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民谣

第七章 民谣 传说

第一节 民谣



  宝清于清朝末年开始有垦荒者从关内和辽、吉两省移来,那时留下的民谣有:
  棒打獐狍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北大荒,三种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移来的垦荒者以汉、满两族为多。从汉族的眼光看满族的生活习惯有些怪,当时流传一首民谣:
  北大荒,三宗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八、九岁的姑娘叨烟袋。
  解放前,官、兵、匪患频繁,封建统治严酷,人民生活痛苦,流传下来的民谣有:
  打粳米,骂白面,抓住老太太要鸡蛋。
  庄稼院三宗宝:丑妻、近地、破皮袄。  穷人身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兵匪多如毛;逼得穷人三条道:逃荒、上吊、坐监牢。
  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东北。在民族和国家危亡关头,宝清大地掀起了救国军运动,公推张锡侯为司令率队北上攻打富锦。那时,民间流传一首赞歌:
  张锡侯,真不善,不怕强敌上前线;
  大头炮、大铁弹,一次装药一斗半;
  炮响一股烟,山河打颤颤;
  小宾司令吓掉魂,一气跑到“嘎尔当”;
  张锡侯,真好汉,抗日英雄美名传。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珠河游击队和汤原游击队来到宝清,1936年抗日联军开辟宝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那时留下来的歌谣有:
  黑夜来了抗日军,天空出了北斗星;
  白天来了抗日军,火红的太阳放光明!
  抗日联军好儿男,一人一马一颗枪;
  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
  解放后,人民翻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歌颂共产党,热爱毛主席,民间有大量歌谣,如: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爹亲、娘亲,不如阶级友爱亲。
  好了疮疤别忘疼,吃水想起打井人;
  幸福多亏共产党,翻身感谢解放军。
  在农村,群众对“大锅饭”和“大帮哄”不满意,有歌谣为证:
  卯子工,稀拉松,大锅饭,大帮哄。
  起来一溜风,坐下一个坑。
  急中得,愁不得。
  大家的驴,大家驮;
  天塌大家死,过河有矬子!
  “十年动乱”后,存在不正之风,民谣中也反映出这种情况。如;
  支书的儿,队长的侄,会计的姑爷开胶轮;
  上有窗户,下有门,好活轮不到普通人儿。
  1983年,在宝清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连续多年农业大丰收。在农村流传了新的民谣:
  雨一下,地里朵朵花①;雨一停,遍地都是人。
  老俩口,小俩口,背着孩子,领着狗;
  村中不见人,锁头把着门儿。
  联产如联心。八分力气掏十分;
  包了工,联了产,既治穷来,又治懒;
  联到队,队翻身;联到户,户关心;联到人,人来劲;联到哪里都管事。
  ①农民多用色彩塑料布作雨布,遮雨的色布远看象朵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