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行路
第四节 行路
旧时宝清人多善走,那时山水阻隔境内道路或泥泞涉水,或崎岖坎坷,人们出行多靠步行。这里的农民也多善于骑马,有匹好马骑上,那就算最阔气的交通工具了。
漫长的冬季,严寒凛冽的天气,往往响晴天也刮着“烟炮雪”,道路被深厚的积雪所阻,遇有急事,只好套上好马,坐上爬犁,便可很快到达目的地。那时,养一匹好马也着实不易,今天官兵抓车,明天土匪压马(强抢)。农民不易舍得一匹马,无奈只好跟马去服役,盼望能有机会把马救回来,多少农民为一匹马而甘冒生命危险,所以,那时的农民也多不敢养马,只好用牛或狗拉爬犁。
宝清开发70多年来,交通工具“车”的变化很大。民国时期,这里农民使用的是铁、木二匠合造的大轮铁车,非常笨重。伪满时期改进成四轮铁车。50年代农村开始有胶轮车,60年代中期宝清农村出现拖拉机,70年代始见手扶拖拉机和大型四轮机车,进入80年代初,大的村屯开始有汽车。1981年至1985年,农村的大四轮和小四轮车辆猛增。自行车已成为城乡个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数字增加速度也快,1979年全县仅有10多台,1984年末,全县已有各种摩托车450多台,至1985年末增到近千台。
旧时,宝清交通闭塞。南受完达山岭所阻,北被沼泽地所隔,富锦至宝清之间夏日需趟水跋涉,只有封冻期能通铁车。伪满康德7年(1940年)日伪修了一条从宝清至密山间公路,每天有乘30人的客车一辆,对开通行。解放后,有载货汽车拉客,每日从宝清到密山对开一辆。1953年以后逐渐改为客车运客。1956年以后,南通密山,西北通福利屯都有了客运班车,按时定点运行。1979年以来,全县乡乡都通了客运班车,有70%的村民可以不离村登上汽车。今日清晨乘车,明日清晨便可到达省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