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序2

序2



                    序
  饶河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地处完达山区、乌苏里江畔,与苏联隔江相望,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从戎之时,几临此境,那巅连迤逦奇秀的山川,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丰富的物产资源,勤劳而质朴的人民,赫哲民族的风情……一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如在目前。编史修志以来,三年间几阅该县志稿,九零年夏又重游饶河,忆旧见新,景意盎然,尤为这部百余万言的县志稿和姚中


同志主编拼搏编志的精神所感动,颇受启迪。可以断然地说,《饶河县志》在当今黑龙江乃至全国的新编社会主义方志中是一部独具风格、颇有特点的方志著述。
  其一,志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通全书,其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融为一体,以广阔的视野为人们展示了大量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进一步振兴边疆,振兴饶河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借鉴。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有其重大的意义。
  其二、志书体例上,坚持继承而又创新。全志设卷、卷下设章、章下设节和目,既有志记,又有史述,按史志结合的手法,遵循同类事物性质相聚的原则,横排了门类,纵记史实,读后给人以整体感。
  其三、志书史料翔实而丰富。这在黑龙江已出版的县志中,可为最突出的一部。志书从收集资料到编写均出自姚中


一人之手。有的系本人多年积累,有的是经他长途跋涉或深入高山密林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尤为珍贵。这是他花费了大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堪称是一位献身志业的楷模。
  其四、志书行文采用语体与文言相结合,是当今编志的一个尝试,这说明编者的文字功底比较厚实。
  中


同志系1930年生人,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编志十年,百余万言志书基本由他一人撰成,除中共饶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就编者本人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首先,姚中


同志有坚定而高尚的革命情操。他出生在旧中国的贫苦家庭,懂得剥削和压迫。参加革命后,在中国农民夺印把子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受到了活生生的阶级教育。从此,他立志为振兴中华,振兴饶河而奋斗终生。无论他在担任农工部副部长,林业科副科长的顺境中,还是在1958年的“反右”和十年“文革”的动乱逆境中,他经受了严峻考验,始终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八十年代在肩负编志的重任后,他把修好县志当作“全县十几万人民的委托和七千平方公里黑土地之所寄”;中


以“人之生,不为祖国为社会效力,即寿比南山之松,福如东海之水又有何用”之爱国爱家乡的情思,激励自己,教育同行。这些,是他呕心沥血不惮劳苦,为纂修一部宏篇巨著的基本动力和思想源泉。
  第二,中


同志深入实际,熟知饶河的山山水水,是一人撰戒志书的又一显著特点。他孩提时就在饶河。少年参加工作,几十年走遍了饶河的山山水水,积累了大量资料,为编修饶河县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志中,对已掌握的资料又反复深入地进行调查取证核实,使入志资料翔实而丰厚。
  第三,勤奋与拼搏、刻苦与求实,是姚中


同志又一特点。他幼年只读过了六年书,十几年他在纂修一部巨著过程中,被评聘为副编审,完全是他几十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结果。从五十年代至今,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各种文章(包括诗)几百篇,并有几部专著,这些都为他编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于洪江同志的文章(见后)说得很具体。尤其是在编纂县志中,往往是一日当三日用,埋身志业,常忘食事。虽鬓斑白,累折了腰,甘居茅舍无怨言,不为名利,一心朴实,全力为修志,其精神实为可敬可佩,是修志战线上的一面旗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县志即将出版发行了,我衷心地祝愿中


同志再接再励,发扬成绩,总结经验,为振兴饶河,振兴龙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梁文玺
                             一九九一年八月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