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质地质 第五章 地 质
饶河县区位于中国最东部边疆完达山东北支脉那丹哈达拉岭山区,为三江平原,穆棱河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所环抱之古生代岩层残留断块。
本县区所属大地构造单元,有“龙江山字型”黑水弧、那丹哈达拉岭褶皱带、完达山古陆、那丹哈达拉岭地洼列等等,众说不一。近年来县区北西海相地层中化石种之新发现,将以往确认为侏罗系中下统地层,重新划归石炭系上中统,因上述各类大地构造单元之分类已受冲击。
本县区内分布岩层有:上古生代泥盆——石炭系沉积岩,中生代白垩系火山岩和新生代堆积物。其形成历史,最早为33,000万年,相当于地壳物质形成年龄的1/10,可谓地壳上较年轻之地块。
现就各地质时代,饶河县区地壳演化历史简述如下;
一、上古生代地质作用
本县区出露最老之岩层,系上古生代泥盆——石炭系沉积岩。其下被伏之基底构造层,则根据县区西南老爷岭地区,南部虎林——虎头一带及东南部苏联境内出露岩层推测,应由下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
距今约33,000万年前,上古生代泥盆纪末或石炭纪早世,华力西期地壳构造运动中期,本县区基底构造层急剧下沉成海。在深海环境中沉积大量海底火山物质,形成如今在大鼎子山、孔雀岭一带出露之泥盆——下石炭系之大别拉炕河组 (D—C1) d:硅质岩、粗玄岩、板岩及红叶岑组(D—C1)h:千枚岩,硅质岩等,厚达9,O00余米的岩层。
石炭纪中世,地壳沉降幅度变慢,海水变浅,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堆积大量海底火山物质及陆源碎屑,形成县区中部广泛出露之二联桥组(
r):硅质岩、凝灰岩、砂岩等岩层。
石炭纪上世,海水再度变深,沉积火山灰及化学物质,形成县区西部出露之板庙沟组(C
b)。硅质岩、板岩、灰岩,砂岩等类岩层,俾石炭纪中上世海底沉积物厚达近万米。
石炭纪末或二迭纪早世,仍在深海环境中不断沉积海底火山物质,形成挠力河以北及县区南部出露之石炭——二迭系(C—P)硅质岩,粗玄岩、板岩等岩层。二迭纪早世,即距今约28,000万年前华力西构造运动晚期,本县区厚达近20,000米之海底沉积物发生褶皱隆起成岩为陆地。隆起构造之轴部在县区东部,大鼎子山至曦山一带,呈南北向背斜构造。
褶皱隆起造山运动时,隆起轴部发生纵向断裂,伴随岩浆活动,侵入大鼎子山至向阳屯一带之南北向带状超基性岩体 (
),及大鼎子山以北至小佳河、东抵乌苏里江之大面积花岗岩体(
)。褶皱运动后期,在北部挠力河、南部北小七里沁河等地伴生横向断裂。使饶河县区大部分地块相对上升,遭受强烈剥蚀。而县区南、北两侧相对上升缓慢,遭受剥蚀作用弱,使之县区南北两侧出露地层较新,而中部为老。
二、中生代晚期地质作用
本县区地壳在上古生代末褶皱隆起现陆地,至中生代侏罗纪的14,000万年之地质时期,为强烈风化剥蚀阶段。至白垩纪早世燕山运动晚期,县区中部继续隆起形成那丹哈达拉岭主脉。同时,东西边界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流域发生北东向断裂,使东侧苏联地区及西侧富锦,宝清县区断陷成盆地。中间隆起之那丹哈达拉岭山区,遭受风化剥蚀搬运,成为东西两侧盆地堆积之补给源。此期之风化剥蚀作用,使县区东部背斜轴部被夷平,剥露出近20,000米深底部岩层和岩浆层;而那丹哈达拉岭西坡,则剥露出近万米深底部岩层。与此相反,相邻之宝清县区盆地,则堆积2,000余米厚之碎屑物质。
距今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晚世,沿正在隆起之那丹哈达拉岭主脉发生火山活动。形成由松木河组(
S)流纹斑岩、安山珍岩及其凝灰岩组成之铺木布扎山(暴马顶子)、皮克山等主峰。此外于县区北部龙山等地,有小规模之浅层花岗岩类(
)侵入。
三,新生代地质作用
距今数千万年前,下第三纪至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时,县区东部边界乌苏里江及西部边界挠力河断裂继续发育,俾两侧盆地不断扩大与加深,致使挠力河西侧三江平原第四系堆积厚达160余米。
距今约一千万年前上第三纪时,北部挠力河流域东西向断裂再次复活,使其北部地区陷落归入三江平原。此间,斯莫勒山、莲花泡附近之西勒喜山(七星山)等地伴有火山活动,喷出玄武岩类(B
)。
第四纪更新世时,县区北部山区大量冰水流入挠力河以北地区,形成冰水冲积层(Q1)、冰水冲积扇(
)。更新世晚期,乌苏里江流域与挠力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连成一片继续下陷,广泛堆积顾向屯组(
)亚粘土、粉砂、细砂及砾石等碎屑物。至全新世,乌苏里江流域再向东移,并堆积温泉河组(
)亚粘土、砂砾、粗砂等碎屑,最年青之堆积发育在挠力河流域,形成以砂、砂砾石为主之现代河床或低漫滩堆积。
概言之,饶河县区四面被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所环抱,上古生代地层之残留断块;其形成历史短,组成岩石较简单,构造变动单纯,岩浆活动单一,形成多种有用矿产之成矿地质条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