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帮会

第四章 帮会 会道门

第一节 帮会



  一、民间结义  民间结义也称“磕头弟兄”或称“换贴”。这种事情多以《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为榜样,又多发生在患难多事之时,是为了团结和斗争的需要而联结起来的民间组织,在解放前较为时兴。结义时一般都举行祭神仪式,交换生辰年庚的书贴,按年龄大小排出异姓兄弟序列,以年长者为尊。在结义时有海誓山盟,誓词多是“富贵相与共,贫困相扶持;患难与共,同舟共济;虽非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等。还有“有饭同吃,有衣同穿”,以及“能穿朋友衣,不沾朋友妻”等信条。
  宝清历史上结义者人数不多,或3人,或5人不等,也有所谓磕大帮头的多至十几人。这种结义旧社会时在民间较为重视。但是新中国以来,人民在长期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觉悟到:穷苦人关心穷苦人,结义弟兄不如阶级亲。这样,过去的结义弟兄也就自然疏远了,而这种结义也少见了。  二、故土帮派   解放前宝清地图上曾有过“金州帮”、“辽阳帮”的地名。这是开荒占草阶段出现的村屯名子。那时,外来人到宝清,多讲究“一方人投一方人”,“人不亲,土还亲”,“都是从一个车道沟来的”,到了这异地他乡,自然形成了故土帮派。这在一定的时间是起了某些困难相扶持的作用。但是,这种情况持续不久,随着四面八方移来者日增,自然打开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狭隘局面。新中国以来,各民族大团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乡土故旧关系已失去结成帮伙的基础。
  三、家理教  家理教又名理善会,以戒烟酒为其宗旨。民国11年(1922年)宝清街有了在理公所“众善堂”。伪满时期,县内有七星泡、凉水泉子、宝清街和方盛等处8个公所。一般于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大摆香堂,吸收戒烟酒者参加:参加者每人交1元钱在理费,受戒后吃一顿在理饭。受戒后自行戒除烟酒。全县入教人数达300多人。
  这个教门组织比较涣散,除开坛受戒外,别无其它活动。解放后自行解体。
  四、道德会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中国的封建道德束缚中国人民,除在学校推行奴化教育外还组织封建的道德会,向成年人灌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思想,借此奴化人民。  道德会在新京(长春)设总会,各市县立分会。宝清道德分会于康德6年(1939年)成立,由刘骣骊、胡丛山任正副会长。
  道德会定期开办讲习班,招生对象多为青年妇女。宣讲内容主要是:一为“王道乐土”下的“国民之道”;二为贤妻良母的妇女之道;三为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宣扬妇女要“性如水,性如绵”,要“忍为高,和为贵”,提倡“去脾气,化秉性,修身养性”。培训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奴隶思想。前后共办24班,学员共400多人。其经费除由日伪当局支付外,靠士绅大户捐献,同时,学员交纳学费,自种粮菜。
  伪满康德6年冬下设七星泡道德分会妇女讲习班,每期3个月,每期约40人。地址在七星泡村正大街路南中部。由地方士绅祁嘉祥、于化东、袁品三等主持。  解放后,道德会自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