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四节 八五九农场

第十四节 八五九农场



                 第十四节 八五九农场
  四平镇
  位于阿布胶河北岸,四平大漫岗南缘,东经134°2′,北纬47°25′。原系一片油桦灌木林及草莽,因扼东安镇民主间公路之要,1956年铁道兵八五○九部队进入本县垦荒,在此设点,定为第一分场场部所在地。1959年八五九农场迁往饶河后,旋将一分场改为五分场。1962年场社分开后,原有八五九农场(饶河全区范围的政企合一)解体,改为饶河农垦分局(1984),原五分场改为独立之八五九农场(小场)。1968年改为农垦建设兵团第二十三团。1975年,兵团撤销,恢复八五九农场。该处一直为场部所在地,为县内挠力河北第一大镇,共有户数789,人口3 870余。位居本县第二。镇内除场部外,有银行、邮电、医院、汽车队、修配厂、酱菜厂、糕点厂、制油厂、奶粉厂、电影院、书店、小学。中学等事企业单位。所在有农业六队,户58,人口297,耕地16 000亩。交通东南可抵东安镇码头,西经胜利农场南可达饶河,西达富锦、集贤,北达抚远。
  民主(一队):原名别拉洪,满语。因北临别拉洪河得名。土改时改之。 东经133°53′,北纬47°30′。伪康德五年(1938年)建。原系农村队,1958年末合并农场。户数 87,人口397,耕地15 000亩。东南经四平镇至东安35公里,有公路通,又当饶抚公路之冲。
  龙西(二队):位于二龙山西之原。东经133°57′,北纬 47°28′。1958年建。户数68,人口347,耕地6 500亩。东南至场部九公里,有公路可通。
  龙南(三队):因位于二龙山南麓得名。东经134°,北纬 47°27′。1958年建。户数70,人口358,耕地15 000亩。西行一公里与民(主)东(安镇)公路相接,至场部五公里。
  二龙(四队):因位于二龙山根而得名。东经134°2′,北纬47°28′。伪满洲国康德五年建。1958年末合并农场。户数85,人口353,耕地15 000亩,西南至场部绕行6公里,有便道通。
  龙北(五队):因位于二龙山北麓故名。东经134°1′,北纬47°29′。1957年建。户数73,人口354,耕地12,000亩。南至场部9公里,有便道可通。
  平东(七队):原名四平屯。因地居四平镇东故名。东经134°5′,北纬47°25′。伪满康德五年建。1958年末合并农场。户数69,人口339,耕地15 000亩。西至场部2公里,有便道通。
  平山(八队):因地居四平山得名。东经134°6′,北纬47°27′。1967年建。户数55,人口286,耕地15 000亩。西至场部四公里,有便道通。
  沙山(九队):位于四平山东,因地有花岗岩风化沙山丘故名。东经134°8′,北纬47°27′。1959年建。户数77,人口402,耕地20 000亩。为二分场所在地。西至场部6公里,有便道。
  新桥(十队):位于沙山东北,当新开别拉洪河道大桥南。东经 134°10′,北纬47°30′。1959年建。户数68,人口329,耕地22 000亩,西至四平镇10公里,有便道通。
  东道林(十一队):位于新桥正东,新开河道南。东经134°12′,北纬 47°30′。1959年建。户数47,人口238,耕地11 000亩,西南至场部12公里,有便道。
  迟东(十六队):位于老迟山东故名。东经133°57°,北纬 47°25′。1958年建。户数69,人口396,耕地20 000亩。南行3公里与胜(利)四(平)公路相接。
  喀北(十七队):位于喀尔喀山西北故名。东经133°58′,北纬 47°23′。1958年建。户数94,人口445,耕地20 000亩。北临胜利——四平公路。东至四平镇7公里。
  喀山:位于喀尔喀山西北山坳。东经133°59′,北纬 47°21′。1963年建。为农场之炭窑及多种经营场所。为临时性居民点,北至喀北有便道通。
  大板屯(十八队):位于斯莫勒山西北,大寒葱沟西岸。东经134°1′,北纬47°24′。伪满康德五年建。原农村队,1958年末合并农场。户数52,人口286,耕地2 800亩。东北至四平镇8公里,有便道。
  勒北(十九队):位于斯莫勒山北麓。东经134°7′,北纬47°24′。1958年建。户数92,人口440。耕地16 000亩。西至四平镇5公里,有公路通。
  勒山(二十队):原名斯莫勒山,土改后改名解放,位于斯莫勒山东坡。东经134°8′,北纬47°24′。伪满康德五年建。原农村队,1958年末合并农场。户数58,人口247,耕地11 000亩。当四(平镇)东(安)公路之冲。
  晓原(二十一队):位于勒北村东之平原故名。东经134°8′,北纬 47°24′。1969 年建。户数45,人口250,耕地12 000亩。西至四平镇十公里有便道与四东路相通。
  黑林泡(二十四队):位于阿布胶河南岸。东经184°10′,北纬 47°25′。1970年建。户数50,人口271,耕地17 000亩。西至场部绕行16公里,有便道。
  宏石(二十三队):位于前山东北麓。东经133°55′;北纬 47°30′。1970年建。户数49,人口203,耕地9 500亩。东南至场部16公里,有公路通。
  狐仙洞(三十二队):位于前山西麓,东经133°52′,北纬 47°28′。1970年建。户数54,人口266,耕地11 000亩。东至四平镇绕行19公里。
  东安镇
  东经134°10′,北纬47°19′。位于挠力河口以下3.5公里,枕山傍水,风光旖旎,为乌苏里江沿我国边界第三大镇。明为窝集部之诺罗路。因挠力河原名诺罗,沿诺罗河两岸世居之瓦尔喀及赫哲人生产之毛皮、特产,皆以此为集散地,并至此转送贡品。明清以来,此处为通向宁古塔及三姓等各地之水运交通要塞。
  清末,此地与俄国民间通商。沿江修筑砖瓦结构及俄罗斯式木刻楞单层门市房及二层楼房,有十余户商号店铺,景观整然,繁华一时。镇区分二部分,诺罗山西为本镇商业区,山东北坡名下营,为渔农区。
  民国六年,县衙由小佳河迁此,遂改挠力河口为饶河。伪满初年,此地户数120 余,人口700多人,其中十分之一为朝鲜人。挠力河口为本县最大鱼产地,船营渔梁子最高年产冻鱼2 500余吨。
  民国十四年,县衙迁往团山子,遂冷落为渔村。伪满康德五年,由饶河版图划归抚远县,乃成警察防守重地。直至1951年 6月,重新划归饶河。东北光复后,该地为区治所在地。1958年升镇,后为八五九农场所在地。曾经繁盛一时。1959年为八五九农场物资吞吐港(东安仓库)属于分场单位,1962年仍升镇,1970年末撤销镇建制,由当时县革命委员会移交农场 (当时的二十三团),镇属各行政及事企业单位全部撤销。 此后一直为一个连级单位,原有屋宇,1969年战备转移时大部倾圮,现有建筑均系农场重建之矮砖房。现除保持一商店门市部,一所小学,航运站及八五九、胜利二农场油库、煤场驻在部外,余尽属渔业队职工,共有户数200多,人口800余,渔船30只。另有县属林业站一处,有职工十余人。经营边防护林造林。
  和平(水利大队):位于斯莫勒山北麓,东临寒葱沟。东经134°4′,北纬47°24′。原名太平镇,伪康德五年建。1951年划归饶河县属,因与太平重名,改和平。1958年合并农场。户数68,人口418。主要任务排水。南临民东公路,西至场部3公里。
  蛇山(砖场):斯莫勒山东,位于勒山与勒北之间。东经134°9′,北纬47°22′。1979年建。户数92,人口484,年生产红砖1 000万块。西临民东公路,北至场部8公里。
  民南(石灰窑及水泥厂):因位于民主村东南得名。东经133°55′,北纬 47°29′。1960年建石灰窑,1978年建水泥厂。户数65,人口 350,直属建三江农垦管理局。位于民东路西端,东南至场部15公里。
  船营(河口梁子):清代名船口,明为诺罗路辖管。东经134°8′,北纬47°18′。为挠力河入江处西一公里之北岸。原有固定居民,1970年以来,季节性居住。
  以上26个居民点为本县辖属。另有跨抚远县境内村屯十七个,附录如下:
  桥北(十二连):位于别拉洪人工河道桥北。东经134°12′,北纬 47°31′。1959年建。现为三分场部。共有户数69,人口403,耕地33 000亩。西至场部21公里,有便道。
  迟德(十三连):位于别拉洪河迟德梁子东岸。东经134°12′,北纬 47°34′。1969年建。户数52,人口284,耕地16 500亩。西南至四平镇25公里,有便道通。
  迟北(十四队):位于迟德村东北。东经134°15′,北纬 47°36′。1969年建。户数46,人口232,耕地11 000亩。西南至四平镇30公里,有便道。
  柞林泡(十五连):位于瓦盆窑西北,因泡旁生柞林得名。东经 134°17′,北纬47°27′。1969年建。户数41,人口206,耕地7 000亩。西至场部18公里,有便道。僻塞。
  里小山(二十五队):位于抚远县之里小山下,故名。东经134°18′,北纬47°36′。1959年建。1963年撤销,1970年重建。户数47,人口240,耕地14 000亩。西至场部 34公里,有便道。


远。
  杨木林(二十六队):因旁有杨木林得名。位子里小山正北。东经 134°20′,北纬47°37′。1970年建。户数45,人口201,耕地12 000亩。西南至场部39公里,有便道通。


远。
  饶岗(二十八队):位于外小山东北,因有饶岗得名。东经134°26′,北纬47°34′。1980年建。户数32,人口175,耕地4 500亩。西南至场部64公里,有便道通。僻塞。
  外小山(三十队);位于抚远县境内之外小山旁故名。东经134°22′,北纬47°31′。1959年建。1963年撤,1970年重建。户数40,人口212,耕地20 000亩。西至场部 54公里,有便道。僻塞。
  沙岗(三十三队):位于杨木林东,因旁有沙岗故名。东经134°21′,北纬47°39′。1978年建。户数36,人口193,耕地11 000亩。西南至场部41公里。僻远。
  马西(三十五队):因位于马小山西一公里故名。东经134′24′,北纬 47°45′。1978年建。户数38,人口199,耕地10 000亩。西至场部45公里,有便道通。僻塞。
  大林子(三十七队):位于马小山东北6公里。东经134°23′,北纬47°48′。1978年建。户数32,人口170,耕地8 000亩,西南至场部50公里。僻塞。
  南山(三十九队):位于海青梁子里村正南 8.5公里。1978年建。户数 25,人口134,耕地7 000亩。西南至场部74公里。僻远。(1981年搬迁至二道河,遂以河名为村名。)
  石头山(四十队):位于抚远梁子里西南11.5公里。东经134°30′,北纬 47°45′。1978年建。户数33,人口180,耕地11 000亩。西南至场部61公里,有道。僻远。
  临营(四十二队):因临近海青南高丽营河故名。1978年建,户数17,人口103,耕地7 000亩,西南至场部70公里,僻远。
  桦阳(四分场):位于马小山南,东经134°25′,北纬47°45′。1980年建。户数 55,人口281,无耕地。
  马小山(砖场):位于岗北村东北,因有马家小山得名。东经134°25′,北纬 47°45′。1980年建。户数32,人口152。尚未正式投产。西至四平镇44公里,有便道。僻远。
  岗北(三十一队)。位于饶岗正北故名。1980年建。户数38,人口183,耕地2 000亩。西至场部54公里,有便道,僻塞。1981年迁至四平正北20公里处之朝鲜沟,遂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