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戴桓章(1916-1938)

戴桓章(1916-1938)






  戴桓章,原名戴文龙.汉族,宝清县第三区徐马架子村人,1916年生于辽宁省岫岩县稗地沟村的农家。“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正在学校求学.国难当头之际.年仅16岁的戴桓章,他毅然投笔从戎,投身由著名抗日英雄邓铁梅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因其爱国思想强烈.对敌斗争坚定英勇,学识丰富。文笔流畅。很受部队和战友的重视,被推举为救国军的营部秘书。自其从军抗日以后,他的亲人深受牵连,蹲监狱,受酷刑。敌人的凶狠和残暴更加激起了戴桓章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2年1月间。戴随一小部队出去执行任务同日伪军遭遇,队伍被打散。他带领5名战友守在一处民房里,勇敢顽强的战斗。共击毙日军20余人。然后安全转移。后又在其家乡北岗,利用有利地形伏击追敌,打死敌骑兵10余人。特别是此次伏击打死了罪恶昭彰的日军头目“三毛”支队长,使人心大快。
  1934年春.戴所在部队在辽南抗敌受挫,情势危急,他听说北方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便只身北上。千里跋涉来到他姐姐的所在地——当时的吉林省宝清县徐马架子村落脚,经其姐夫介绍和安排,临时到邻村四人班甲公所当文书,寻机再找抗日部队。
  1936年春.由赵尚志为军长的抗联第三军四师的部队来到宝清县境,戴桓章参加了部队,被任命为三军四师三十二团团部副官。
  部队首长根据情况和需要.分配戴继续保持其合法身份,加强在敌垒中的工作,并兼作部队的地方工作。定期保持与部队的联系。参加抗联后.他以其充沛的精力,聪慧的才能,英勇机智地开展了抗日救国的地下工作。
  1937年“七·七”全国抗战爆发.戴桓章更加不眠不休地加倍工作。为了加强开展宣传工作需要.他亲身远去敌占城市富锦买一台油印机运回来。当时.油印机属重要“违禁品”,买这种物资必须有宪兵队.伪警署的证明。戴为此大费脑筋.最后他竞自己动手学刻图章,自己制造出“宪兵队”和“警务局”的“证件”,终于买回了所需要的东西。
  他给自己部队买东西之外.还给驻宝清的抗联各兄弟部队买急需物资。物资一到四人班村,戴就组织救国会人员及时转运到山里密营区。
  戴副官主要是在山下工作,有时也回到山里密营;他每次回到山里密营大后方,更是有忙不完的工作。重要的工作是给战士上课,讲抗战形势。讲抗日救国的政治理论。他最痛心疾首的是有部分原由山林队过来的战士身染鸦片烟瘾,体弱多病。他严厉主张开展戒烟运动,制订了比较严格的戒烟纪律,为积极提高部队战士的素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主张得到了首长和战士的拥护,但也引起一些烟瘾较重者的怨恨。加上抗日斗争形势的恶化。一些旧习难改的人越来越经不起考验,有的甚至动摇投敌,当了敌人的走狗。
  1938年5月22日,戴副官为了伪军的策反工作他又出现在县城,不料被不久前投敌的邱万成和魏吉山二人看见,秘密向日人告发而被逮捕,押入宝清日本宪兵队监狱。
  初审时,宝清伪县长谢俊山听说戴桓章是个人物,曾有意诱骗他当个部下。但是。遭到戴桓章严词训斥以后。一挺脑袋走了。在日本宪兵队里,戴桓章受尽日本法西斯的各种酷刑,敌人一点东西也没有得到。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至此已经途穷路尽,遂决定对戴桓章下了毒手。于6月6日(农历五月初九)下午。年轻的戴副官壮烈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