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大佳河乡

第八节 大佳河乡



                  第八节 大佳河乡
  大佳河乡
  原名大佳气,满语。以侧畔有大佳气河而得名,后简化为大佳河。建县以来一直隶属小佳河,1974年分治。东经133°34′,北纬 47°10′。镇西南富河村,清代有村名杂列布,为古瓦尔喀人居址之一。杂列,即


罗之满语音变,布为幼崽,即出


罗鱼崽子地方。1979年永前村于田野中发现一面古铜镜,为本县出土稀有的铜器之一。盖此地为古居民遗址无恐疑议。古瓦尔喀人主要以猎貂、捕鱼为生。本世纪初,内地汉民来者日多,农业始兴。民国十五年前后,有唐姓人家于该村河南垦荒建点,前唐之名,沿传至今。伪康德五年烧杀并屯后,沟内散居百姓尽行驱除,此地遂成无人之区。伪康德十一年(1944年)根据日伪开拓计划,重于大佳气河下游西岸建立该屯址,隶小佳河村管辖。
  此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土地改革之后,人口不断增加,大部为山东省文登县流民。现此地成为县内主要大米产区及鲫鱼产地。1972年以来,先后以原村为主体,扩展六新村,1974年经报省人民政府(当时革委会)批准,与小佳河分治自立为一公社。公社所在地,共有户数234户,人口1 170人。1984年改乡。村内有农业户230,人口1 138,耕地15 148亩。
  前唐:居乡东南 1.5公里。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有唐姓人于此垦田耕植,因地居大佳河村之前故名。东经133°34′,北纬 47°10′。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后,居民尽迁出山外,后为一片杨柞桦密林。1972年建固定村址,大佳河村迁出并吸收山东文登等地流入之散民组成,户数67,人口315。耕地3 753亩。北至乡所在地有土路通。
  东升:位于大佳河村河东,地理座标与大佳河同。1976年建,吸收山东文登等地流入之散民组成。原为公社养猪队,后农耕为主,兼以赡砖。户数70,人口325,耕地3 700亩。南临佳丰公路。
  富山:位于乡所在地南6.5公里之山间谷地。东经133°32′,北纬 47°8′。1976年建。户数26,人口112。耕地1 435亩。北至乡所在地有土路可通。
  富河:位于大佳河西南3公里,为清代旧居民遗址杂列布所在。东经133°31′,北纬47°9′。1973年建,由大佳河队迁出。户数 61,人口294,耕地3 412亩,北至乡所在地有土路可通。
  永胜:位于大扒皮岗东南坡,南临大佳气河。东经133°29′,北纬47°8′。1972年建。富锦等地迁来之散民组成。户数50,人口242,耕地2 400亩。东去乡所在地11公里,北有土路与佳丰公路接。僻塞。
  永富:位于大扒皮岗东坡,北临佳丰公路。东经133°30′,北纬47°9′。1972年建。富锦县迁来。户数51,人口246,耕地2 485亩,北半公里接佳丰公路。
  永前:位于大扒皮岗与小扒皮岗之间。东经133°29′,北纬47°9′。1972年建。富锦及辽宁等地迁来之散民组成。户数80,人口390。耕地4 676亩。南临佳丰公路。
  永发:位于大佳河西北5公里。东经133°33′,北纬47°11′。1972年建。富锦等地迁来。户数48,人口288,耕地5 500亩。南通佳丰公路。
  桦林:地当小扒皮岗西北之平原,东经133°30′,北纬 47°12′。1972年建,由大佳河迁出,并吸收富锦等地流民组成,户数67,人口318,耕地5 350亩。东南至乡所在地有土路可通。僻塞。
  半截河:位于高丽山与四峰山相峙之沟谷,当半截河西岸。东经133°36′,北纬47°10′。1969年建,系良种场搬迁居址(1968年由王八脖子(望波)迁至三人班北 2公里,后又迁至现址),户数110,人口533,职工156,耕地7 000亩。有大牲畜97头。北临佳丰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