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活动
一、科研活动 1、参观考察 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引下,为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960年春县科委会同林业、水利等部门组成参观团,去北京参观农业展览馆。同年冬又由县科委同县委工交部组织人员去哈尔滨参观省政府举办的科技展览馆。回县后积极推进农机具改革,引进水稻插秧机,马拉播种机、动力柴油机和制米机械;改进了小麦、谷子人工点籽,大豆一犁挤、玉米埯种的传统种植法,改进农产品加工,改变了碾子、磨的制米方法。
1961年秋县科委组织有关部门5人去友谊农场参观“超声波”试验,回县后推广食品增量法试验。学习考察促进了本县农业技术的改进。
为认真贯彻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1981年10月由县长刘俊杰带队率领36人的参观团,去关内13个省市参观考察发展多种经营、社队企业和建材等生产发展的先进科技成果。回县后,县组织了40人的野生资源调查队,对本县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山葡萄、山药材、芦苇和猕猴桃的调查取得了成果。1983年5月,由经委、科委、计委和木材加工厂组成参观考察团,去北京参观学习全国轻工业展览,取得十几项先进科学资料,对全县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科研活动起到促进作用。1984年10月为掌握科技情报副县长倪若岩、科委主任、经委主任等人先后去辽宁、吉林等地进行考察。1984年末,县委书记张春盛率科委主任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和沈阳林土所考察求教,回县后确定改造糠醛厂为生物制剂厂;改纤维板厂为粮塑共混材料厂;兴建粘合剂和可控光解地膜厂;同时开展“夜来香”香料提取和生物农药试验示范。
2、聘请专家学者讲学 建国后先后来宝清做过学术报告的不少于20次,1982年黑龙江大学生物系讲师李汉清针对宝清县1981年小麦赤霉病来宝清做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病学与防治”的学术报告,减少29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1981年7月佳木斯畜牧局畜牧师刘天光应邀来宝清就“科学养禽”进行了为期3天的讲学,使宝清县养禽低潮得到扭转。1984年3月交通养禽场从外地引入蛋肉兼用种“星布罗”鸡和蛋用种“罗斯”鸡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县农业攻关办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沈阳林土所以及省地有关部门共45个单位的203名专家和学者来宝清进行学术指导,使宝清县农业攻关10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3、开展资源调查 1982年5月由县科委主任马庆春带队,组成40人的野生资源调查队,深入县内6大林区和1个芦苇区进行踏查,对山葡萄、山药材、芦苇、猕猴桃等野生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经过1个月的野外作业,2个月的室内研究,于7月末提出调查报告和3张图纸,分别报送省、地有关部门。年终荣获合江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本地野生资源调查工作成果,引起合江地区行署、省科委、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地理研究所等部门的注视。1982年8月合江地区行署孟传生专员来宝清检查野生资源调查成果。深入宝清林区视察了野生山葡萄、山药材、弥猴桃等野生资源,孟专员指出:“宝清今后要大上地产食品,除确保优质山葡萄酒外要大上弥猴桃酒和试制猕猴桃罐头”。县果酒厂根据指示精神收购弥猴桃80吨,第二年大上弥猴桃酒和罐头,使果酒厂转亏为盈,1983年又继续收购弥猴桃70吨。1982年9月省科委来宝清视察野生资源情况,经过论证后,向省报了万亩芦苇丰产试验项目。1982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地理研究所书记李春远等来宝清,对本县的野生资源及东升公社沼泽地自然植被、泥炭资源等进行了详查,并酝酿在宝清建立三江沼泽模式区。1983年6月,中央国家考察团来宝清考察建立三江科技攻关县,看了资源、听了汇报,表示回北京后对宝清的请示报告进行论证。结果9月初接到中国科学院从北京发来电报通知,特邀宝清参加三江科技攻关会议,县政府派沙延峰副县长和科委主任马庆春在长春参加了三江平原科技攻关模式点首次会议。9月下旬又接省科委通知,副县长胡林和科委主任马庆春参加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会议。内容主要讨论酝酿同国家签订建立三江平原科技攻关模式县的一级合同。同时确定了八五O农场、八五三农场和宝清县3个科技攻关模式点的项目和试验课题。会上副县长胡林代表宝清县人民政府在合同书上签了字。12月末又接省科委通知,县决定派出沙延峰、任传礼、马庆春出席参加省政府召开的签订建立三江科技攻关县二级合同的落实会议,会上正式确定了宝清县为三江平原农业区域开发科技攻关模式县,是国家二级项目。沙延峰副县长代表宝清县同省政府签定了二级合同。1984年春为完成科技攻关项目由科委全委同志,对宝清县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详查,并制定了宝清县农业总体开发治理规划。
4、科研试验 1961年春,连丰大队农民唐万福在县科委的指导下进行小麦、大豆育种和应用种子强化器进行浸种催芽试验;1971年交通运输公司推广汽车节油技术和二轻红旗农具厂胡香寒研制五七水泵试验取得成功。1973年青原公社社办企业搞再生胶技术生产试验,和东风大队搞“一五三”大豆良种扩范试验,荣获东北三省奖旗一面。1977年到1979年期间,红旗农具厂研制成功大、中、小型各类喷头和各种类型喷灌机。县粮库科研室研制成功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先后荣获国家粮食部和省科委三等奖。同时农业、水利等部门在宝清镇南元大队进行了双万亩喷灌试验,荣获县级科技奖。1981年在宝清镇南元大队搞喷灌、滴灌试验和在稻田应用杀草丹新药试验,农业果树场搞盆桃试验,二轻被服厂改制胶领衬衣试验;县土产公司进行羊疥癣药物试验;县计量所搞改制试验;县种子公司搞小麦杂交育种试验;县农科所进行玉米制种;红旗农具厂研制家用微型喷灌机试验均取得成功。1982年龙头公社兰华大队搞百亩白浆土种稻试验;万金山公社宝山大队搞百亩水稻综合技术增产试验;东升公社柳毛岗大队搞50亩水面自然养鱼试验;县种子公司搞小麦育种;朝阳公社灯塔大队搞百亩大豆施磷试验;县畜牧站搞水生放养细绿萍试验。林业试验站与县社试验站搞箱栽天麻试验;大部分都取得较好的成果。1983年朝阳公社灯塔大队搞大豆喷施“亚硫酸氢纳”增产试验;东升公社柳毛岗搞早熟大豆丰产试验,菜农搞防治黄瓜霜霉病;万金山乡宝金大队白浆土种稻试验;副业试验站引进天麻新种栽培试验都有收获。1984年夹信子公社二道河子大队搞白浆土种稻攻关试验,32亩地平均亩产获得 744斤;朝阳公社灯塔大队搞百亩白浆土种稻综合技术丰产试验,平均亩产获得380斤。 二、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研究所 建立于1959年秋,隶属于县农业局,建所初期所址设在宝清镇西山良种场,1960年迁到万金山农校县良种场。1964年迁到七星泡镇金沙河水库,“文化大革命”期间农科所被破坏,科研人员惨遭迫害,1967年下马停办,1973年为搞科学种田、实现农业创高产的需要,县委决定恢复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址设在万金山“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烈士墓”南麓。1984年春随着机构改革,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农业推广中心合署,保留农科所的人员编制。1985年底,全所共有职工22人,其中科技人员5人,行政人员1人,工人16人,设种子、植保、作裁、土肥4个组,有土地30垧,历年承担省、地科研领导机关下达的中间试验项目,同时进行自选或协作的试验项目。多年来为良种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业研究所 建于1977年12月,隶属于县工业科,1979年5月由于人员变动,研究所工作中断。1980年4月恢复,配编8人,属股级单位。1982年2月工业研究所与经委科技科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配到12人,其中科技人员11人(工程师4人,技师3人,助工2人,待定职称2人)。1984年4月县机构改革,工业研究所又和科技科分开,人员编制配到5人(工程师2人,技师1人,助工1人,资料员1人),隶属关系归经委,多年来工业研究所对本县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还搞了一批工艺试验和新产品试制,都取得较好地效果。为确保本县工业品质量、先后在县内各工厂、医药、卫生、粮食等部门建立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化验室、检验室20余个。
农具研究所 组建于1960年7月,隶属于县农机科,所址开始设在红旗农具厂,人员编制配到6人(其中技术员3人,工人2人,行政管理1人)。1962年10月份,由于贯彻国家调整方针。撤销了研究所并和县农机总站合并,工人调出,只保留3名技术员,1972年7月,又重新恢复研究所,地址设在原宝清镇农机站院内,人员编制配齐5人(技术员3人、工人2人)。隶属县农机科。1973年,又迁回原农机招待所。编制增到10人,技术员配到7人,工人3人。隶属关系不变。1975年又迁回原宝清农机站院内,人员编制增到23人。技术人员配到7人、工人15人。行政管理1人,1981年9月又迁回原农机科院内,编制削减到7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工人3人,行政管理1人。隶属关系仍属县农机科。多年来农具研究所在引进、推广和自制改造农机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林业科学试验站 组建于1979年7月,隶属于县林业科,所址设在县林业局院内,人员编制3人,1981年后因站长李明琢提升为县林业局副局长,站内无领导工作中断。1983年6月又重新恢复试验站的工作,配编2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1人)。几年来林科站在林业种子、苗木、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工作。
水利科学试验站组建于1984年3月,隶属于县水利局,站址设在万金山乡方盛村北河沿。配编6人(其中助工1人、工人4人、行政管理1人),该站承接水利局于1974年引进的墨西哥滴灌设备。1978年在水利科学研究所的协助下,在宝清镇公社亨利大队第3小队开展小麦与蔬菜复种、滴灌、进行一年两收经济指标研究。1983年又以种植西葫芦复种白菜,以蔬菜为主的1年2收经济效果研究,在6年的研究基础上于1984年水利局内单设试验站、拨地45亩建筑了104平方米面积的办公室、化验室、值宿室和动力室,农田站长兼试验站工作,有1名技术干部、3名工人,进行滴灌试验。1985年又进行了“微喷”试验,取得盆葡萄大棚的良好效果。每株葡萄产10斤左右,一串葡萄最多达2斤7两重,取得明显的“微喷”效果。
副业科学试验站组建于1982年2月,隶属于县联社,配编5人,其中助理农艺师1人,技术员1人,工人3人。1983年12月份,站址迁至宝清镇城北废品收购站院内,人员编制增到6人,其中助工1人,技术员3人,工人2人。几年来该站进行了人工培养木耳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制造的木耳菌已在全县推广应用,发展了本县人工生产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