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丕君(1920-1986) 全国优秀教师石丕君.满族,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宝清县庆兰村人,1920年3月22日生于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2月参加革命,先后任宝清县庆兰村基干民兵队长。小学教师、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乡中心校长,县立师范学校校长,县立第二中学校长,县电影管理站长等职务。从1951年被选为省特级优秀教师以来,多次出席县、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56年曾出席中华全国群英大会,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石丕君的优秀事迹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师报》、《人民教育》等17种中央、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他的模范事迹曾被编入师范学校语文课本,做为师范生的学习楷模.他成为50年至6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一面旗帜,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石丕君的祖上是日、俄战争炮火摧残下的辽南破产农民。其父给人家扛过16年大活,石丕君8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放猪放牛,13岁时开始逃荒,先落脚绥滨,继而迁到富锦,以后由富锦搬到宝清只念了一年多私塾。不久,日寇侵占了宝清,生活更加艰难。石丕君被迫给修劳工,在苦海中熬了9年。1946年7月,共产党、解放军解放了宝清,石丕君的家乡庆兰村来了土改工作团.帮助农民翻身闹革命,石丕君懂得了苦难的中国需要共产党。人民要解放需要自身起来干的道理,他积极投身于土改运动中,他带头从地主手中夺取了武装.组成武装自卫队,石丕君被选为队长。在土改工作团的领导下,依靠念过一年多的私塾的文化底,进步很快,党的报纸和革命书籍使他入了迷。他天天肩不离枪,手不离书,在做群众工作,民兵工作的同时,也负责儿童团的工作,一要教歌。二要列队训练.三要组织站岗放哨,四要教学文化。儿童们都很尊重石队长,石队长也十分重视儿童工作。在工作中使老石认识到武装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他常说手中枪是武装,掌握文化则是另一种武装,只有武装起来才能战胜敌人。
1948年春,土改后翻身农民要求成立学校,争取文化上也翻身,要从翻身群众中选出人民自己的教师。这个人选就自然落在了石队长的身上了。为了劳苦人民彻底得到解放,仅有二年文化水平的石队长.勇敢地承担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二)
石丕君当了教师后.以土改中焕发出的革命干劲.亲自动手,艰苦创校。庆兰小学初建时。只有三间破旧草房,多年无人住,门窗残缺.四壁倾斜,所有桌椅板登、办公教学用品一概没有。石丕君一身兼三匠.既当木匠、又当铁匠.还兼泥瓦匠,一切活计都是亲自动手,带动学生自己做,石丕君一边高高兴兴地干,一边向学生宣传,介绍土改工作团李队长所介绍的老解放区办学的经验.用革命的精神逐步把学校办起来了。学生由10几名增加30多名。
教什么,怎么教?摆在老石面前都是难题,他紧紧依靠工作团李队长,从群众实际出发,同生产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就以庆兰小学第一批入学的28名学生来说,就分三个班组。第一组为白日班,第二组为早班,第三组为晚班。另外还有一个校外组,由学生当小先生,实行捎字教学。使庆兰村儿童90%以上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石丕君不但管教小学,而且同时还管全村群众的学习。庆兰村从1948年就办群众冬学,这个村一直是宝清县第二区扫除文盲的模范村。冬学有集中班,也有炕头组等不同的形式,使大多群众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当时的实际,结合斗争形势,对推动生产,支援解放战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除了教学之外,还主动承担庆兰村的宣传工作。他在50年代制作的幻灯和幻灯演出,在宝清来说是一个创举。他不但在庆兰村放映,也到全区各村去演幻灯,这对推动党的中心工作和提高群众觉悟都起到相当作用,受到群众好评。庆兰村的群众说:“老石是我们劳苦群众自己的教师。”
1953年10月,石丕君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石丕君注意教好文化课,他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好思想,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的根基,他主张从儿童一入学开始,就要立好培养档案,从小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为此,他经常进行家庭访问,注意调动家庭、社会和学生集体的力量,做好革命接班人的工作。
有人问老石那时的工资待遇怎么样呢?老石说:“那时是战争环境,我们正在同国民党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是压在我们每个翻身人民身上的紧迫任务,说实在的,工资待遇那时真是不太考虑。”老石介绍说:“那时家分两垧七亩地,农会帮助代耕一部分,丰衣足食,待遇不低了!”
(三)
为了革命而刻苦学习,这是石丕君的又一突出特点。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庆兰村周围若想找一名知识分子是不容易的。那时,老石为了学习只能徒步走15里以外的双柳河村去向那时的教师请教,急用什么,先学什么;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和耐心细致地学;学知识,也学教法。为了方便学习,庆兰小学把星期日移到星期一,利用这一天作为老石去邻村学校的听课学习日。后来,石丕君老师总结自己的教法时曾说,他的数学教学的模式主要借助于双柳小学的蔡老师,而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兴隆沟小学学来的。后来,庆兰村附近20里内的小学,他都去学习过,他能善于吸取别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他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以致用,为了应用而学;在学习中联系应用;在用中加深学习,才能步步深入。
熟悉老石的人都知道,他对学习入了迷,学习起来没个够,如果一天不学习,他就像犯烟瘾那样,心忙火燎的。所以,他行走坐卧总是离不开书报。他看过的书上,划得密密麻麻的圈圈、道道和种种记号,留下了他学习时思路的痕迹。
他1948年开始当教师,到了1950年送走第一批初小毕业生,这批学生参加区里中心校,高级生考试时,总成绩名列第一。
党和政府为了培养他,1953年把他送往阿城师范学校学习,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如饥似渴地学完了中等师范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文化程度提高到中师水平。
他不但努力学好文化,注重学好业务,更加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从1954年至1956年,一直被选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受到各级党委的多次奖励。
(四)
石丕君老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成长,从1951年开始,先后被选为乡、县模范教师,松江省特级优秀教师。由庆兰村小学被提拨到宝清县第一完全小学任校长。地位变了,在鲜花簇拥、锣鼓和掌声中,他始终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燥,首先甘当小学生,向教师群众学习,然后帮助同志总结工作集中起来,将感性的东西提到理性上来,然后再和同志一起坚持下去,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他在工作中学会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带动同志一起前进。石丕君转到宝清县第一完小以后不久,这个第一小学也就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县“第一”的点校——模范单位,全县各校常到这所学校来参观;改革教学的观摩教学也多在这里举行;石丕君校长的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成为当时宝清县中小学校长的榜样,教师的旗帜。1956年他被选为全国优秀教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模大会,光荣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在参加群英会回来以后他总结说:“中央领导教导我们:一个人不算好汉,带动大家都好才算英雄。”他用大会的精神要求自己,找出新差距,制定出新起点,他认识到他过去的领导多限于少数人的小圈子里,形成少数人“身兼数职”,而大多数人是下班回家的“劳金”。新的起点是争取大家都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众柴聚拢火焰高。”他总以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感觉、心情,尽力扩大来感染别人,以自己的如火的热情带动广大师生,共同前进。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学校的桌子、凳子坏了,教师、学生动手修上了;冬天到了,炉子火墙砌上了;没有烧柴,学生割完背回来,形成人人动脑筋,事事有带头的局面。
石丕君同志随着他的成长和提高,他的工作职务也在逐步提高。从1959年8月起,先后任宝清县师范学校校长,宝清县第二中学校长等职,所到之处都是忘我工作,艰苦拼搏,“以自己的火才点燃别人的火”,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奋斗不息。正像他爱人说的那样:自从共产党解放了我们,我们的老石几十年如一日,他是干不完的工作,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几十年来,老石没有一个节假日,工作中时常是忘了家,忘了爱人,也忘了孩子,却有忙不完的公家活。
正当老石在全力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到来了,他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得了严重的肺心病,行动都已经发生了困难,但他还时刻挂心工作,关心教育后代。在他住院期间,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经常到医院探望,终因医治无效,于1986年12月23日不幸逝世,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