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衣、食、住

第二节 衣、食、住



                 第二节 衣、食、住
  本县域内居民之衣、食、住习俗,亦因此地人口来自多方面,故其生活习惯大有差异。
  一、衣 服
  来自山东河北一带之汉人,前清男子留发辫,农民夏穿对开裾白色、蓝或青 (黑) 色衣衫。下裳,着带白色裤腰,不分前后之便裤。女子穿宽袖大裾衣衫,长至臀下,内束打裥襞裙。青年女子,着提花印花或绣花衣裤,富者多提花绣花,贫者雅素。新婚女子,着绣花鞋。衣周遭镶绦边。新婚妇带流苏披肩,平民男子穿圆口布鞋,或纳底煞鞋,冬穿合缝浅帮棉鞋。猎民,皆袭当地瓦尔喀人习俗,着牛皮或帆布纳底打褶靰鞡。靰鞡分多种。一种有严冬行雪地穿用之布纳底或


罗鱼皮打裥靰鞡。布底靰鞡为汉民之发展,即以帆布二三层粘成合页,剪成椭圆形,尺寸以足长短而定。用麻绳,将着地面部分纳成细密绳垄,使之耐践履,然后裁出顶盖——即护足面部分(又称靰鞡盖)。先用细麻绳缝其二端,而后渐拿褶打裥,将圆扇形帮底缝合于靰鞡盖上,后合拢即成。然后于靰鞡盖口二边,脚踩处及后跟上口缝合处,缀以穿细绳之布鼻扣(鼻子),同时于里口周围缝以高六七寸至一尺宽之粗布,以为靰鞡绕子 (围子)。穿着时,里面絮上用木槌槌绵软之靰鞡草,将围绕围紧,而后在靰鞡鼻子上拴好细麻绳,一名靰鞡带,将棉裤脚及靰鞡绕子捆紧,履冰涉雪,轻便暖和,且不打滑。另一种为用鲑鱼(大马哈鱼)、大狗鱼、或


罗鱼皮缝制之靰鞡,制法大同小异,唯鱼皮薄,打裥细密,穿着行走于冰雪道上,颇轻便。再一种为牛马皮制靰鞡,适于冰冻期间在泥路上穿用,唯在冰道上易发滑跌跤,但经久耐穿。此种穿着,五十年代农村尚普遍穿用。另有一种来自山东胶东民间穿用类似靰鞡之履具,名曰“绑”或“猪皮绑”。系以生剥猪皮,加盐渍后,裁成凸形,用麻绳缝合成长方形鞋,不打褶裥,中间絮草,穿用时,周遭不缀鼻扣,而用刀切口,用以穿绳带。此种鞋,适于在水田作业,或春秋雨涝中穿用。唯全毛不退,类似兽蹄,是本地五十年代前,贫苦农民所普遍穿用之履具。
  冬季穿旗袍(棉)或皮袄,长身或短身,毛朝里,外加布面。贫者只着对裾棉袄,老年穿左大裾右合布扣大棉袄。富豪门庭,则男子衣右衽旗袍。绅士及社会公职人员则加礼服呢或团花马褂,戴狐皮帽。冬戴小耳皮帽,皮衣与民间式同,唯用羔羊皮或狐狸皮、貉皮、猞猁皮等。女子六七岁缠足,八九岁穿耳孔,戴耳坠。及笄女子,戴银镯。幼儿有赠银制长命锁之俗。
  至民国年间,因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各地,穿着习惯,亦受其影响。官吏开始穿西服,戴毡礼帽,穿皮鞋,马靴,皮夹克及棉大氅,大领光板羊皮袄。此穿着,其时只限于官职人员,商人阶层。下层农民,仍着中国清季民间传统服装。
  本地瓦尔喀及富锦同江移居此地之赫哲人,清初衣皮袄,衣周镶绦边,或穿长旗袍,中束抽带褶襞。贫苦人,夏衣鱼皮,冬衣袍鹿皮衣(见本卷第一章第四节),右衽左大裾。冬穿靰鞡,夏着草绳制鞋。随内地汉民族之移居与血统之交汇,至本世纪初,已与汉人无大差异。唯仍操本民族语言,其它则大体相同。
  朝鲜族则男穿大裾袄,布带,无纽扣,并喜穿青色外坎肩。女着短小衣褂,或花色,或素或青色。下身着褶襞裙。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仍保持此风。六十年代以降,渐与汉族同服式。
  伪满期间,日本人进踞东北,日官吏及兵士居民成批拥入,其穿着服式,对本地亦有一定影响。日本人公职、吏役,着短领三兜制服或小翻领四暗兜制服,多褐绿色,亦有穿西服者。平时,日本人善穿和服。足着二齿木屐(俗名瓜大板)。冬着制服棉袄,外罩以中翻领夹克式大衣,毛皮朝里,外附布面,后幅中下有开口。另有一种四兜小翻领衣,后背上下打裥,中横一带,以做约束,名“协和服”。协和会员,公职人员,多着此服。工人则穿紧袖劳动服,学生有三圆兜不带兜盖操衣,女学生穿白色对开翻领小褂,下着交叉黑色背带短褶裙 (通常为黑色、蓝色)。中年女子穿宽裤,并抽搐裤角,名 “防空服”。农民与一般市民,仍着便服,老年束窄腿带。青年常束促膝裹腿。女子结婚后盘发成髻,加发网罩,名为“盘簪”。年老发少者,被以化学黑色发卡。穿左大裾右合上衣,布打纽结,下着便服裤,无裙。男学生和青年吏役,有穿马裤(大腿二侧扩展,膝下部分约束,裤角紧合有扣纽)者。平民戴毡帽、草帽、苇笠,冬季戴长耳皮帽,有钱人戴狐狸、猞猁、水獭皮帽,贫者戴狼皮、羊皮、狗皮帽。社会官吏,有戴土耳其式翻绒高顶帽或三圆平顶皮帽,夏季学生及青年普遍戴日式战斗帽。居民及士兵普遍留光头,很少留分头。
  伪康德十二年(1945),东北光复后,土改以降,服式受内地影响,几度变化。但大体不外乎公职人员着中山服,或四个平兜制服,或内挖四吊兜制服,西服裤子,或西裤,裤脚不挽边,宽八寸至一尺,瘦六至七寸。小翻领制服,劳动服。女穿小开领,或带大裾便服,或小开领中西结合式便服,布扣,圆塑胶纽扣或电木纽,或铜纽扣,拉锁夹克,小大衣小开领皮大衣。1949年前,只干部穿吊兜中山服,至六十年代以还,工职人员与工农大众,穿着一律同一、自便。1954年兴起瘦裤脚香港式裤,裤角宽六寸五分至七寸。1978年以后,因我国与世界交往日繁,外国留长发烫发及穿喇叭式裤之风,亦流传至本县,但只是一部份青年男女,大多数青年又多穿筒式裤(为喇叭筒式裤之紧缩与改造)。裤脚微张,膝部略束。中老年发式除老年农民仍剃光头外,青壮年皆留西式分发头,少数留平头。少女留发辫或短发,青壮年多留剪发,五十年代,长至披肩,六十年代后,剪短发,垂至耳根,更有留运动员发式,名为“五号头”。少有留髻挽簪者。
  衣着品,自来以棉布为主,少有丝麻织品。伪满后期,因战争造成物资之困乏,普通平民无处买棉布,唯交纳“出荷粮”(田赋)后,每户可得二、三十尺青、白布,余则竟是废旧棉织品,加工后织成之更生布,一穿即破。此外尚有日本进口之初期人造纤维织品,见水即破。直至解放后,六十年代后期,化学纤维织品日见增多,且质量较前大为提高,既美观且耐用。品种由锦纶、维棉,发展至涤纶、涤棉……。种类繁多,至八十年代初,本县衣着有百分之六十五——七十均属化学纤维织品。
  二、饮 食
  本县饮食,依据当地自然出产及居民来路所形成之习惯而异,大体以吃玉米、小麦、水稻、谷子为主,兼以各种豆类、蔬类、肉鱼等。
  来自山东、河北辽东一带之居民,多食玉米面。有半开水合面者,少加黄豆面,制成圆鼎,内空形之馍馍,名“窝窝头”。或用玉米加酵母(俗称老面或面引子)制成扁圆馍馍,置于釜中蒸之,或贴于锅边,土名叫“大饼子”,文登人称谓“粑粑”。有时少加大豆面,名两掺豆面大饼子。食之松软甘甜。另包米去皮成米,为大


子,合芸豆用强火煮粥,为农村夏季晚餐之最。佐以生小白菜、葱、小萝卜、莴苣蘸酱,为本地朴素实惠之佳馔。少有用大


子煮干饭者。玉米用石磨磨面粉,筛选所出之碎粒,名“小


子”,多用以煮粥食之。另加窝瓜块,为之窝瓜粥,香甜适口。
  小麦主食有:馒头。山东人称之谓饽饽,河南人谓馍。小豆馅(赤豆)豆包。烙饼 (加油为千层饼、单饼、馅饼、糖饼、发面饼及打成稀糊加少量盐、葱片、花椒面、鸡蛋等搅合之,淋烙成薄饼,俗谓之淋饼,又叫春饼),面条(混汤面或打卤面) ——胶东人,将肉及菜切成碎块炒之,加海米或木耳,鸡蛋成卤。东北籍人,卤伺燉菜,菜片很大,无浇卤之特征,味大逊色,少有吃炸酱面者。胶东籍,农村尚有吃杂面条习惯,即用少量大豆、玉米、小豆、大麦合小麦一起磨面擀薄面条,清水加少量盐、青菜等煮,合汤食之,清淡可口。合作化以后,农村小杂粮减少,加以粮米加工机械化,不便磨制杂粮,偶有食杂面者,亦仅用少量大豆面合麦粉为之。食者日少。
  大麦,合作化前,为本地之早收作物,主要用来解决农村青黄不接之急需。吃法有两种:一是普通吃法,磨面或碾米;另一种山东文登人吃法,去芒,炒熟,磨面,用凉水拌食,谓之“焦面”或“炒面”。秋季亦可加煮熟窝瓜、角瓜拌食,其味甘甜,为贫困农民之主食之一,如藏民之糌粑有同。解放后生活日高,吃焦面习惯已自绝续。
  亦有用腊熟小麦挫粒,用锅蒸熟,用石磨推成小碎条,为之“碾成”。配以浇卤,十分香醇,为农民尝新之举。集体化后,不便作做,已自失传。
  水稻,本地耕种有二:一是粳稻,一是糯稻。1945年前,种植水稻,除小佳河有汉族耕种外,余则多为朝鲜族耕种并食用。解放后大力兴修水利,水稻面积扩大。1958年前,本地挠力河南,除少数山区村屯外,基本以大米为主食,挠力河北,以面食、玉米为主。1958年末,虎饶合并,本县场社合并,因全部机械化,广种小麦大豆,水稻面积大减,并消除小麦锈病及黑穗病,麦产量提高,面粉成为本地主食。少量谷子、高粱成为调节品种。一九七九年以降,农村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农村亦以小麦为主食。大麦极少种植,唯糯稻、黍(糜)、粘谷、粘玉米、豌豆、小豆、绿豆等小杂粮,少有种植者。农村每逢春节有推水磨制粘面、蒸粘糕、包粘豆包之习俗,生绿豆芽办置节日肴馔。
  荞麦,少有种植,为补种缺亩或备荒杂粮。主要磨面做面条、包饺子、煮面片等吃法,朝鲜人压制饸铬面条,冷食。
  马铃薯为本地之主要蔬类,又可佐食代粮。本地有用薄铁片、用钉子凿成密孔,将土豆洗净擦之成沫挤去水汁、烙饼蒸糕或掺以熟芸豆蒸窝窝头,具有特殊风味。另冻土豆剥皮加水泡渍、晒干、碾粉,用做蒸馒头、擀面条、烙饼、包饺子等,为荒年之佳馔。蔬菜,有菠菜、红、青萝卜、甘蓝(本县叫大头菜)、芜菁(本县谓“不留客”)、苤兰、葱、韭、茼蒿、芸豆之类,本地有甘兰炒大马哈鱼籽或鱼下水(肠肚肝等),萝卜燉大马哈鱼头等吃法,味极鲜。芜菁蒸食,俗谓之代地瓜。其它蔬菜,烹调技艺与内地无大差异,唯本地山林中多蘑菇,榆黄蘑炒韭菜,炒烟细蘑,乃不可多得之山珍,柞树上生长之树鸡蘑炒食类同山鸡,鲜美非常。萝卜丝汤加五味子藤(俗名山花椒)味甚香鲜适口。另本地俗以鱼产为著,醋制酸辣生鱼,为本地之佳肴。家酿山萄葡酒,


柿越桔酒、山草莓酒,也是不可多得之良醑。
  此外,农村有用萝卜、白菜叶或苣荬、车前草等青菜,经沸水煮后,用水浸去苦味,剁成碎末,然后掺入煮沸之豆腐泊子锅内,少加盐粒,煮沸即可当菜食用。山东人名之日“豆沫子”,本地称为“小豆腐”,为度荒节粮之极好办法,且富营养。来自辽、吉两省籍者,有吃水饭习惯,即将煮好之各种米饭,或玉米


子,加冷水浸泡,将饭中粘性涤净后食用,夏季多食之。本县此种吃法极少。辽宁人尚有将玉米泡烂磨面,捏面片煮食,名“酸汤子”。此种吃法,本地极少。也因玉米加水久浸,易被杂菌感染,使人中毒。五十年代政府已明令禁止。
  三、居 住
  本县原居土著民族,夏季多搭以园锥形草屋,名为“撮落”或“撮罗”,内铺干草以卧。门外立灶炊爨。亦有用木砌小屋,顶苫桦皮或小叶章草(见本卷第一章第三节),室内有土灶以通烟火。多数喜穴居——住地窨子。于干燥阜地挖深坑,上架木梁椽,覆草盖土,旁留洞口,以梯出入,内生火塘,全家围居,以草墩垫头上作枕(即无土塔头或木芯围以蒲草垫)。白桦皮铺炕床代席。
  明清以降,受内地汉文化之影响,住民多构造屋宇。房屋结构,有用木刻楞垒砌者,有用土筏垒砌者,上披以小叶章草或桦皮,以蔽风雨。门向南,亦有面河为向,多呈马架式,纸格窗,周遭木栅栏围之。(图一)
  渔者沿江河随处盖屋,有以木柱支成人字形屋架于地面之上,上披以草或桦皮、无墙壁,正面留门,挂以草帘,冬以木条及草夹实成门。屋内设灶塘、火炕。火炕初不砌炕墙,就地挖沟道通烟火,上覆以石板或土坯抹泥。屋地挖沟槽,两侧为炕,居之甚暖,唯窗牖较小,冬季幽暗。
  十九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乌苏里江东岸归俄,大批俄罗斯人移居远东。本地居民多往来于大江两岸,俄国之建筑形式与生活习俗对此地有一定影响。1945年前,本地尤以县城及东安镇,俄式木刻楞房屋及二层木楼比比皆是。此种房屋结构乃以粗圆木用锛子砍成方楞砌墙,用麻刀灰腻缝。西式玻璃门窗。门窗框四周(室内外)都镶有框边,外部门窗顶上镶有叠锯齿式之木刻花纹。梁上钉有双层天棚板,房脊呈45度角,顺向覆以双层木板,刨有两道小圆沟,上涂油漆或不涂。房檐外部露椽处,及山墙顶端露檩处,均钉遮檐板或遮檩板,或山墙防雨檐。屋内铺横楞镶地板。这种房屋的特点是暖和,干爽,明亮,惟不防火。并浪费大量木材。
  附图四:俄罗斯式木屋图
  伪大同二年(1933年)日本进驻本县后,日式建筑对此地房屋建筑,有很大影响。日本建筑形式,在本县大体有二种:一种为立方木柱起屋架,两侧由上而下钉有木板,中间夹半湿泥土或锯末(屑)为墙,40~45度角屋脊,上覆以木板或起垄白铁瓦,室内有厨房、厕所,火炕与板床相连,周围安木雕花棱柜橱,墙有隔扇拉门。另一种为砖瓦结构,平房或楼房,屋山脊坡斜式(俗称马屁股房脊),狭长形,大玻璃窗,烟囱砌于南侧墙壁内,与房脊齐高,少数立于房脊前后侧不一。室内与前大体相同。
  本地传统建筑形式为立木桩,以草泥之,横卧交织成墙,名“卧拉” (语出瓦尔喀“拉哈”——见本卷第一章第三、四节)。较早时期为以草泥上、下缠于横木之上为墙,名“ 挂拉”,内外两侧涂以胶泥,而后用细砂抹平。房脊拍苫以草或木板盖,门窗木格棂,外糊纸,为使其明亮,用羽毛涂以豆油,常罩一小玻璃于窗格中。县城则多为玻璃门窗。农村家家筑有木墩起垫,木刻楞砌墙苫草之仓房,俗称。苞米仓”。为一种通风良好之存贮粮米、器具之仓库。房周围以木栅栏。县城多围木板墙或板皮墙,间有木栅栏,无砖土围墙。1945年前,本地除木刻楞结构房屋及板房外,余大部为挂拉结构,多为临时之计,而无石砌基础。十五六年后,柱脚即腐朽,房屋多倾圮。极少部份为青砖二层楼房。凡日伪时期营造之砖瓦结构二层楼房或平房,大多于1945年八月九日,苏军进攻东北时毁于兵燹。
                  马架式草屋



                土木结构卧拉式草屋



                   朝鲜族草屋



                  俄式木刻楞屋



  自1952年始,本地盖房始砌石基础。为节约木材,政府规定只许放檩材七——九根,不用椽材,笆条顺放,后涂泥苫草,此为本县一种特有之建筑形式。墙结构由木刻楞改变为泥卧拉,或半湿泥土打墙——即所谓千打垒,烟囱普遍立于屋内房脊前坡。檐檩及山脊裸露檩头,多加以护檩板。农村无力锯板者,亦有不放檩板者。民间多盖三间一栋房屋,中间开门,中间为厨房灶间,两侧居室,砌南炕或北炕,内门房置壁炉——俗称暖墙,或不砌暖墙,只有砖炉,烟随薄铁筒插入烟囱走散,近年亦有走地下烟道,而后进入烟囱。(图二)
  本县取暖炉,大部为砖砌,少部分为土坯或石砌。林区多立式或卧式倒反烟炉。燃料为木柈。五十年代后期,因山林砍伐日重,运输维艰,国家勒令禁止用成材好树木打柈子作烧柴,凡城镇居民及机关取暖,全部烧煤炭。因相继改为通风加铁篦煤炉,煤灶或铁铸煤炉。
  本地民房式样,1971年以降,由富锦、集贤一带迁来大批自流户来此开荒建村,仍沿袭铺檩挂椽之构筑法,造成大批幼树之厄运,木材损失浪费严重,烟囱多置于屋山墙外。
  于此同时,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本地开始大批用砖瓦建筑,石砌基础,砖墙,上覆红瓦或水泥瓦。六十年代始,自外地引进苦土瓦加盖房屋,少部份用石棉瓦,或薄铁瓦。
  县内国营农场、林场,六十年代由于砖不足用,住宅建筑,多用砖垒四柱及墙基,中间夹土坯结构。
  人口之相续增多,住宅区之不断扩大,农田大批被占用,城建面积开始紧缩,发展趋势将是,机关工厂事企业以楼房为主。1980年前本县楼高一般为二层,少有三层。1981年,盖起第一座四层楼房(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民宅占地面积亦有一定之限制。
  本县民宅,五十年代以前,室内多不涂白灰,唯机关事企业宿舍有白灰粉刷,余则多因陋以居之。六十年代以还,随社会生产力之提高,人民生活日益上升,粉刷屋墙已成习惯。
  县城机关取暖,七十年代末,除学校外(中、小学)已全部采取暖气取暖。住民除煤炉,暖墙之外,已兴起土暖气装置。此乃节约煤炭,充分利用热能,保持室内温度之极好办法,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住户暖气设备,必将扩而大之以至全面普及。
  本地朝鲜民族,六十年代前,多住朝鲜式四方平坡形屋脊(图三),披苫草房,多二间一栋,小窗矮门,外糊以纸,用空筒大树作烟囱,立于山墙外 (为防火起见,伪满后期革除,改用砖坯垒砌)。 房屋结构,先立四粗柱子中间,顶互构连结之,再于四柱外立四墙柱,冠以锁口横木,周遭顺铺椽杆,辐辏于中,覆以条箔涂泥,而后由檐而脊,逐层披草,俗谓之“倒拉牛”苫法。较之汉民之拍苫,寿命为短,上以草绳纵横绸缪之,以防风掀。室内置一大火炕,中立壁隔之。外开一小门,可直入,亦可室内入之,为子女或客人居处,以示有别焉。墙壁用泥浆涂之,锅灶设于一端,并列或二火塘,或一火塘烧二锅。炕矮,通火良好,极温,冬不置火炉,而室内不冷,盖因炕暖而屋燠也。七十年代,此种屋式已自泯没,多与汉族同起三间拍苫草房(草铡齐根用钉齿拍子拍苫,节序整然,较之披苫,美观耐久),室内布局无大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