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瓦尔喀人

第三节 瓦尔喀人



                   第三节 瓦尔喀人
  本县古为肃慎人居住之地,后因朝代更迭,名称各异。然其本源则均属满洲族系。清初此地居民从属于瓦尔喀部(《清史稿》卷八·志三十一·地理志三)。瓦尔喀部之范围较为广大。南自珲春,东至今苏联伊曼以东阿库密河上游一带,北至密山,饶河及江东岸苏联毕金 (原名毕歆)河流域一带,均属瓦尔喀人居住之地。 瓦尔喀语言同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粘着语之一个类型,同满语基本相似,同赫哲喀喇语尤为接近。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字之发音,满语同瓦尔喀及赫哲语皆相同,仅方音土语之有异,迥然有别者亦有之。瓦尔喀人以渔猎为生,很少耕种农田。积木为屋(砌木楞),桦皮为葺。贫苦人,夏季居圆锥形草屋,与赫哲人之“撮罗”相同,冬季掘地窨穴居。随内地居民之大批流入,受汉族文化之影响,一百余年前即已开始定居。用原木垒砌屋墙,桦皮或小叶章草披葺屋顶。林木有缺之平原地带,则用草泥卧拉砌墙,俗称之“拉哈”。亦属满语,即以泥草纠结之意。瓦尔喀人分布在县内,里、外七里沁河、挠力河及乌苏里江流域一带。多倚山傍水而居,猎兽捕鱼。清咸丰十年(1860年)不平等之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前,乌苏里江两岸均为我国领属。此地居民,捕捉貂皮、打鱼常往来于大江两岸,如毕歆(苏今名华西列夫斯卡)、布库拉 (苏今下米海洛夫卡)、阿珀达里 (苏今维得诺耶),皆属瓦尔喀人原居址,同大江西岸本县域内之瓦尔喀人有宗族及亲属之关系。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逢年过节,乘小船或雪橇跨江走访亲戚。民国20年后,日本侵占东北,苏日双方于国境地带严加封锁,虽属同一民族,已成隔世尘寰。本县域内,清咸丰初年(1851)据考查共有人口在 1 500上下,大都属于瓦尔喀人。自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地域之后,哥萨克传入严重之天花及性病,本地居民受其威胁尤为严重。其后加以鸦片烟毒之侵害,几濒于灭绝之境地(见卷二,第二章人口)。至民国初年,内地人口大批移入此地,残留之瓦尔喀人同汉族已成混居之势,瓦尔喀族妇女同内籍人婚配已相当普遍。至伪满时期,独立自处之瓦尔喀民户,所剩无几。或同富锦、同江一带迁来本县居住之赫哲喀喇人混居一起,因其语言习俗皆相近。至民国三十四年全县瓦尔喀族人不过十余户之多。前四排村住民傅永生(1973年故去)、傅学斌(汉名)等即属本地土著之瓦尔喀人。其子孙即是县内所剩瓦尔喀人之孑遗。至1980年,县内居民,混有瓦尔喀人血缘者,近300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本参谋部所纂之《满洲地志》中所载:于三姓地方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岸及穆棱河注入乌苏里江处,皆为瓦尔喀人之居处。俄人玛克氏区分此种人为两种:即居于至乌苏里江口之地者为和禅人(即赫哲人),其繁殖于穆棱河畔者为吉连人。本县之瓦尔喀人,应属于吉连人。其他历史册籍,对瓦尔喀人,则统称为赫哲人 (《吉林外记》),或统称为瓦尔喀人 (《满洲地志》)。瓦尔喀一词之来历,一说为“呼尔哈”之转音。按呼尔哈河沿岸,即今牡丹江流域之居民统称为呼尔哈部 (《李朝实录》影印本第三十六册,龙飞御天歌),又1981年第四期 《社会科学战线》郭燕顺所写之赫哲族名称中亦称瓦尔喀即呼尔哈之变音,与赫哲均属一种人——即一个民族。唯《清史稿》对依兰、方正一带之呼尔哈部人与密山、饶河一带之瓦尔喀部人及富锦、临江、绥远一带之赫哲喀喇人,明显分别列叙。足见,三百余年前,清朝初年(1644),上述各地域内所居住之部族定是有别。另据本县所保留之瓦尔喀人仅有之孑遗,其语言及风俗同富锦、同江一带世居之赫哲族人亦确有差异,虽相差无大,亦足阐明正史——《清史稿》之所以分别列述之有据也。故本卷将瓦尔喀部人作为单独之部族,志述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