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饶河农场
第十三节 饶河农场
第十三节 饶河农场
欣 城:
位于楛矢山东麓,曾用名万山红,东经133°55′,北纬 47°51′。当三人班与蛤蟆河子之间,饶河农场场部所在地。1969年前为一片杨、柞、桦原始林。原场址位于西通,珍宝岛事件后,为战备隐蔽,移场部于此,1968年改为建设兵团三师二十二团。1975年后恢复农场。原建筑于楛矢山前,1975年后,始向东部伸展,跨饶佳东路两侧。场部、银行、邮电、医院企业单位多移至现址。房舍建筑较漫散。共有户数645户,人口 3 059人。所在服务连有耕地1 500亩。交通除饶佳东路之外,另有一条农场自筑经由新开南达关门嘴子之公路与饶抚公路相通。
一棵树:原名隋家小山。本世纪二十年代为原始杨、柞、桦密林,有山东文登隋姓人于此垦田种植,故名隋家小山。因地距饶河近,原有树木尽被砍毁,唯山神庙所依托之三株抱合而生之连理子椴树,惧有神祗,未敢斫伐,得以幸免。1958年转业官兵伐去二株,剩一株为当时饶河县副县长宋连壁发现阻止,只余一株,一棵树之名遂传闻焉。地当东经 133°57′,北纬46°47′。1956年县建国营农场于此南一公里之岔路口,1957年末,移交八五九农场,后北移至此。编为一连,户数83,人口449,耕地15 400亩。东至县城4公里,有公路通。
二连:位于西南岔河西岸之坡地,东经133°52′,北纬46°47′。1958年建,户数100,人口534,耕地15 780亩。北临饶宝公路,东至饶河8.5公里。畅通。
饶垦:(三队)。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东经133°57′,北纬46°45′。1958年建。户数88,人口421,耕地14 400亩。北至一棵树岔路3.5公里与饶宝路接。
畜牧队:(四队),位于饶河镇南郊。1958年建,原为园艺试验站。户数39,人口 166,耕地3 490亩。
斗文:(五队),位于新兴洞山西南。 因该村址为抗日联军政委李斗文牺牲处故名。 东经134°4′,北纬47°9′。1966年建。户数94,人口550,耕地26 000亩。东南至西通 7公里,西至欣城15公里。
永联:(六队)。位于东半截河正东。东经134°1′,北纬47°9′。1966年建。户数118,人口209,耕地29 700亩。西至欣城13公里。
黄岗;(八队)。位于东半截河 (鲇鱼河子)西岸阜岗之地故名。1967年建。东经133°57′,北纬47°8′。户数71,人口348,耕地20 300亩。南行2公里与新兴洞公路相接。
东半截河:位于楛矢山东之平野,因东临半截河得名。 1969年建。序数九队。东经133°59′,北纬47°6′。户数46,人口 239,耕地10 644亩。西至欣城3.5公里,当欣西及欣新公路交岔点上。
新兴洞:(十连)位于新兴洞山南坡。东经134°7′,北纬 47°9′。本世纪二十年代有朝鲜民族于山前一带耕种。伪满康德五年靖安政策后全部驱除。1959年原八五九农场建点,1963年撤,1970年重建。户数49,人口251,耕地12 500亩。西至欣城20公里,有公路可通。
通南。(十一连),原名五七山村。位于西通山南故名。东经134°,北纬47°2′。1968年建。户数45,人口244,耕地13 800亩。北至欣西路有便道可通行。僻塞。
通江(十二队):位于西通山南麓之平野,距乌苏里江较近故名。东经134°2′,北纬47°4′。1969年建。户数37,人口227,耕地13 000亩,当欣西公路之冲。
西 通
四排下行15公里,东经134°7′,北纬 47°5′。为本县沿乌苏里江流域第三大镇。清代末叶,原为瓦尔喀人居址佛匪之所在(见《吉林通志》)。民国四年后,俄国连续疏浚江道,将大班河口以下主航道推向西侧,自此,西通为一船只停舶站,往来于霍伦霍、西通山、三人班、蛤蟆河子一带之烟民,常从此上下船,伪康德五年(1938年)曾将西通一带居民归并成30余户人家之小村,因濒临国境前沿,未几撤销,将居民遣散至三人班、蛤蟆河子等地。伪康德八年后,直至东北光复时,伪警备队设边防哨所于此。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土改后,有人于此处捕鱼,冬季开设旅店,迎接过往于饶河至东安镇间之爬犁行人。1957年,八五九农场组成开荒二大队开发西通以北至新兴洞一带荒原,1959年于此建立第二分场。旋成为乌苏里江重要码头之一。1965年定为饶河农场所在地,不久迁回饶河。唯此以北所需之煤炭、物资、粮食仍由西通码头吞吐。现该处设有饶河农场的十三连基建队、煤场、油库、卫生院、小学、中学、航运站等事企业单位,且为边防军小队驻地。户数200多,人口1 000余。所在有农业三队,户数50,人口276,耕地10 500亩。
青甸(十四连):位于西通山东,西通南河之阳。东经134°5′,北纬 47°7′。1959年建,为老四连(三八连)。1964年改为十四连。户数74,人口461,耕地1 6500亩。当欣西公路之冲。
桦平(十五连):位于楛矢山东南麓,大班河北岸之阜岗,因地势平展丛生白桦得名。东经133°55′,北纬47°4′。1973年建,户数33,人口169,耕地4 800亩。西临饶佳东路。
葛南(十六连):因位于饶力葛山南得名。东经133°56′,北纬 47°12′。1970年建。户数58,人口291,耕地17 800亩。西南至欣城22公里,有便道通行。僻塞。
葛西(十七连):因位于饶力葛山西得名,西临蛤蟆河。东经 133°54′,北纬47°13′。1971年建。户数49,人口275,耕地17 070亩。南至欣城23公里,有便道通行。僻塞。
葛东(十八连):因位于饶力葛山东得名。东经133°59′,北纬 47°13′。1971年建,户数44,人口250,耕地12 700亩,南至欣城24公里,有便道通行。僻塞。
金蟾(十九连):位于楛矢山北端,因滨临蛤蟆河并建有同名水库,誉之为金蟾故名。东经133°53′,北纬47°9′。1971年建,户数51,人口263,耕地18 000亩,南至欣城 14公里,有便道与饶佳公路相通。
佳丰(二十连):因临近小佳河取丰收之意得名。位于小佳河与饶力葛山之间。 东经133°59′,北纬47°12′。1972年建。户数40,人口 216,耕地11 000亩,南至欣城28公里,有便道可通。僻塞。
望岗(二十一连):位于东大岗东3.5公里,因西向引领可望故名。东经133°50′,北纬47°1′。1972年建。户数47,人口242,耕地14 500亩。南至欣城绕行26公里,有便道可通。僻塞。
西风嘴子(二十二连):位于饶力葛山北麓,为瓦尔喀古居民遗址。本世纪初,一直为渔梁子所在。1974年建队址于原居址东1.5公里之平坦处。东经133°56′,北纬47°15′,户数23,人口116,耕地3 200亩。南至欣城30公里,有便道可通。水上可通小汽船。僻塞。
窑地(二十三连):位于饶力葛山西南,蛤蟆河西之平原。因为农场之砖厂,故名窑地。东经133°52′,北纬47°1′。1975年建。户数41,人口204。无耕地,南至欣城 18公里,有便道接饶佳东路。
垒山(二十四连):原名老大带。位于西苏穆罗山北麓。东经 133°49′,北纬46°47′。伪康德五年建村于现址东岗。伪康德七年为日本关东军守备队所占。1945年,东北光复时,残剩房屋被民众拆毁。1962年后为大带村之远耕点。1967年于岗下建此村,序数七连,后改四连。1981年因南有垒山,因以名焉。户数50,人口259,耕地4 000亩。当饶宝公路之冲,畅通。
清江(二十五连):位于西通北河下游北岸东对新兴洞岛南端。东经 134°11′,北纬47°11′。1979年建。户数16,人口185,耕地2 700亩。东距江边一公里,西有便道通新兴洞。
红岗(科研连):位于西通山西南麓。西距东半截河8公里。东经134°,北纬47°5′。1970年建。户数43,人口213,耕地3 900亩。当欣西公路之冲。
马场:位于三人班山西端,南临西川河。东经133°53′,北纬47°2′。1971年建。户数18,人口63,耕地2 200亩。
东石:位于逮云岭西,南临四合川支流——云岭川,因居红旗岭农场石灰窑之东故名。东经133°35′,北纬46°49′。1965年建。为农场之石灰场地。户数15,人口 85,无耕地。当饶宝公路之冲。畅通。
茂林:位于楛矢山西麓。当饶佳公路之冲。东经133°53′,北纬47°6′。1980年建,户数23,人口60,耕地300亩。为农场办林场所在地,南距欣城8公里。
冰障:位于新兴洞岛北端,乌苏里江西岸。东经134°12′,北纬 47°12′。为季节性捕鱼住地。1952年东安镇居民马庆等人于此岸边汜汊挡箔障捕冻鱼而得名。1957年后,划归四排赫哲族自治村捕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