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佛教

第三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据文献记载清宣统三年春,有名叫“修德”.的僧人首来宝清境内传教。同时,在对面城的炮台山下(今为七星泡乡平安堡村东北炮台山)领荒地l段,并于民国元年在其领地上建筑寺院,名谓灵应寺,同其师弟修缘2人往寺布教。灵应寺属于佛教的昆卢派,有正殿3间,西厢3间。
  30年代至40年代,宝清县境内先后有4座寺庙。
  兴隆寺,地址在宝清城内北城区,由僧尼释沙参(即乔老太太)主持。
  光明佛堂,地址在宝清街乐善区,有刘安西居士(刘老太太)主持。
  青云寺,座落在七星泡镇西北角.和尚俗名赵世林,同其徒弟主持传教。
  伪满康德7年(1940年)有辽宁千山安真来此传教,宝清信佛弟子增多。一年后,修建了安乐寺,有正房7间,厢房5间,均系砖瓦结构。正中3间是佛殿。后安真返回千山,由修正师和5个居士住庙管理庙事。
  1947年春土改运动时,农民会动员5名僧人下乡劳动,自力谋生,将安乐寺交由政府做了幼儿院。
  县内的佛教,在伪满时期曾一度被日伪当局统一到满洲大同佛教会。
  解放前,农民一般都信佛教,但无入教仪式,也不受佛教的约束.只是一般家中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烧香上供,吃斋叩首,祈福求财.遇有灾情难事,多愿祈求神佛关照,救苦救难。
  解放后,佛教在人们头脑中逐渐被淡漠。进入80年代以来,佛教活动在县城宝清镇较前人数增多。1985年县城东北建有宝光寺,主持乘悟(张岩),共有尼姑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