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二节 大通河乡

第十二节 大通河乡



                 第十二节 大通河乡
  大通河乡
  东经133°55′,北纬 46°37′。距县城西南九公里。本世纪二十年代,曾有人于此开设旅店,招徕往来于团山子(饶河)至大别拉炕——齐尔钦(即今向阳至江口一带)间之客旅。因距县城十八华里,故取名十八里店。原店址在今乡政府所在地东一公里许,在通往太平公路南之高阜柞树岗上。伪康德五年(1938年),日伪烧杀并屯时,房屋被烧。1973年前,该居址为一片高达十数米之杨、柞、桦密林所覆罩,继青山、大通河(原名前哨)、永利、永合、永明诸村之建立,1974年 7月经黑龙江省批准,于大通河南岸建立大通河公社(原名前哨),遂与永乐公社分治。北与同名大队隔岸相对,辖西苏穆罗山南坡,南至镇江至乌苏里江边一带地区,共七个自然村。现乡所在地已与大通河村相毗连。共有户数140余,人口600多。除机关外,尚有卫生院、邮局、银行代办所、供销社、小学及初级中学、社办企业等单位,并驻有武警小队。初具规模,为本县乡所在地人口之较少者。东北原公路已被农场平毁,绕经饶垦村,北过一棵树叉路口可达饶河,西南至各生产队,有乡路可通。
  通河:位于县城西南十公里,跨大通河两岸。东经133°55′,北纬46°37′。1974 年建。自太平村分出。户数43,人口210,耕地2 100亩。
  青山:位于大通河西1.5公里,居青云山东北麓。东经133°56′,北纬46°43′。1967年建,为西南岔远耕点,1973年正式立村,并由西南岔迁出居民。户数76,人口376,耕地5 000亩。东至乡所在地及县城有乡道可通。
  太平:原名小别拉炕(满语),位于西苏穆罗山东南麓,大通河上游之南。东经 133°53′,北纬46°44′。伪康德五年(1938年)建。伪康德十年(1943年)移至老永乐。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逐渐恢复。户数57,人口275,耕地1 700亩。东至饶河14公里有土路可通。僻塞。
  镇江:位于大别拉炕河下游之阴,原名大别拉炕,清末又名多曼。皆满语。东经133°55′,北纬46°37′。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建。伪康德十年(1943年)为日本开拓团所占,迁建永幸、向阳二村。民国三十四年后,逐渐恢复为鲜汉混居村。1969年战备转移后,朝鲜族未归,现为汉族村。户数64,人H316,耕地2 900亩,另有镇江林场居民 35户,人口182,内职工108,耕地300亩,林地27.2万亩,西去有国防公路与饶虎公路相接,东至江边2.5公里。畅通。
  永明:位于黎明山东端之永明峰下故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有朝鲜族散民居此,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被驱除。1973年建村,为富锦县流民组成。东经133°57′,北纬46°39′。户数50,人口250,耕地2 600亩。南至镇江4.5公里,北至乡址7.5公里,皆有便路可通。
  永合:位于黎明山东麓。东经133°58′,北纬 46°40′。1973年建,富锦县流民组成。户数60,人口298,耕地2 700亩。北至大通河乡五公里,有便道通。
  永利:位于黎明山东麓。东经133°58′,北纬 46°41。1973年建,富锦县流民组成。户数38,人口190,耕地2 100亩,北至乡址2.5公里。当镇江至大通河乡道之旁,交通不便。
  兴隆:位于黎明山北坡,小别拉炕河北岸。东经133°54′,北纬 46°40′。1973年建村于大别拉炕北岗,1975年迁至现址。户数36,人口179,耕地2 000亩,北至乡所在地有土路可通。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