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县内及邻近地域伊彻满语地名考释

第六章 县内及邻近地域伊彻满语地名考释

县内及邻近地域伊彻满语地名考释



            第六章 县内及邻近地域伊彻满语地名考释
  本县所辖地域,向为满族所居。奈昔时交通之不便,居民住地自然条件之不同,长期隔绝,其生活习性及语音方言土语自然有异,通常所指兴凯湖以北,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直至东海滨一带之居民——即瓦尔喀部及赫哲喀喇、恰克拉等,清代统称为伊彻满洲。“伊彻”满语为“新”,即新满洲之意。故此地地理名称,多为伊彻满语。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江东岸被沙俄侵占,大批欧洲俄罗斯民族不断涌入。西岸随着汉鲜等民族之不断移住,形成民族杂居之势。因在地理名称上,亦形成满汉问混。乌苏里江以东之地名,大部分已演化成俄语。乌苏里江以西之地名,有变成汉语者,有的已转韵变音,或有至今仍保留伊彻满语名称者。然则操伊彻满语之人数日少,俾几多原为伊彻满语地名之来历及其涵义已含混不清,或以讹传讹。为探明原意,经考证,现对乌苏里江沿岸及饶河县域内伊彻满语地名,诠释如下:
  一、乌苏里江及其沿我国边界支河道名称
  乌苏里江:乌苏系伊彻满语转音而来。最早见《金史》称“阿里门河”或“阿里门忒水”(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阿里门与奥立米同音,马驹之意。元朝演变为“乌图里河”又作鄂多哩江(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及《满洲源流考》)并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骨儿千户所”。明代又演化为“阿速江”又作亦速里河 (见明《太宗实录》四十八卷,永乐五年三月乙巳条), 永乐二年 (1404年)设亦速里河卫。至清代转称乌苏里江。 乌苏里为伊彻满语“下游”之意,译成汉语即下游的那边,又作“下江”之意。旧将乌苏里释为满语“天王”,实是错译。 因满语无天王一词,有从汉语输入之词


(abkai han)为天王,但语音已非乌苏里矣。
  七虎林河:原音锡布克里河或“齐尔虎勒”河,意为沙鸥。即汉语俗称、癞猫子鸟或海猫子(鸟)。因该河西岸为沙鸥麇集之地故名(属虎林县)。
  阿布沁河。伊彻满语为“往后”或“后边”之意。因该河位居七虎林河之后,即“后河”之意,故名(属虎林县)。
  独木河:原音“窦木”,伊彻满语“渡口”之意(属虎林县)。
  大、小木克河:伊彻满语木克为“水”之意。
  七里沁河:又写作七尔钦或“七里星”。系伊彻满语“西勒喜恩”之音变。“西勒喜恩”或“西勒喜”,伊彻满语为“鼪”之意,即黄鼬之一种,土名臊鼠狼。盖因此地多栖此兽,为元皮产地之故。现下江一带土语指黄鼠狼为“黄信(星或沁)子”,为汉满混合语,盖本诸此。旧《吉林通志》将七里沁释为“肉核”实误。冠以里、外,因其位置不同而异。属于汉语附加词。
  大牙克河:又写作达牙克。伊彻满语原音为达牙克萨。达,最或首之意。牙克萨,冲塌之河湾,合成词,应为冲塌最重之河湾。
  大、小别拉炕河:别拉炕或别拉罕,伊彻满语意为“浅水”或“小河沟”。大、小为汉语附加词。
  挠力河:乃伊彻满语诺罗之转音。一谓诺罗是“水鸟众多”之意,实误。“诺罗”或“挠力”乃“流荡不定”之意,即流荡不定之河流。盖因该河流常漫溢无定之故而得名。
  大、小佳气河:佳气,伊彻满语意为“长垛”之意。即长木头垛。盖因其地最先有长形木刻楞房屋而得名。
  阿加拉河:伊彻满语意为“低洼”。即低洼甸中之河。
  别拉音河:伊彻满语,意为“母鹿”。因此地人烟稀少,加以林疏(浅山区)草广,虎豹罕至,为狍鹿栖息繁殖之所,故以母鹿为名。
  阿布胶河:伊彻满语意为“胸肋”。因发源地当山之肋故名。
  别拉洪河:伊彻满语,意为大水漫地之河,又作圈河——即泡沼相连之河,水大则漫散。因该河位居三江平原,为积雨地面径流形成,无规则河床故名。为饶河、同江、抚远三县界河。
  毕尔窦河:伊彻满语,意为“水淀”或“积水泊”,《吉林分图册》(中华民国元年版)当作与别拉洪河并列之河,误。实为别拉洪河之一歧汜(属抚远县)。
  固米小河:固米,伊彻满语,意为 “翻悔”。即因汛期江水倒灌而得名,即今芡实湖(大泡子)下口相连之水道。
  额木图河:现演化为蛤蟆通河。伊彻满语意为“孤单”之意。因该河流经三江平原之上,地处偏僻,无他河与之相竞故名(属宝清县)。
  二、山脉岭峰名称
  完达山:伊彻满语正音为“完嘟噜”,意为梯子,在林口与穆棱间有山形似梯阶故名。汉语又写作万达(见《吉林通志》)。
  那丹哈达拉岭:满语那丹为数之七,哈达拉原释为马辔头,误。意为马嚼子。见《清文鉴》。因该山山势逶迤颠连,形同马嚼扣相连结之势得名。为饶虎二县山脉总称。
  苏穆罗山:在乌苏里江东岸,现属苏联,距饶河县城正南20公里。本县有西苏穆罗山。苏穆罗,伊彻满语,意为“塔”之意。因该山层叠耸峻,形同如塔故名。
  伊克堆累山:伊彻满语。伊克为牛,堆累泛指山顶。合成词乃“老牛顶子”或“卧牛顶子”之意。为大鼎子山旧称。
  饶力葛山:伊彻满语。音与奴尔干同,“图画”之意。形容该山美如图画。
  堪达岭:伊彻满语,牛项下蔫皮。因此地山中落叶层极厚,腐殖土多含水,践履其上如踏牛项下软皮一般,步履维艰,故此名之。
  吉叶山:伊彻满语。“靛青花色”之意。因该山多红松林,远望之一片青苍得名。
  铺木布扎山:伊彻满语,铺为“棘刺”之意,木为“树”之意,布扎泛指树林。合成词乃“带棘刺之树林子”。
  英莪山:伊彻满语,意为橡木即槲树——柞树之一种。因山多此树故名。
  玛发山:赫哲土语,老虎之意。盖因此山多栖虎故名。
  佛力山:旧谓行走之意(《吉林通志》),误。伊彻满语“净面股子皮”,因该山多狍鹿,可出净面股子皮,用以制靴之用故名。
  曼葛莫山:伊彻满语,硬木之意,即柞树(蒙古栎)。
  斯莫勒山:伊彻满语“立还愿神杆处”。因昔有人于此山边立神杆祀神而得名。盖瓦尔喀及赫哲人狩猎捕鱼,丰获时,必于山林中或江河边立神杆还愿祭祀之。
  喀尔喀山:旧译为满语“藤牌之意”,实则伊彻满语泛指铠甲藤牌与野猪身上附着坚厚之甲层,均呼作喀尔喀。因该山多藏带坚甲之野猪,枪箭难以射穿,如同挂藤牌铁甲一般故名。
  古奇穆吉山:古奇为“苦”之意。穆吉为“大麦”,合成词为“小檗”,即俗称“狗奶子”。盖因该山多产此种植物得名。
  克里费山:伊彻满语“游移”之意。因山势形同游移之状得名。
  三、村屯居址名称
  阿奇:伊彻满语正音为“阿克钦”,意为江边、江岸或江坎之意 (属虎林县,虎头北李家店一带)。
  伊克登吉:伊彻满语,伊克为牛,登吉为飘浮。地在虎林县大木克河口以下,因临近卡脖子岛,东岸靠山,落水期江中有卧牛石出,形同老牛故名。
  德克登吉:伊彻满语,飘浮之完整词。因此地当独木河入江之口,河两岸地势俱低,多沼泽飘筏故名。
  公司:伊彻满语,原音为“古斯库瓦郎”。古斯(公司)为八旗之“旗”,满语军队唤“旗”;“库瓦郎”或作“瓜郎”,营盘之意。因公司原为德克登吉北缘,自清初以至于清朝中叶,向为乌苏里江最大之居民点及军队屯扎地,统管乌苏里江两岸之地直至东海滨,初隶宁古塔副都统,雍正以降,改归三姓副都统辖领(见《清史稿》及《吉林通志》)。清末,该屯扎地撤除,随着军队之撤除,加以乌苏里江以东之地为俄所占,沿江居民倍受俄国哥萨克兵等歹徒之劫夺骚扰,因之,亦相继走散,唯留旗(军)营之名沿传至今。公司乃汉语音变。属虎林县,地临饶河县之南界。
  哈达:伊彻满语,山峰或山顶之意。在南通河以上滨江处(见《朔方备乘》)。
  锡尔古臣:又写作希尔古差(见 《吉林分图册》)。或实尔古辰。 伊彻满语,“锡尔”为“干腿棒子”或“腿挺骨”。“古臣”,意为黑狗鱼。合成词乃大黑狗鱼棒子。盖此处以产大狗鱼著名,地在马架子北。为明失儿兀赤卫故址。
  佛匪:伊彻满语意为“铡刀床子”。因该处地势高阜,塌岸如削,黄土沙层,披露横展,形同铡刀之床故名。地在西通附近。
  诺罗:见前挠力河条。
  伊都赫:伊彻满语为“兔鹘”,口语化为兔鹰。因此处多栖此种小鹰故名 (在今瓦盆窑附近)。
  蒿通:原音“霍吞”或“霍通”。伊彻满语意为“城”。因该处为古城遗址而得名。属抚远县。该居址1940年前后为江水冲失。在阿布胶河口北八公里,正对苏联维诺格拉多夫卡。
  海楚:伊彻满语,原音为“海楚洪”。意为“小锅”,海青古称。因该处为鲑鱼产地,渔民捕鱼期多在江边搭盖草舍,支小铁锅野炊而得名(属抚远县)。
  杂列布:伊彻满语,原音为“扎勒(罗)卜”意为鳟鱼崽子,即今之汉语所谓“


罗”,系由满语转音而来,因此处以产这种幼鱼得名。在饶河县之大佳河乡西北(见前)。
  多闹子:伊彻满语,意为:“拱手鼠”,即大眼贼,学名


鼠,属仓鼠科。因此处多栖此鼠得名。为本县旧居址,现划归宝清县,今红旗岭农场之红岩村(三队)附近。
  萨安察:伊彻满语,木耳之意,又蘑菇,唤作“司恩车”,盖言该地为木耳蘑菇产区。本县旧居址,在今新开屯附近。
  霍伦霍:伊彻满语“栏”或“笼子”、“木圈”之意。盖因前曾有人于此地夹圈畜养牛马或野兽得名,本县旧居民遗址。在今三人班乡平原村北岗附近。
  大楞:原音为“达勒恩”,伊彻满语谓堤坝之意。因此处江边有十里长通,望之如堤坝故名。
  多曼:伊彻满语“穴洞”之意。因此地多鼠兽洞故名。本县故居址,在镇江村西南。
  和罗:伊彻满语,山谷之“谷”或“壑”。因此处正对江东岸和乐河口得名 (抚远县旧居址,今海青乡大岗一带)。
  模尔特伊:或作“模尔特赫”(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伊彻满语“模勒(尔)为马,“特伊”歇息之意。合成词为歇马的地方。属抚远县故居址,在今老东和左边。
  木克得赫:伊彻满语“升起”之意。抚远县旧居址。在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东南侧,东濒乌苏里江,现为苏联占踞。
  乌苏里昂阿:昂阿,伊彻满语为“口”或嘴之意,即乌苏里江口。位于抚远三角洲东北端,滨临黑乌二江汇流之处。东面与伯力相对,现为苏联占踞,系我国领土。为中俄“


”(


)字界碑处。
  嘎尔敦:一说为伊彻满语,虎林县故城,今虎头附近旧称。有释为目能望远的鹞鹰,非也。据考证清咸丰九年(1859年)设呢吗河口卡伦于此,世称卡伦屯。因传呼变为“嘎尔敦”似为可信。
  伊里嘎:伊彻满语,意为“花”,抚远县城旧称。
  四、乌苏里江东岸濒临本县之河名及地名
  呢满:满语意为“山羊”,苏今演化为伊曼。明呢吗河卫旧址。
  布库拉:伊彻满语,意为“帽沿”或“带帽沿的”,清代旧村址。苏联改为下米海洛夫卡。
  毕新:又写作毕歆。伊彻满语,意为“平饰件”,即妇女之平面首饰。清代村址名,苏今演化为毕肯、毕金。旧址苏今改为华西列夫。
  瓦克达卡:伊彻满语,瓦克为“癞蛤蟆”,达卡,跟随之意。合成词乃“跟随癞蛤蟆的”。清代旧居址。在今苏隆查科沃附近。
  阿玛达里:又作阿珀达里。伊彻满语,阿玛意为“围猎”,达里为“地面”或“地方”。二者合为一体,即“围猎的地面”或简称“围场”。清代旧居址。苏今改为维得诺耶。
  厄公:伊彻满语,厄“石”之意,公“玉”之意。合成词为“玉石”。清代旧居址,在苏今谢列米切沃村附近。
  阿翁:满语意为“玩艺儿”,即玩具。又写作“阿万”,因近前有阿万河得名。为明代阿万卫所在地。卫址在今苏联之温纽科沃附近。
  和谟:伊彻满语,意为“刀鞘”,清代旧居址,苏今改为外贝加尔斯科耶。
  和罗哈:伊彻满语意为围网。在苏今和乐附近。
  延索:伊彻满语意为牛轭,即牛样子,清代旧居址,苏改为阿尔贡斯科耶。
  抓金:伊彻满语:长木头垛之意,清代旧居址。在苏今涅维利斯科耶附近。现抚远县有抓吉镇,即以江东岸有抓金故址得名。
  额罗穆:伊彻满语,额罗“泡在水里”或“浸水”之意。穆,木头之意。合成词即“泡在水里的木头”或浸水木。清代旧居址。苏现改为卡扎克维切沃。
  谟林乌珠:伊彻满语,意为马头或“马脑袋”。清代旧居址,在苏今诺沃特罗伊茨科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