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顺(1903-1987) 李铭顺,原籍山东省栖霞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参加革命,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四师游击营长、团长、抗联小分队负责人;宝清县民主大同盟武装部长、鸡西县公安局长、游击大队长。宝清县公安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沈阳汽车总厂保卫科长、沈阳市教养院筹委会副主任、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处长、处长;辽宁省人民委员会行政处处长,辽宁省人民委员会视察委员会视察员。1981年4月离休。1987年6月4日在沈阳病逝,终年84岁。
李铭顺出身劳苦群众.不畏强暴,刚直不阿。参加革命后,英勇坚定。艰苦奋战。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各色各样的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一)
李铭顺,1903年.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寨里乡一个贫苦农民家中,9岁丧父,随母逃荒讨饭。相依为命。13岁时便开始给地主抗活当“半拉子”,实际上干的是大人一样的重活。母亲去世后,为了求生路,在18岁那年,他只身大胆闯关东,辗转流徙来到北满重镇哈尔滨落脚,靠其远房叔伯哥哥支持。在松花江上给船主摆船、拉纤,拼死拼活地干,仍然难以糊口。后来,赶上东北军招兵。李铭顺为了活下去,他到东北军吉林陆军26旅675团2营5连当兵,开始了行伍生涯。他靠的是身体好。有吃苦精神,平等待人,忠厚实在.极讲义气,深受士兵信赖,从一个大兵,提升为班长。最后到少尉排长。“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这个团驻守在牡丹江以东的铁岭河。1932年春,该团团长赵秋航投降日寇,当了可耻的汉奸。出任了伪军政部总务课课长。李铭顺在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不惧日本侵略军来势汹汹,不顾当权者的压制和收买,毅然率其所部.40余人起义,报号“天德”。宣誓与日本帝国主义奋战到底。
1933年春,日军和伪军重兵向吉东地区进犯,旧吉林军的丁超投降,李杜部队失利过江离境,抗战形势越来越不利。李铭顺率部且战且走,于1933年5月进入横亘宝清、密山、勃利之间的完达山区,到达宝清县西南部的宝石河流域。以这里为根据地。频频出击日伪。当时宝清地区抗日山林队还有“三省”、“三江”、“顺天”、“忠厚”、“王勇”等部。李铭顺便同这些抗日队伍主动联系,密切协作,开展了游击战争。这支抗日队伍经过一个时期的战斗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十分机动灵活,时分时合;分时三人五人.人自为战;合时数百上千,浩浩荡荡。实行的战术是“敌来我走,敌走我来;神出鬼没。行踪不定”,使占领宝清的日人参事官时时惊叹宝清真是“麻烦”的地方!
1934年夏,宝清城内的日伪当局获得准确情报,得知抗日队“天德”、“三省”在四区境内本德堡、中兴堡、青山堡一带活动。伪宝清县保安大队长杨宝贵和副大队长邓子儒听说他的家乡来了抗日队,急于起队去“讨伐”,杨和邓带百多兵赶到“四撮房”地方,正遇上“天德”队.杨和邓指挥部下压上了房顶。占据了优势的工事和掩体,眼望着“天德”队的几十个人很不起眼,但没料到一接火杨宝贵就被击中,一命呜呼。接着一时间从四下忽然一出现成百上千的抗日队,结果是副大队长邓子儒也被活捉(后被释放),伪宝清县保安大队打得落花流水。
日军侵占宝清后,大肆掠夺森林资源,在南山里建立木营地,强派民间百姓的车和爬犁向县城运输。日伪在木营地和运输车里都安排了伪自卫团的武装监护。有一天,“天德”队伏击于去南山里的车道旁,缴了押车的伪军的械,接着坐上运木材的车进了日伪的木营,一举全缴了木营的伪自卫团,得到大批枪弹物资和粮食。“天德”队的游击活动,使日伪很受震动。慌忙调动所谓宝、富、桦联防武装,发重兵“进剿”宝清山区。
(二)
“天德”队经过几年的战斗,威望提高了,在这一带活动的抗日山林队都先后来归,部队壮大了,战斗力也增强了。但同时,内部问题也多起来,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来自收编的山林队。他们虽然也抗日,但他们由于都抱有不同的私心和欲望,都比较看重自己原来小山头的利益,违纪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天德队的威望,也很有不良影响。对此,李铭顺很伤脑筋,左想右想不好办。有时,李铭顺好和军人发火气,但又觉得不妥,管严了,怕伤了人心,收拢不住投了敌;管松了也不行,惹得群众不满,也违背抗日救国的宗旨,怕损害了抗日队伍的声誉。从抗日大局出发,李铭顺想:就得耐着性子、压住五火;对这些人不能不管,又不能管严。实际上,李铭顺已经明显感觉到群众关系已经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他只是维持着发展抗日的局面,渡过了1934年。
1935年元旦,“天德”队从山外听回来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说是从珠河、依兰那边来了共产党、赵尚志的红派抗日军,实行的是列宁学说,共产主义,专打帝国主义小日本,是英勇无敌,天兵天将……。李铭顺早就不断听到过这样的传说,每当此时,他那苦恼沉闷的心扉里都立刻拼出希望的火花。趁元旦休息,人又全的机会,李铭顺顺势发动部下讨论起这个消息。结果,大家都认为这条消息实在,都同意李铭顺的意见,赶快派人去寻访共产党、赵尚志的队伍。
经过研究,决定选派副官陈友才承担这个任务。
陈友才一走数月,“天德”队上上下下都很挂念。时间飞快,不觉大地冰雪消融,完达山峰迎风面的达子香花正开得正浓。在一天的傍晚,陈友才终于回来了,跟他一起来的一个中等身材、身着灰色军装的人,后边还紧随着几名警卫人员。——这就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四团政治部主任金策。
金主任的到来,使李铭顺的心中如同打开了两扇窗,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1935年5月8日,这个最重要的日子,金策代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四团宣布接收原“天德”队为人民革命第三军四团游击第一营,任李铭顺为营长,并布署游击营坚持在宝清原地活动,要求做好积极壮大队伍、抓紧整改部队、注意同兄弟部队密切协作,大力发展游击战争等四项任务。从此,这支自发的抗日队伍走上了由共产党指引的光明大道,在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烈火中经受锻炼而发展壮大。
1936年4月初,中共勃利县委召开抗联四军和三军四师联席会议,决定东征开辟宝清、富锦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征的部队有三军四师四团、四军军部、四军第三团和第七团。这年的6月末东征开始,7月15日中午,在宝清县境内的兰棒山和兰花顶子之间,受到原来在这里活动的李铭顺部的热情欢迎。经过一年多的战斗锻炼,李铭顺部原三军四团游击一营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逐扩编为三军四师游击第三团,后改为第三十二团,下设5个连和1个少年直属排,任命李铭顺为团长,孙福为副团长。
抗联三军四师三十二团扩编完成后受命攻打小城子。小城子是宝清县城西南进出山区的咽喉要地,日军占领宝清后,在这里修炮台,修局所,安上了一个伪自卫团,妄图控制山区。
1936年9月,李铭顺率三十二团指挥攻克小城子的战斗,当天夜晚是个月黑头天气,当我军摸到敌人炮楼子时,另一部分队伍已经包围了敌人的团部局所,两部分一齐开了火。一阵枪声响过,炮楼子里的敌人先投降了,但自卫团部局所中的敌人顽固,打了一阵仍负隅顽抗。于是,我军便开始了火攻,顿时,伪自卫团部的大房子亮起了腾空的火苗,吓得屋里的敌人纷纷举手投降。
1936年刚入冬,宝清县第三区单家亮子发生一件震惊敌胆的事件:宝清县公署派出的30多辆官车,从头道岗往宝清拉电柱,途中经过单家亮子打间喂马,押车的伪军20多人,也休息吃饭。这时,抗联“天德”队如从天降眨眼之间就把伪军缴了械,好马也变成了抗联的战利品。这次事件影响面很大,几十名赶车老板子,20多名伪警和伪自卫团人员,他们都庆贺此次逢险化夷,经受了教育,长了见识,开了眼界,看到了抗日联军。他们回到家,远近亲友都来探望,一连多日家中不断人。放回来的人都神秘地向亲友们学说着如同神化般的抗联新闻,一传十,十传百,轰动千家万户。
时至1937年,继抗联三军、四军之后,抗联六军一师、抗联五军二师、三师,抗联七军、九军二师、独立师第二、三旅等抗联部队,为开辟下江根据地,都先后到达宝清县。每当一个新的部队到达宝清,都免不了要请三军三十二团长作介绍、作向导,有不了解的难题也都得找李团长探讨明白,因为李铭顺团长经常深入基层,熟悉下边群众情况,特别是他很重视统战工作,注意在各阶层中广交朋友,为发展抗日力量,分化和瓦解敌伪力量起到很大作用。
“七·七”事变以后,人心大振,伪军伪警普遍动摇,纷纷哗变起义参加抗联,围困宝清孤城的战斗十分活跃。这时期三军三十二团和李铭顺团抓侦察,搞敌情的任务十分繁重,他们多次不避艰险深入县城,打入敌人里作工作,为推动宝清游击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
全国抗战爆发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侵占全中国的野心,巩固东北这一进行侵略的后方基地,变本加厉地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讨伐”。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日寇加紧对伪三江省地区的法西斯统治,并重点进行军事“讨伐”。妄图把抗联部队集中在伪三江省地区“聚而歼之”,敌人的这个阴谋计划首先是从三江地区的中心地带宝清地区开始的。进入1937年11月,驻宝清县城的日军守备队即由原来的一支300骑兵的支队增至2 000多人的一个旅团,加上原驻的伪军30团和伪警察警备队共达3 500至4 000人左右。同时派来百多辆日军军用汽车,日夜兼程从富锦向宝清赶运输重物资和建筑材料,着手修建宝清西郊的日军兵营。日军首脑马昌少将部队长,气势汹汹,敌伪汉奸走狗又重新活跃起来。一方面派飞机向山里狂轰乱炸,一方面向抗日军民控制区疯狂反扑。进入1938年,日军又从内蒙调来两个旅的伪蒙骑兵,分别驻于兴隆镇、七星泡、凉水泉子、七星河、望山坡、靠山屯和徐马架子,其旅部驻于宝清街。一时间宝清县境阴云密布、硝烟翻滚;东起兰花顶,西至七星砬子,宝清地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抗日军民进入艰苦斗争的阶段。这时,李铭顺率领的三军三十二团处境更加困难。经过敌人多次联合“讨伐”,到1938年的冬天,三军三十二团已经是只有27人的小部队,在冰冻如铁的严冬里经受着饥饿与严寒的煎熬。我们所有的密营点都被敌人破坏了,给养和装备早已断了来源,至于吃的那就更困难了。这27名同志,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而生存下来的在艰苦到极点的环境中苦斗着。在此严重关头,使李团长唯一感到欣喜的是有党的领导同志来到了他的身边——原抗联三军四师师部组织科长于保合,在西征失败后回宝清经五军密营找到三十二团李团长的部队,给这个团作政委。于保合介绍,为了联系苏联的援助,三军军长赵尚志目前正在苏联;李、于研究,终于决定将队伍撤向能进能退的中苏边境地带。经过7天日夜兼程,抗日联军三军三十二团越过乌苏里江,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李铭顺离境后,从1939年初开始,编入周保中领导的13个抗日小分队,任命他为小分队队长,任务是返回东北,侦察敌情,宣传抗日和组织群众,一直到1945年东北光复,其活动地区主要是原吉东省委的道南地区,即东宁、宁安、海林、牡丹江一带。有时带三、五人,有时是十几人,最多是几十人,有时需要带电台,重点掌握敌人军事兵力、装备、设施、地方政权机构等。有时也带小部队袭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吉东省委所属的道南道北广大地,处处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他多次出色的完成小部队的任务而受到上级的嘉奖而被誉为优秀的小部队。经过长期的斗争考验和锻炼,于1940年7月,李铭顺经道南特委书记季青的介绍,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见《季青回忆录》158页《一个跨队的新党员》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小部队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堵截溃退的日军。李铭顺和另3名队员空投到海林上拉田站杀虎南沟,着陆后,1名战友牺牲。李铭顺与另两名战友均化妆成日军,带两只冲锋枪一只手枪进了一个村子。这里是日军溃退的必经之路。李铭顺进村后公开了身份,发动群众,想方设法夺取溃兵武器,把群众武装起来。先是用酒饭招待饥困不堪的零散溃兵,分散夺取武器。继而堵住要道封锁交通,在这里共消灭日伪军200多人。
(四)
日伪倒台一个月后,即1945年9月15日,李铭顺同另5名原抗联人员受上级党组织的派遣,先后抵达宝清。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利用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有利条件,抓紧建党、建军和建政的三建工作,准备同国民党相对抗,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然而,在光复后的一个月里,情况有很大变化。一些敌伪残余势力,利用种种欺骗手段骗取了苏军的信任,拉队伍,窃取军政要职,伪军伪警伪官吏摇身一变成为维持会长、保安总队长、大队长、公安局长、稽察处长;伪军二十八团中尉张介凡竟然挂出“中国国民党宝清县党部”的牌子,自任书记长。他们互相勾结,公然反对人民民主力量,妄图重新骑在人民头上,反动的乌云又笼罩了宝清大地。李铭顺到宝清后,同其他原抗联同志一起,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大力发展进步力量,团结各阶层,向敌伪残余和国民党反动势力做了坚决的斗争,积极开展了三建工作。
首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随苏军进驻宝清的原抗联人员虽是党员,但因人员少,没有建立党组织。李铭顺到宝清后,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他首先提出建立党组织的倡议,得到当时党员的赞同,组建了党支部,由李铭顺任支部书记,随苏军回来的杨凤鸣任组织委员,刘风文任宣传委员。从此,以党支部为核心,团结积极进步分子,同敌伪反动势力展开了斗争。这年的11月,根据合江省委指示,宝清支部转为中共宝清县临时县委。第二、组建民主大同盟。日寇投降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形势,合江省委决定在各地组建民主大同盟分会,以团结各阶层人民同国民党进行斗争。李铭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亲自抓这项工作。至11月1日,东北民主大同盟宝清分会正式成立,李铭顺任大同盟会的武装部长。同时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在乡军人会”,李铭顺任会长。成立大会以后,大同盟会员很快发展到近150人。民主大同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政府的职能。
第三、积极建立和壮大人民武装。在大同盟会和抗日联军在乡军人会的基础上,李铭顺积极组建人民武装—~三江人民自治军宝清支队。至这年的11月初,这支队伍发展到60人。但是同当时敌对势力400多名武装相比,仍处于绝对劣势。为了扭转局面,李铭顺派人到佳木斯,向合江省委请求出动三江人民自治军到宝清支援。应邀请三江自治军赵凯良司令员率300多人的队伍于12月初进驻宝清城。接收和改编了宝清全县的所有武装力量,统由三江人民自治军领导和指挥。三项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然而,反动势力是不甘心失败的。不久,被改编的原宝清县保安队第一大队即伪警察署长喻殿昌部发动叛乱,使我军政人员牺牲11名,人民的事业受到了严重损失。但是,在失误和挫折面前李铭顺更加振作精神,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积极准备消灭叛匪。
1946年7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部队龙头桥一仗一举击溃叛匪主力,残余顽匪纷纷潜入完达山中妄想继续同人民反抗。解放后身任宝清县大队大队长的李铭顺,身不解甲、马不停蹄,亲率县大队进山剿匪,连连报捷,他打死顽匪李德新,活捉日伪大特务喻匪骨干徐百图,活捉惯匪于福胜、金城、李云生。这些污泥浊水被清除,宝清山河迎来了新的时代。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功劳卓著的李铭顺并没有当上大官,他不居功,不自傲,党让干啥就干啥。由宝清转到沈阳市先后做保卫、机关事务和视察员等工作,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
“文化大革命”中,他身体受到极度的摧残,在他身陷囹圄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他周围的同志。
1981年李铭顺已经78岁了,由于十年动乱摧残的身体已经不能走路,言语不清。他自知留世时间不多了,更加怀念他为之战斗的山河和战友。特向组织请求回访宝清县,赶写革命回忆录,组织上派人护理他,先后两次来宝清,终于完成了约20万字的回忆录《烽火完达山》(198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革命遗产。
李铭顺同志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1987年6月与世长辞。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在为李铭顺写的悼词中说:“李铭顺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风民主,团结同志,谦虚谨慎,纯朴忠实,处处以身作则,从不计较个人恩怨,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遵照他生前的遗嘱,李铭顺的骨灰没有葬在沈阳,没有送回山东老家,而是安放到完达山下的挠力河边。他将永远激励宝清人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