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下序

第十六编 卫生 体育

第一章 卫生

第一章下序



  宝清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多依靠土方验方和中医草药向疫病做斗争。
  民国元年(1912)“宝兴长药店”建立于宝清街,设坐堂先生,可谓宝清县医药史的开端。
  1938年日伪始建县立病院。当时,每千人有医生O.3人。医生少,技术水平低,广大农村更无医无药,遇疫病流行则多少人民被夺去生命。伪满康德2年(1935年)县境发生流行传染病,患病者270人,死亡116人,死亡率达42.0%,1945年秋,宝清县天花大流行,城区和六区发病量多,lO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占88%,患病人数达4 860人之多,死亡率竟高达85%。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疾苦,重视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解放当时,便接管了原县立病院的医职人员,全部改为供给制;不久便建立县人民医院。并成立了“宝清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团结县内广大医药人员为人民服务。县医院设门诊、住院部。1948年在县城又组织起联合病院,设内科、外科、中医科。1949年建立起第一个农村医疗单位——宝清县第四区联合诊所,接着各区都先后建立了诊所或联合诊所。“县防疫委员会”和县妇幼保健站先后建立。1952年3月,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成立,加强了对卫生事业的领导,促进了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这一年,县人民医院首次做阑尾炎手术成功。1954年首次做肠吻合手术成功。1955年6月14日成立县中医院,8月25日,首次全县中医大会召开,贯彻省中医代表会议精神和中医政策。同时,县二、三、四、五、六区五个集体所有制的联合诊所,均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区卫生所。
  1958年开展了全国性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和挖掘祖国医药学的遗产,搜集秘验单方以及开展医疗技术革新运动,使医药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虚夸、浪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缺欠。
  1961年至1966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县内医疗卫生事业经过机构整顿、人员调整,健全了规章制度,提高了医术水平,发挥了县中心医院的指导作用,下放医务人员27人,支援了公社卫生院和大队卫生所,使县内三级医疗网初步形成,县级医疗单位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县城开展地段医疗,公社卫生院实行“二·五”巡回医疗制度。爱国卫生的群众运动,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等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同心同德、努力工作,全县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新局面。
  十年动乱,宝清县卫生医疗事业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然而广大医药工作者,用各种方式抵制“四人帮”及其帮凶的倒行逆施,努力工作,特别是支持广大农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培养和训练大批农村医生作出突出的贡献。从而巩固了全县三级医疗网,使农村卫生事业向前发展了一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各项卫生医疗工作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特别是经过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实行院长负责和经济技术岗位责任制,加强了科学化管理.使责、权、利三结合,调动了广大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县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5年统计,全县国营卫生医疗部门机构24处,床位38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484人,其中医生212人;地方场(厂)矿医疗单位20个,床位16张,卫生技术人员67人,其中医生26人;农村村办卫生所180处,有乡村医生270人。
  全县共计有卫生医疗单位221处,床位396张,卫生技术人员821人.其中医生508人。每千人有床位1.62张,卫生技术人员3.35人,有医生2.07人。人口平均寿命已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1985年的全县人口平均寿命70.04岁(其中男性69.3l岁,女性为72.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