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族
第一节 汉族
第一节 汉 族
本地早在唐初即有汉族人民居留之足迹(见《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九,第二十七页)。其时来此多为京城派驻之官员及随从或商人……。随历史之演进,当地民族同内地汉民族之联系日益频繁,至明代,内地汉人移住此地者时有增加。清代乾嘉以后,内地汉族来乌苏里江两岸采参、捞珍珠、狩猎之流民及收买山货之商人日渐增多。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华北一带之灾荒农民,到海参崴等远东地区谋生者已如潮涌,遂有来此地种植鸦片及狩猎采参者。至伪康德元年(1934年),来本地人口已达三万之多。直至伪康德三年(1936年),日本实行靖安并屯政策后,人口流入乃告停止。此中绝大多数为山东、河北流入之农民,多为独身汉——即所谓跑腿子,怀着一攫千金之梦来此地种植鸦片。流民中,以山东胶东之文登、牟平、海阳、胶县、掖县等地居多,河北省则以保定、天津、乐亭等地居多。如进驻本县较早之大鼎子山前之小北沟、关门嘴子等地, 大都为文登一带之流民。关门嘴子北、 挠力河北、四平山东北均有唤作“文登岗”之地名。至今大佳河村尚保持有变韵之文登口音。大带河、西南岔一带,胶县人居多。西林子、新开一带(土改前)河北人居多。新开村西南有天津班,即最早为天津人开发之地。1949年全国解放后,由关内(主要是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地来此地投亲靠友之人陆续增多。1956年 3月,经省计划安排,从河南省濮阳县迁来移民(见卷二人口章)。自此,中原一带人口亦进入本地。同年秋冬,铁道兵八五○九部队来此开发荒原,此地住民籍贯来源愈益扩大。转业士兵以广西、湖南、四川三省为多。1957~1959年,又自佳木斯、哈尔缤及山东乳山、海阳等县迁来男女青年1 200余名。其问1958年十万官兵开赴北大荒,进驻本县之人数达3 000多人(官兵)。虽然其后有进有出,但留驻本县之人口不下 2万人(包括家属及投奔之亲友),籍贯也遍及南北各省。绝大多数为汉族。1967年~1969年,又接受原籍辽宁锦州一带之转业士兵600余名。1968年至 1975年,来自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哈尔缤、佳木斯等地之支边青年计2万余人。1978年以后虽陆续返城,至1980年留驻人口仍在 2 000名以上。现居民籍贯,除台湾、新疆、西藏、青海外,几遍及全国各省区。据 1985年末统计,全县汉民族人口总数为111 103人,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九十六点五。
此地政治经济之发展,应自大批汉族人民进入本县后开始,故县内地名,绝大多数均系汉语命定,极少数仍为原瓦尔喀及赫哲语所命定。
本世纪初,进入本县之汉族贫苦农民,大多无文化。因察本县较早期命定之地名,已见其朴素与淳厚。如以形势景观命定之地名及山名者,若关门嘴子、大鼎子山、暴马顶子、花砬子、大叶子沟、王八脖子、秃头顶子等等;以物产及人名与居处形式所命定之地名如:三人班、四人班、穷八家子、杨寡妇店、马家地营、臭松顶子、十八里店……。典雅之地名如:永幸、永乐、朝阳……等,均系民国时期及伪满时期所命定。盖自汉族之移住,汉文化、生活习惯之传入,俾本地风土民情,大都敷以内地之印记,汉语、汉文以及汉族之生活习俗,对本地居民产生极深远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