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时令节日

第五节 时令节日



  一、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也叫“过年”。一般以农历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时间较长。长期以来,春节在民间形成很多风俗习惯。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有些旧的习俗已逐渐更弃,有些习俗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扫灰尘 从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三十日为扫尘时间。室内室外,房前屋后,大街小巷都彻底扫除;家中用具,衣着鞋帽,洗涤一新,做到干干净净迎新春。
  挂年画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挂年画。
  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意义相近,结构相似,对偶工整,平仄谐韵。解放后,群众对春联赋予了新的内容,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放鞭炮放烟花 古代放爆竹、烟花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后来发展有除旧迎新和喜庆之意。
  挂红灯 腊月三十日晚上开始到初五夜间,家家户户都在院中、门前高悬红灯,通宵不息。待到初五一过,就不再点燃,红灯或挂在高空,或暂时收回;到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晚间再挂出红灯。传说红灯可以躲灾避难,取灯笼之火红、亮堂,寓意新的一年里生活兴旺火红。
  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一家团聚尽情欢乐,叙旧话新,通宵不眠,称为守岁。传说通宵不眠预示新的一年精神饱满。守岁之“守”,既有对逝去的旧岁怀有留恋之情,也有对新的一年抱有希望之意。
  包饺子 “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饺子做为贺岁的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吃夜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11时至12时,俗称五更时分,家家户户都要煮饺子、吃夜饭,这是本地人相沿已久的风习。
  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相互走访祝贺,称为“拜年”。正月初一,先给家族亲友中的长辈拜年,然后是平辈互相道贺。拜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这是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娱乐 春节到来,充满喜庆的气氛,男女老少都讲究娱乐。如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看纸牌、打扑克等。玩耍得高高兴兴,喜笑颜开。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因为有张灯的习俗,故又称灯节。这天晚上,不但院中高空悬挂红灯,而且屋里屋外,仓库畜圈都要点灯照明,到处一片明亮,寓示驱除黑暗,迎来光明。
  灯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这一风俗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意在祝福一家人团圆和睦,康乐幸福。
  3、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表示严冬已经过去,万物开始复苏之时。过此节日,将串好的龙尾带在孩子肩上,表示过龙节,一般农家过此节日要吃猪蹄、猪头。
  4、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这里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民间正播种小麦。是日,宝清人民家家早餐吃鸡蛋糕,人们到先人坟墓去填土祭扫。解放以来,此日机关、团体和学校师生都到革命烈士墓祭扫和敬献花圈,以寄哀思。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五月节。这一天清晨男女都起大早(太阳未出时)到野外趟露水,并用露水洗睑、洗眼,相传这样能防病治病,并到野外拔艾蒿,插到房檐上。有的扎五彩纸葫芦,拴在柳条上,插在房门顶上;还有的用花布角做成小荷包带在孩子肩头上。相传这样做都能避邪躲灾,保护人间幸福。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遗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是日,一般都要吃煮鸡蛋或荷包蛋、吃粽子、包饺子。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此日晚间明月当空时,民间有供月和赏月的风俗。此时,在院内放置桌子,上面摆各种瓜果、月饼供月;然后,全家人围桌而坐,一边吃瓜果、月饼,一边赏月,象征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每到这天,这里的农民要吃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有喜庆丰收之意。
  二、新节日
  新年 公历1月1日,俗称阳历年,也叫新年。此日国家规定职工、干部放假一天。在农村基本上不搞什么活动。
  植树节 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在宝清这里气温还较低,不适于植树,只能由主管部门作些植树造林的宣传和准备,着手布置春季护林防火工作。
  “五·一”国际劳动节 每年的5月1日,是工人阶级解放的节日。规定工人和干部休息一天。宝清城乡多年来常利用这一节日组织职工进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
  国庆节 每年10月1日是国庆纪念日。国家规定职工、干部休假两天。
  “三·八”国际妇女节(3月8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六·一”儿童节(6月1日)、“七·一”党的诞辰纪念日(7月1日)、“八·一”建军节(8月1日)、“九·十”教师节(9月10日)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如报告会、座谈会、放映电影和演出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