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置、行政区划第一节 建县至伪满洲国时期 第一节 建县至伪满洲国时期
饶河清末建县,初期隶密山府,废府后直属吉林省东北路道辖领。所定范围:东以乌苏里江与俄国为界,南以外七里沁河与呢吗河口厅(宣统二年改为虎林县,见 《清史稿》卷五十六,志三十一,地理三)为邻, 西以大、小索伦河中间之岭岗双砑岭与密山府接壤,西北以大七里沁河(即今之七星河,清代称西勒喜河。 七里星——七星乃音转)挠力河与临江府(今同江县与富锦县之东南部)为界,北以斯莫勒山及固米小河与绥远州(即今抚远县)为邻,南北长17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东宽而西狭,总计面积8 189平方公里。
县知事所在地,设在小佳气河入挠力河交汇处之西岸(即今小佳河村西二公里处)。县内所辖地面共划为四个区,即:长泰区——包括大带河、关门嘴子、三人班、小安河、小北沟等地。
长平区——包括东安镇、大兴洞、小佳气河(倭敏)等地,未几,改平为丰即长丰区。
长益区一包括大叶子沟、西风沟(今西丰乡)、乌尔根德 (里七里沁河与挠力河汇流处以西二十余华里处)等地。
长豫区——包括双砑山以东,大和镇至里七里星河以西地区。
彼时,县内大多数居民处于散居状态,聚居村落甚少。每区选一住户较多,交通较便利之居民点为主村——即区治所在地。长泰区主村为团山子 (今饶河县城),长丰区为小佳气河(今小佳河镇),长益区为西风沟,长豫区在一顺号(大和镇)。
初始,区不设区长,为一松散行政区划。区下有百家长、十家长,皆由民选,为最基层行政头领,经费由民众分担,主村为各百家长议事及征募捐税集中之点。
民国元年(1912年)县内建置,仍沿袭建县初期清代旧制,疆域范围,仍按旧例。县四周行政区划已有变动。即南部虎林厅已改为虎林县,西以大索伦河与民国五年(1916年)新成立之宝清县接壤,西北以挠力河与富锦县为界,北以斯莫勒山与绥远县相接,县域面积仍旧。
行政区划仍以清时期划分之四区实行统理。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区名改为序数排列,即长泰区改为第一区,长丰区改为第二区,长益区改为第三区,长豫区改为第四区。
各区仍有一个主村为中心地,统理周围邻近之副村,各副村设村长(或称村董)一人,设文书及财粮等处理民众日常事务。经费由民众共同分担,谓之区村自治。然本县地处僻陬,人烟稀少,且居住分散,区村自治制未能很好施行。民国初年,每区各设百家长一人,下设秘书、财粮、传递员等三~五人,且在百家长住地设保卫团15~30人,负责本区之保安事务。县城设保卫团总部,属于地方自卫保安性质之武装。百家长根据域内人口之多寡,设置若干十家牌,每牌设十家长一人,负责处理本牌内日常行政事务,传达上级政令,催缴捐款等。十家长相当于现时的村或屯行政单位,管领住民15~30余户。随着人口之增多,发展亦不平衡,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乃随之有所变更。自民国十五年始,第一区,因人口稠密,旋将小北沟、小南河(又名佛寿宫)、三人班、关门嘴子、大别拉炕 (今镇江村四周)、西南岔(今县养鹿场以东)、大带河、七里钦(即七里沁—一今向阳屯北小七里沁河流域一带)等地划分为八道沟(山谷),每道沟均设一百家长,即第一区设九个百家长,其它三区,只设三个百家长。百家长之设置,对实行半自治之各村落(沟谷所居之散民)——十家牌,行使统辖权。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国二十二年日本侵占饶河后,本县划归三江省。伪康德元年(1934年)三月,实行保甲制。全县仍划为四个区。然所属地域有所变动。第一区所在地为县城,第二区为东安镇,第三区为四合川(石场及大叶子沟),第四区为大和镇。
原各区的主村,改为“保”之建置。百家长改为保长,再下设甲长。甲相当于小屯之单位,管领20~40户。甲下设牌长,每牌管7~15户不等。
伪满洲国康德元年行政区划表
伪康德二年(1935年),旋将县内地域改划为六个区。各区所辖范围如下表;
伪康德二年行政区划表
伪康德五年(1938年)烧房并屯后,为断绝抗联与民众的联系,将深山内散居住户,全部驱至浅山区,归并集团部落。由原来保甲制,改为村屯制。县之疆域,以交通条件,有利管理之原则,旋将第六区——里七里沁河以西,至大索伦河以西之双砑山连同大和镇在内划归宝清县管辖;以东安镇为中心之第二区,挠力河北部分,划归抚远县管辖。自此饶河县所辖范围,只限东起乌苏里江,西至里七里沁河,北至挠力河为其全部领域,总面积为430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县公署以下,辖一街四村。村以下设屯。即:饶河街、乌苏里,大别拉炕、西林子、小佳河等村,下属十二个屯。 为防备抗日武装,强化其治安统治,村设警察分队(20~30人左右),屯设警察小队(7~10人)守护。
伪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本县由三江省划归东安省管辖(见伪康德十年出版之 《满洲国现势》233页东安省条)。边境前沿之四排、小北沟、西林子,三义、新屯(即岭南)、小别拉炕、大别拉炕等村屯,全部划归日本北进青年开拓团;西南岔、大带河两村,居饶宝公路之冲,为军事要塞,早在康德七年(1940年)即划为日本关东军守备队屯驻地。以上各居民点之住户一律迁往境内西部纵深地带。伪康德十年 (1943)饶宝公路修通,以上被迁居民,又新建大穗村(以康德四年——1937年大鼎子山后战斗被抗联击毙之伪县公署参事官大穗久雄命名,即今石场,为西林子石头卧子二村居户迁住地)、西风沟(今西丰乡所在地,饶河街、西林子一部分居民迁住)、大佳河(小北沟居民迁往)、山里屯(三义居户迁住)、永福屯(大带河村迁居地,伪康德七年迁至现大带河,一年后又被驱赶至此)、共荣屯(三义一部分居民迁住地)、新立屯(三义、西林子等朝鲜居民迁住)、永乐(即今太平村原小别拉炕屯居民迁住)、保安屯(四排及县内瓦尔喀人迁居地,后来富锦、同江迁来一部分赫哲族人混居)、七里沁子又名永禄(三义、新屯朝鲜族迁居地)、永幸、向阳(大别拉炕村居户迁住)、新开屯 (西林子居民迁住)等村屯,撤销石头卧子、四排、西通等居民点,直至伪康德十二年(1945年)东北光复。
伪康德五年全县村屯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