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朝鲜族

第二节 朝鲜族



                   第二节 朝鲜族
  本县原无朝鲜民族。自十九世纪末,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三名朝鲜人,自延吉经密山来义顺号(今大和镇)一带挖人参等药材,见此地森林草野广布,资源丰富,随招来一批住民移此(在今大和镇西),此为本县朝鲜族村居之肇始(1887)。至本世纪初,小佳河地主苑福堂见义顺号一带鲜民种植水稻,大有可为,遂招收八户来自苏联之朝鲜人,在小佳河一带开拓水田(1911),其后来自延吉与苏联海参崴一带之朝鲜族入日渐增多(见《饶河县事情》201页,管内朝鲜人之调查)。至民国初年,已形成几处纯朝鲜族部落。 1920年以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流寓苏联远东一带之朝鲜贫民来到此地者尤多。至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时,县内朝鲜民族人数,已达极盛时期,总数不下 5 000人。祖籍大多属于北朝鲜之咸镜南、北道,平安南、北道,江原道……等地。在此多以开发水稻田或种植鸦片为业,或以种植鸦片为主,兼以种植大田作物,经商人员极少。朝鲜族止居之处,多傍水而居,富有水源之地,若外七里沁河南岸之五林洞(旧居址在河南),大别拉炕河、小别拉炕河中下游、大带河下游之三义、岭南、小佳气河、西通山东北等地。挠力河北岸、四平山左近曾分布朝鲜族八屯,世谓“韩人八屯”(《饶河县事情》 225页),均属朝鲜民族聚居之地。朝鲜族多以“洞”命定地名,“洞”朝鲜语为山沟谷之意,与南方之“岙”山东之“夼”同含意。如五林洞、新兴洞、挠力河北之神仙洞(今明山屯)、大兴洞(明山屯东天扉岭东北之大兴沟)、龙山洞(今和平屯正南沟谷一带)等,上述地方至今尚残存弃耕之荒地、坟壕,且出土一批近代鲜民吃饭使用之铜勺、陶类等器物。如饶河镇西北三公里处有墓葬地名“高丽坟”(今带阳村),东安镇西大兴沟与挠力河交汇处有地名“小稻田地”或“高丽屯子”,西南岔东南四公里山坳处有地名“高丽窑子”……,虽现时已无人居住,然昔曾为朝鲜民族所居之地已是无可置疑。至1935年,本县朝鲜民族聚居或同汉族混居之居民点凡28处之多(见《饶河事情》302—303页)。
  朝鲜族喜聚居,伪康德五年(1938)归并集团部落前,或原已形成村落,多为不规则之密集散居, 彼此为邻,相去非远, 以此保持本民族之语言、习俗及婚姻,且利于设办学校等。来自苏联之朝鲜族人,多有参加基督教者。进入本地后,仍信奉并从事宗教活动。据伪康德二年(1935年)统计,全县有教徒158人,均属南满长老派(见《饶河县事情》)。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势力之侵入,本地一时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盗贼横行。一些朝鲜族居民,有感于在此地无法营生,因自伪康德二年起(1935年),即有向密山、勃利一带外流之情况发生。一大批朝鲜族有志之士纷纷参加抗日。若李学福等,已成为当时抗联七军之中坚。伪康德五年前归并之朝鲜族村庄,有三义屯、小佳河。伪康德五年(1938)后,归并之村屯有大别拉炕、四平山、太平镇(今和平)……。挠力河北之朝鲜族大多归并至四平山(今平东屯)、太平镇(今和平)二村。挠力河南大都归并至小佳河、西林子、三义、新屯(旧岭南)、饶河街(今饶河镇)、大别拉炕村等地。伪康德十年(1943),又将大别拉炕、三义、西林子等村之朝鲜户全部移住至七里沁子(今红旗岭农场泉水村,序数十一队)。 大别拉炕村之鲜族移至新立(今红旗岭农场之大牙克河桥北),余则聚居在饶河、小佳河、岭南屯。至伪康德十二年 (1945)东北光复时,本地朝鲜族居民大部分迁往内地,县内仅剩有不足 1 500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居民陆续返回故地。1969年冬,镇江村居民全部后撤转移。其中朝鲜族大部迁至三义或永丰(1962年成立永丰村,小佳河村之朝鲜族全部移居永丰,成为纯一之民族村)。1977年,小佳河公社自鸡西、密山等地迁来一部份鲜族,新建东鲜村。至1985年,县内朝鲜族聚居村屯有三,即;永丰、岭南(在三义村)、东鲜。此外,县城饶河镇内尚有一批朝鲜族职工干部及家属,共有人数不足 200人。加上永丰、东鲜、岭南及县内各农场、林场分散居住之朝鲜族,总计1 364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百分之一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