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康永祥(1915-1964)

康永祥(1915-1964)






  黑龙江省宝清县尖山子乡东红村,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村。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的人总不忘要到南山下的“康永祥”墓瞻仰参拜。因为东红村与康永祥的名子是分不开的。
  康永祥,中共党员,生前是黑龙江省宝清县尖山子乡东红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15年3月21日生于吉林省辽源市。幼年家境贫寒,饱受旧社会劳动人民之苦难。
  伪满康德7年(1940年)在其26岁时随父兄迁入黑龙江省宝清县城区北关村落脚,给四区二甲地主大户抗活。直至1946年共产党,解放军解放宝清.康永祥才翻身得解放。他热情地投身于对敌伪势力的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思想有了很大进步。
  1948年4月,土地改革运动刚结束,康永祥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带头报名下乡生产,他带领宝清镇四厢的32户农民组成远征移民队.到距宝清城东南35华里的被叫做“魏家店”的地方,开荒建点,开创新村。这32户贫苦农民,有32个劳动力,靠宝清镇四厢农民会贷给的3匹马,26头牛.两副洋犁,抢开撂荒地。康永祥带领大家争分夺秒,边开荒,边播种,艰苦奋斗,他亲自扶大犁,他扶犁打的垅三里三的垅头标杆溜直。当时,32个劳动力,都挤在仅有的一所马屁股房和另两所马架子房里,吃集体伙食(所有的家属都没有来得及搬来)。这一年共抢开了274亩8分撂荒地,适时地种上了玉米和大豆,庄稼长势良好。
  种完地,一边忙于铲趟,一边集中主要劳动力压盖地窨子、马架子房。秋收前32户家属才搬来.把“魏家店”的老名子正式改叫“东红村”。
  第一年秋收后。粮食够吃够用,还稍有剩余。但是,由于这里生活艰苦,有10户搬走了。留下的22户在缺牲畜、少农具的情况下,由康永祥带领,组织起来,走插犋换工互助合作的道路。康永祥被推选为互助组长,他即是互助组的领导,又是生产上的打头的,活计手把硬,又能吃辛苦,起早贪晚。领着大家干.争得了农业上的连续大丰收。由于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到1950年,就扩大到43户,土地900亩,劳动力45个,耕牛40头,车30台,洋犁5付,家家有住房。
  至1952年,康永祥被选为村长,他领导的互助组发展到61户,土地面积达2 100亩,由于有好带头人,认真执行中央“自愿两利”的政策特别是生产发展,增产增收,康永祥互助组已经成为宝清县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中的一面先进典型。这年冬天,有康永祥、王明德、康福奎、法德有、刘德方等7名积极分子应邀列席了中共宝清县委举办的整党会议。会上总结了康永祥互助组的经验,中共宝清县委首次提出:“全县农村要向东红学习”的号召。
  宝清县委整党会议以后,在全县宣传了康永祥互助组的经验。康永祥互助组的人们更倍受鼓舞。在康永祥及其战友的带动下,东红村的互助合作运动由季节性互助组自愿组成两个常年互助组,即大型组,有33户参加,占全村农户的54%,至1954年底,全村土地已达3 000多亩。
  1955年春,东红村互助组转为两个初级社。中共万金山区委派人来帮助办社,他们认真贯彻“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两利”的原则。两个初级社共有41户自愿参加,占全村农户的57%,采取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分红,出工找齐的办法;在劳动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社员生产积极性很高,夺得了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比大型组时增产35%,康永祥领导的一社人强马壮,劳动日值3.20元。两个初级化的增产效果和收益分配的增多,吸引了社外广大群众积极要求入社。这年秋,县、区党委派干部到东红村建党,康福祥领导下的积极分子杨文国、刘秀峰、康奎福3人入了党,成立了党小组。
  1956年2月6日,全村两个自然屯的农民成立了一个高级社,150户全部入社,选举康永祥为主任,下分3个生产队,各户的生产资料全部折价入社为集体所有,经营管理实行“五大管理”和“三包一奖”、“四固定”的生产责任制。社员生产积极性高,取得了农业大丰收,交售给国家的粮食是全县各高级社最多的。这年,康永祥创业有功,冬天被选为县劳动模范,同时,康永祥被批准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党支部书记。1957年2月,出席了县劳模会。并经合江地委和省委批准,出席省劳模会和全国群英会,光荣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荣誉面前,康永祥更加谦虚谨慎、戒矫戒燥;更加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公而忘私,把整个精力贡献给农业集体化的伟大事业。在康永祥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的精神带动下,东红村从1956年以来,一直是乡、县、省和全国的先进典型,是新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康永祥的名子也随着东红村的发展而闻名遐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几十年如一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充分表现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本色。
  他听党的话,坚持党的原则,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上级如有新的指示和新的精神。就是半夜,他也立即召集党员干部会议,学习和领会上边精神,研究出执行措施,然后才能休息睡觉。他努力用党的思想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断前进。
  他劳动本领过硬,庄稼活样样精通,是有名的扶犁手,打垅三里三溜直没有弯。他通过参加生产来领导生产,从互助组时开始他就是兼任打头的。干活时,时常脱光脚,泥里水里不怕苦,每年割小麦,他都是“掏趟子”的名手,有名的“飞刀”在老康手下出来的劳动力,干活质量也都高,个个是好手。
  他不光自己积极,而是时时注意培养一班人,他常说,要想干好事业必须有好基础,“四梁八柱”是最重要的。张秀英、法德有、康福奎、李风义等都是出名的乡、县、省级劳动模范。他的接班人支部书记李凤义还被选为中共宝清县委七届候补委员、八届县委委员、县人大代表和省六届人大代表。
  他关心群众,艰苦奋斗。社员有了病,他总是时时挂在心里,干一天很累了,也忘不了去看望,问寒问暖,如果治病在经济上有困难,他时常是自己掏腰包.想方设法让病人治上病,入上院,他胸中装着别人,可就是忘了他自己。他积劳成疾,从六十年代初起就患了肝炎病,人们时常看到康永祥用锄杆和桌子压胸腹部,压完还是照样工作和参加劳动。正像他爱人说的那样:“老康心里装着群众,可就是没有他自己,他干不完的工作,想不完的事……”,他自己住着一个破草房,五、六个孩子,炕上成年有病人,他都顾不上。公家多次要补助他,救济他,都被他好言谢绝了,他常说:“我们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现在的日子就不错了!”
  康永祥念念不忘列宁的教导:“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他对干部和社员犯了错误从不迁就,他注意从根本上教育群众,人们反映“老康嘴黑,批评人不留情”。但他批评人是为了关心人,把人批评过了,他总是挂在心上,连觉都睡不着。往往是到被批评人的家,或者把被批评的人请到家,问问“还生不生气?”总是关心地、温和地再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直到对方感动得心悦诚服了,老康才放心!
  康永祥一身正气,作事公道.从不偏亲护己;相反,越是他的亲属。他越是严格要求。他的侄子康福奎就是在他严格批评下成长起来的村干部。
  老康在领导东红人民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的精神,爱惜公家每一分钱。50年代至60年代初.他始终坚持到县开会步行背行李.坚持自带干粮喝白水,常是食宿在亲属家。不报销差旅费。他常教育年轻一代,日子过好了也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一代一代把这种传统传下去。
  1964年2月18日,这个不幸的日子,东红村人民陷入沉痛哀思中,这一天东红村的创业带头人康永祥因肝炎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0岁。
  经过10年动乱以后,东红人民把康永祥的墓重新安葬在村南山下的松林中;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红人民在康永祥墓前立了碑。碑的正面刻有“东红村人民模范带头人康永祥同志之墓”。每一年的清明节,东红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少先队都来到墓前祭祷。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