,对他的单鼓舞表演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将舞蹈动作进行了摄影,唱腔进行录音。
  腰鼓舞:舞者在腰间挂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鼓,边敲边舞,节奏强烈,动作健壮有力。宝清最早有腰鼓队是宝清一中,1956年成立,后来宝清镇各小学校都有腰鼓队。
  3、歌咏比赛、音乐会 宝清县歌咏比赛,一般多在历年“八.一”举行,参加单位有县直各系统、学校等;农村一般在“五.一”或“五.四”举行,各村出歌咏队,在乡政府所在地举行比赛。五月的鲜花音乐会是为镇内中小学举办的,已举办过3次,演出形式包括独唱、合唱、表演唱、舞蹈、奏乐等。
  电视歌手大奖赛是80年代兴起的新的群众文艺形式,全县每年举行1次,自愿报名,参加人数近百,获奖者录像播放。  三、民间工艺  1、工艺美术建国初期宝清县有曹君、韩会龙、梁永久等绘画艺人,主要从事画棺材、画柜厨、画牌匾等。80年代以来从事此项工艺的全县有上百人之多,项目有油彩画、水粉画、烙花、竹篾画、羽毛画、彩印、制镜、雕刻、雕塑等。其中大多是业余爱好者。
  2、扎纸活 用秫秸或竹片扎成架子,外用五色纸裱糊成形,做为祭奠用品,主要有纸牛、纸马、纸人、纸柜厨、纸花盆、花蓝、花圈等。解放以后,随着历次政治运动的开展,属于迷信品类工艺活大为减少。但自80年代,民间迷信活动抬头,扎纸活又趋兴旺。
  3、剪纸 用纸剪成各种图案,工艺十分精巧,主要有窗花、挂彩(梅四彩梅六彩),墙围图案等。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老的开荒占草户聚居点如徐马架子、七星泡、七星河、鸾凤山、二道河子等村,剪纸活动较盛。1955年推选剪纸工艺精巧者王春花出席省在海伦召开的表彰会议,受到奖励。
  4、编织 有草编的草鞋、床垫,有芦苇编的炕席,用柳条编的簸箕,杏条编的土蓝、花筐、背筐、提篮、鱼篓等,也有用塑料或草珠编成的门帘、屏风等工艺品。遍及县境城乡各地,但工艺水平不高,只可做工具、家具,观赏价值太低无竞争力。
  5、针织 用棒线或毛线作原料,用钢针、竹针、钩针作工具,织成窗帘、门帘、桌围、背心、毛衣、毛裤等。这是70年代以来青年妇女最时兴的活计。会针织的人几乎占青年女性的三分之二。
  6、刺绣 用竹片作支撑架,支撑架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将布料夹在支撑架上,用绣花针在布料上刺绣出各种图案,用做窗帘、门帘、帷幔、枕套、被面、鞋面等等。这是宝清妇女的传统工艺。解放前,这里的姑娘一到十七、八岁,当娘的多把教会女儿刺绣做为义不容辞的任务。解放后,青年女孩学习、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珍贵,稳稳当当埋下头来做刺绣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四、美术摄影   建国前,宝清县只有一些民间艺人从事美术摄影仅由几家照相馆承担活动。建国后县文化馆设美术组,开展美术工作,组织“美术展览”,并负责对美术爱好者的辅导与培训。1974年美术组增加摄影业务,1984年增加书法业务。
  为奖励优秀作品,推动群众美术活动的发展,县文化馆和有关部门每年一般都举行美术展览,并选评其优秀者给予奖励。
  自1950年起至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共举办美术展览42次,展出的作品包括美术工艺品共342件,油画绘画256件,书法432件,摄影共500件。其中较突出的作者和作品有:
  1981年以来刘小聃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合江地区和全省的书法展览。
  1982年刘小聃两幅书法作品参加了黑龙江省“红五月书法展览”。1983年他的两幅书法作品又参加黑龙江省纪念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书法展览。
  参加合江地区书法展览的还有翟艺、李明俊书法作品。
  1983年以来韩振双的油画、雕塑作品多次参加合江地区和黑龙江省的美术展览。其中他创作的油画《夕照》1983年分别参加省、地美展。
  同年韩振双为宝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设计了《攻克龙头桥》、《解放宝清城》两幅浮雕,同时还完成了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烈士纪念碑群雕。
  1984年韩振双的油画《易水寒》获地区美术干部考核优秀证书。
  1985年在全省农民书画展览中,宝清县业余美术爱好者汪奇祥的年画《五业腾飞幸福来》获得佳作奖。
  1983年至1985年孟庆裕在《合江日报》上发表新闻美术摄影58幅,其中《冰城少年》在1985年黑龙江省举办的“北国之冬摄影展览会”上展出。《滑》在合江地区“三江之冬摄影展览会”上展出。   五、文学创作   建国前宝清虽有人写过一些旧体诗词,但没有传世作品,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一些抗日歌谣,多为口头创作,作者已无稽可考。
  建国后文学创作逐渐活跃,业余文学创作者写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少在民间流传却少见发表。
  1971年以前,全县文学创作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1972年县文化馆成立创作组负责对全县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并创办发刊物《宝清文艺》作为全县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园地。
  刊物版面为打字油印16开本,不定期出刊,内部发行,每期500册。至1979年共出刊ll期。1980年改刊名为《挠力河》,至1985年共出刊6期(铅印16开本出刊3期,铅印小报出刊3期)。《宝清文艺》与《挠力河》是宝清县地方文艺刊物,作品以本县为主,创刊以来发表小说25篇,散文30篇,诗歌132首,评论8篇,曲艺4l篇,戏剧2篇,报告文学1篇,歌曲9首,全县有100多位作者为该刊写稿。
  在指导业余创作者为《挠力河》写稿的同时,也鼓励其为全国报刊投稿,据资料所见如下表:
  表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