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术
第一节 医术
一、中医
1、中医的传人和发展 中医药学是我国历代人民长期与疫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祖国医学科学的宝贵遗产,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宝清县由于开发较晚,中医事业发展时间也较晚。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位中医刘华廷,由吉林省延吉县迁入宝清,在此正式行医。先是散行医,1913年在德昌盛药店当坐堂医,那时宝清人烟稀少,交通闭寒,经济落后.人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对医生极为尊重。至宝清建县时(1916年),全县仅有4名中医。
建县后至“九·一八”事变前,全县中医增加到13人,皆是外地迁入者。其分布情况如下:在宝清镇内有:刘华廷、刘连三、张玉武、郑宝田、王精一、戴洪滨、肖医生、陈静波、杨天相、张化林;在二区的有郝子兴;七区有申玉琢;六区有于化吉。
从“九·一八”事变至日伪垮台,宝清全县有中医24名,其中城内16名,乡下8名。新迁来的医生城内者有张长安、孔祥贞、阎兆元、李井良、李万伦、李福贵、龙秀峰、王秀文、武振歧、李春宫、齐贵轩。在乡下的有阎吉良、洪焕章、王德让、黄凤山、左尧山、张诚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用国家培养、家传承师和自学等多种形式培养中医人材。至1985年,全县中医共为61人,其中主治中医师4人,中医师5人,中医士52人。其中大专院校毕业分配者15人。
2、中医行医方式 建国前,中医处于分散和自由发展的状态。他们各自采取不同行医方式。1931年以前全县13名中医,其中开铺行医者5人(王精一、阎兆元、李万伦、孔祥贞、李鸣五);坐堂行医6人(郑宝田、杨天相、陈静波、戴洪斌、郝子兴、龙秀云);游散行医2人(洪焕章、阎吉民)。
1949年,全县有中医26人,其中开铺行医者7人,坐堂行医者7人,游散行医者11人,半农半医者1人。
开铺行医者,多系小康之家或家传世医,或者行医多年而又威望较高的中医,有的经营药铺为主,附带行医。有的以行医为主兼营药铺。在农村的中医大多是家庭开小药铺,备有药架、药柜、药碾子、药缸子、药钵等设备,自制一部分中成药。 坐堂行医者,多是药店主为广召颐客,特为邀请名医高手来店坐堂行医。其报酬按医生处方卖钱额提成,即所谓“卖方子”,而药商则把医生提成之金额加在药价之内。
自家行医者,多为一技之长的专科医生,如整骨、专治疖毒、专门针灸等。
散游医,多半是医道不高,或学会一些方剂,或有祖传秘方,有的专卖丸、散、膏、丹。半农半医者,多系家有少量土地,又学得一些中医理论知识,掌握一些中医方剂,以生产劳动为主,兼卖药看病。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上集体化的发展,中医药者走上联合的道路,或直接参加国营或集体所举办的医疗单位工作,实行公办医院的行医方式。
本县中医自愿组织起来兴办联合诊所,首创者是中医张振海,于1950年5月开办中西医联合诊所。1959年诊所扩大,改名为宝清县第一联合诊所,人员从3人增加到11人。
1953年4月1日,宝清县第二联合诊所成立,设内科、儿科、妇科、西医科,并设药房、处置室等。
1955年,随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和发展,根据当年召开的全国卫生行政会议精神,决定将县中医第一、第二两个联合诊所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宝清县中医院。
3、秘方、验方 本县人民与疫病作斗争积累了大量的秘方、验方(群众称为“偏方”)。1959年6月,县组织医疗工作人员,展开广泛采风访贤活动,搜集秘方和验方。经过半年多时间,在全县收到各种秘方和验方数千条,经过几番研究、试验,最后筛选成65l条,47类,汇录成册后发到全县各医疗单位,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欢迎。
二、西医
1、西医的传人 民国18年(1929年)西医开始传入宝清县。西医张跃东从辽宁省本溪市迁来宝清县,自设“大东医社”开展小外科手术,如浓疱切开、外伤换药,诊治内科常见病和接种牛痘等。
1937年,宝清县正式成立第一个公医诊疗所,从吉林调派来二名西医(谢昌第、方魁元),1938年公医诊疗所改称县立病院。日籍西医岸本任院长,并派来4名日人西医,8名日人护士,同时将2名汉人西医调离。
1942年,沈阳医科大学毕业生,西医王世成分配来宝清县立病院,第二年就被调出。194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生刘书蔚调派到宝清县立病院,对宝清的西医发展有贡献。
2、西医的行医方式 宝清县从1929年第一位西医张跃东自设大东医社到1945年先后有协和药店、慈惠医院、永善医院。皆系自家开业,前屋为诊所,后屋为家室。只有听诊器、注射器、手术刀、剪子等简单医疗器械以及一般需用药品,有时随患者要求也携带诊包往诊。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成立官办的公医诊所以后,服务对象主要是日本驻军、日伪官吏,因适应不了需要,于1938年扩建为县立病院。当时,整个医院仅有汉人医生一人,中国人看病困难重重,就医者很少。
3、西医的发展 西医的传入初期不被群众信赖,经过长时期的诊治实践效果的影响和科学知识的了解,才被更多的群众所认识,因而找西医就诊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解放以后,随着西医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在本县西医已经成为防病治病中的主要技术力量。
西医队伍的发展壮大,主要靠国家高、中等医学院校培养分配,其次由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军医,还有少数护士改职为医士。1949年县立医院首次接收部队转业的医生姜忠、孙祥。1950年,全县西医7人。1952年首次接收省助产学校毕业分配的4名助产士;1953年首次接收佳木斯医士学校毕业生1人,1959年接收6人;1959年首次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生2人,到1961年,全县西医人数已达59人,1976年达112人,其中西医师46人,医士66人;1985年发展到151人,其中西医师(含中西医师、主治医师)71人,医士80人,是1950年的21.6倍。 三、中西医结合 1、西医学习中医 继承发扬、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遗产,必须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西医学习中医,就能更好的和中医合作,把我国医药学遗产加以继承发扬和整理提高。1956年各医疗单位,普遍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县中心医院6名西医分别拜名老中医为师,以《中医学概论》为课本,采取集中上课、分师辅导的方法进行学习,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了“阴阳五行,四诊八纲,十二经络”等理论知识和一些临床治疗方剂知识。
1959年,号召医护人员学习针灸,举办一次针灸学习班,并送西医内科医师参加呼兰卫生干校针灸师资培训班,学习3个月。经过多次短期培训学习,医护人员基本达到80%的普及面,能够掌握50~lOO个穴位,并能运用到临床。
1960年,开始有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参加哈尔滨市举办的西医主治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为期3个月。县内中西医学习中医班四期,学员125人。去黑龙江中医学校离职学习一年的县人民医院西医一般都能把所学的中医技术运用在临床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梗阻、阑尾炎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中医学习西医 为使中医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从1953年开始,先后多次派出中医到省卫生厅举办的中医师资培训班和中医学校学习现代医学理论。县内也组织中医学习生理、解剖、病理、药理、传染病及巴甫洛夫学说等。广大中医在医疗实践中,经常使用中西医结合诊断的治疗方案,获得显著疗效。 四、护理 护理是随西医传入而产生的。伪满时期县立病院的护士都是日本人。日伪垮台后我们自己才从社会上招收女青年,经过培训后分配做护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通过各种途经和方法,培养护理人员,不断壮大护理队伍。其中主要的是以老带新和学校培养。使护理人员由1950年的4人,增加到1985年的155人。 五、医技 伪满时期,县立病院只有一名日本人药剂师。1945年解放后,从社会上招收药剂人员1人;1949年从部队转业药剂人员1人分配到县医院。1952年前全县仅有药剂人员3人。1964年从沈阳药学院毕业生分配1名来宝清。到1984:年末全县药剂人员共36人,其中药师1人,药士lO人,药剂员25人。
1952年从省卫生厅调入宝清县1名化验员(部队转业)。1963年由国家分配1名检验士。1984年全县检验人员发展到26人,其中主管检验师1人,检验士1人,检验员9人。
1953年,省卫生厅从北安医院拨调一台70毫安的x光机,给县人民医院。首任放射线工作人员马云驰经省立医院x线诊所进修一年,然后开展工作。到1984年末,县人民医院放射线科已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放射线主管医师3人,医士2人,技士1人。
1950年省卫生厅于呼兰卫生干部学校举办西医学习针灸师资班,宝清派专人学习结业后,在本县主持成立针灸室,开展针灸治疗业务。由于针灸疗效较好,到1984年针灸室正式改为针灸科,配备中医专职针灸人员2人,并增设电麻仪、经洛仪器、电针等。
1968年针灸科兼设理疗,设些外线超短波、热气浴、超声波等治疗器。
1964年开始,县派专人去省进修口腔治疗业务,同时开展镶复业务,基本满足了患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