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器用 第三节 器 用
本县地居那丹哈达拉岭山区,又当乌苏里江及挠力河水网地带,居民多来自山东、河北与当地瓦尔喀人长期混居,其后又有朝鲜族混居。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以为生活,概可分为三大类别:曰山民、曰渔民、曰农民。本地生产与生活所用器具,大体与内地同,然亦有其地方特点与迥异之处。因历史之发展演进,兹将本县曾用及现用独有之器具,著录如下:
一、交通运输类
背夹子 为山民往来背负必备之器具 (图1)。常以自然黄檗萝、柳或槭、榆等较轻韧木叉为之。砍人字形木叉二根,去皮,高80~90公分,底部高一寸处刻以牙榫,缚之以麻绳,使二木四底部相连接,宽可在25~30公分之间。于一个木叉上角处,刻二榫钉横木,而后在横木上绑以背带,下留扣环,以结。顶端叉丫处,另缚以封绳。同时将背夹放开,将所背之粮米袋或器物置于二叉连接处,扶起背夹,绑好封绳,套好背带即可负之,爬山涉水爽利捷便。另有朝鲜民族,以细木方打铆榫所做之背行架 (图2)。1940年前,山区公路未开通之前,背夹子乃本地一项主要运输器具,几乎人人必备。随交通事业之开发,车辆之通行,至五十年代,已自不见。但山区到森林里采集蘑菇药材等,仍有所用。亦有于背夹周围用椴树皮编织盛装器物——带背夹之背筐。为林区居民进山常用之器物。
爬犁 又名雪橇。为本县行雪运输之具,有畜拉及人拉两种。本地之爬犁,受俄罗斯民族影响,为弓式带绕爬犁。外加爬犁杆。行雪捷便轻快,负荷量大、耐用 (图8)。其制法为伐鲜柞、桦、槭等树以为底,用斧将根部略剽之使薄,再生以木火燎之,使软,然后造圆模屈之。于弯曲处钉一弦杆拉之,使其死性,干燥后,置二爬犁底,弯朝上,于贴地行走部份上面,用凿打长方形眼,安以腿桩,每25公分安一只,依据爬犁大小定眼多少,多在五至七根,上用鲜杨木扁方打铆将腿桩固定之。后以细柞杆、榆杆或稠李杆将二侧桩腿围之连结一起,围弯处,用锯截去杆之一半,使火燎之,而后围之,中以铁丝盘结之。前二桩腿相距要近,然后于前桩栓一麻扣,倒插以輓辕杆,麻扣至牙榫处,再回其正,使之朝前,上缚以套,即可使行。爬犁顶部或铺一板,或架一蓬,依所运物品而定。此种雪橇,唯本县特有。另有一种人拉简易爬犁(图4),以长柞木杆二根围之,行走部份上安四个腿桩, 上以横木打铆使之连接,即可载物輓而行。多用于拉柴之用,因木之上部居前,逆木丝涩,行艰。城内运少量物资及儿童玩用,有板爬犁。见图5。
四轮前转轴花轮铁车 此种车辆,系袭用俄罗斯式马车式样,唯本地所产,较欧洲传统马车为小。盖因我国马、牛体型小乃缩小之。其形状为前二轮直径约50公分,后轮高约95公分。前后轮毂,均呈中凸圆形,各围四铁箍,毂直径22公分,每轮17辐,辏于毂中,外插轮辋,辋外加厚铁箍,名“铁袜”轮,每辐条间均有铁铆圆钉,以防劈裂。前后铁轴上,均有铁箍柞木垫,使成一体。后垫木装有二根长柞木方为梁,前端安横垫木与前轴上垫木同大,中钻圆眼通之,内镶铁筒,上插一铁立轴,二横木相接处附以铁片,涂油使滑。车转弯时,车箱不动,下轮随意转动二梁前后一平,上铺以轸框,前阔后狭,前平后仄立,并附以薄板以载物。无辕,有拉杆。接处镶以铁箍圈,安于前轮之内侧轴上紧贴垫木之下,拉杆外侧,镶有长铁条拉筋,以螺丝扣子前毂外侧,以保轮行时正向,防止车轮被拉弯。此种车,在本地民国十年(1921)至1955年间极为盛行,可马輓,亦可牛拉。马輓此车,多用带套弓皮套包,西洋輓具。因成本高,伪满后期,即改为中式轭具——本地通用夹板马套。随二轮胶车与机动车辆日增,此种铁车至七十年代后期,已自泯没。
附:四轮车图:(9)
二轮铁车 轮与四轮铁车后轮同大,或略大。车轴横垫木上,镶二辕,车箱上有两旁
(顺棚板), 前后无轮轼,随需要以加车箱,前驭者座,后以载物。輓时牛马必备以木鞍,重力前后分担。载重量少于四轮车。
附:二轮车图(10)
朝鲜木辋车 轮大长毂,术辋外无加铁袜。木轴,辕前内曲,加一横轭,直抵牛项以行,不用鞍辔,活牛轭(俗谓牛样子),輓具,辕后部车箱上有
轼以盛物品,为一种古老木制车辆。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已不使用。
附:朝鲜木轮车图(11)
爬犁车 为牛、马行两轮铁车。本地贫苦人无力延梓人制车棚箱,将旧雪橇置于车轴垫上以载物。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多用之,合作化后,已绝迹。见附图(12):爬犁车。
花鞋船 自清末以迄于六十年代,一直使用此种船只捕鱼。长约1.8丈,阔 4.5~5尺,头尾部狭,上翘,中部底平窄而上阔,船舷有平板,中有大仓,前后有小仓。置前后棹桩顺水一人划行,逆水或满载时二人划行。前仓与中仓间有窄仓,上有横木板,中凿圆孔,顺风时可插桅张小帆以行。载重1300~2000斤,实为小帆船,风浪中安全。唯船体略大,行走迟缓。六十年代后期,兴挂网船,体轻行捷,已代花鞋船,或已被淘汰。
附图:花鞋船(13)、挂网船(15)。
舢板俗称三页板,为三大页松木板拼合而成。前后上翘,行走捷速,为本地渔民常用之船式,且用木料少,成本低廉,唯不耐风浪,大风浪中禁行。此种船式,本县内各河流及江中均通用,以东安镇为最多。六十年代后期,亦为挂网船取代。
附:舢板船图:(14)
独木舟 瓦尔喀人称“威虎”,汉民称“快马子”。以独原椴木刳之成槽,长 3.5米左右,只乘一人,置独木双浆以渡,至速。唯乘者需稳坐,保持平衡,稍偏即翻。附:独木舟船图:(16)
帆船 木结构平底,圆平稍翘头尾,有四舱至八舱眼,偏后立桅杆加帆,顺风张帆行之,逆风划樯绕行,或撑篙以行。1945年前,一直为本地县内各河川及上溯密、虎两地之主要水上运输工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后,县内汽船兴起,原有帆船多改为小驳,去桅由汽船拖行运货运木。
附:帆船或拖行木船图:(17)
济公车与独轮胶车 本地建县以来,民间即有使用纯木制独轮车者,俗名“济公车”,但所甩极少,只县城内卖切糕、冰糕者偶用之。现行之胶胎独轮车,系1953年后,山东文登等地流入本地散民,带进本县。其后,为本地广为应用。
划雪踏板 为本地瓦尔喀人,冬季行雪狩猎之交通工具。用黄檗罗或核桃楸刳薄板,长六尺,阔五至六寸,厚半寸,中间上凸前翘,于顶部钻二小孔,拴一皮套脚扣,两手执叉雪棍,上下坡时,以保持身体之平衡。原为山民普遍之行具,后为猎民专用。现已少见,转为体育界滑雪之运动器具,模式较前改进。
二、农用器具
木犁 沿用内地传统木犁。其制法,选一弯曲且直之圆木,使之干燥,锛成方楞,前凿孔,置推进之器为拖拖,中弯后部凿孔,下安犁荐,以装铁铧,上有木插销升降器,最底端斜向安扶手柄,底与犁荐接合名犁底,拖拖,犁荐、犁底成一直线,铧上部束一草把或枝条把,用以分土成垄。本县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此犁。1970年后,农田基本机械化,此木犁所用见少,现仅小块自留地或零星园田或趟苞米地时仍甩之。六十年代兴起铁辕木犁式耕地犁与木犁并用。另有一种破槎直播狭垄小麦之对犁,与木犁同式。唯体轻,二犁并行前后有横木连之。六十年代新式马拉农具兴起即已辍用。
朝鲜族有以直原木为辕后接斜立木,一上部为柄,底部安铁铧以手扶提之定深浅,辕前端横木代轭,二牛輓之,与我国古式犁近似,因其笨重,七十年代已无人使用。
附:木犁图:(6)(7)
耲耙 本县六十年代前播种谷子等作物,常用耲耙。此种农具系自华北及南满一带引入。其状如一人拉之小爬犁。用二弯木为底,前端上翘,木底上安四柱,上置以横竖梁。中间置一上下斜形木,底端安一小型铁豁头,用以破土,畜引之,耕者于后撒播种子。
附:耲耙示意图(8)。
木拉子 系刨除推平旧禾茬之用具。用二米长,直径30~40公分柞、桦、水曲柳等硬原木,于正中破之,成二半圆形,二端凿孔,以木棍穿连之。耕前,用双牛马拉之,每行二垄。一个往返将旧茬全部拉掉,然后犁耕,代替用人刨茬。五十年代普遍应用,机械化后已辍用。
附:木拉子图:(18)
刨锹 为本地山民习用已久之耕耰器具,因可用于中耕培土,又名“培锹”。以中式平板锹,安一方形硬木方,长尺许,再于木方正对锹平面,凿一方孔,安一木柄,下端用铁丝缚于柄下端半尺许及锹库处,而后用铁棍绞紧,代内地刨地镢用,且灵便轻捷,垦荒刨土均可。为本地农民世代相传之田器。机械化后,小块田亩,园蔬,修整地头,仍为不可缺少。虽有山东式或日本式小平板镢及1958年传入本地之新疆砍土镘,然均不及刨锹轻便,无论刨地培垄及铲草均可用之。
附:刨锹图:(19)
点葫芦 系播种所用之具。本地山民播种麦、谷、黍、高梁等作物,长时期使用此具。即以宽约二寸半薄木板二块,两侧加厚一寸宽薄板二块,长三尺,钉成扁方筒,将其一端束一细长口袋,另一端缚以苕帚篾子,或千枯香蒿华穗,布以扇形,播种时,将种子装于长口袋斜背于右肩,以左手斜执木槽,以右手执木棍,敲击木板槽,依据种子撒播快慢而定敲击速度,将种子撒布于垄格之上。此器本地沿用已久,机械化后播种谷子,仍有使用。三十年代播鸦片烟籽因颗粒过小,用薄铁盒底部穿二三小孔,安一木柄,以棍击之。现播种黄菸仍用此具。
大公鸡型开荒犁 本世纪十至三十年代,由俄国及后来之苏联进口一种铁公鸡型状马拉开荒犁,需八至十匹马牵引、单铧,本县小佳河富户苑福堂及四排地主兼商行掌柜苑福增等购进。至五十年代,仍有使用,后废弃。此种犁式有二轮,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大者走垄沟,小者行地表,犁辕为弓形上有铁柄及升降系统,前置圆盘式犁刀(切筏)。
附:大公鸡型开荒犁示意图(20)
日式燕尾犁 系伪满期间引进之日本造畜引开荒犁,本县平原区之大部份农田,多系此种犁所垦。其特点轻便。4~6匹马可牵引。构造二轮,一大一小。犁辕与犁柄呈 120度角,犁辕担于轮轴上,由锁链固定之。前端插一长形切筏犁刀,升降器于轮轴之上,把柄上歧为二,似燕尾故名。此种犁机械化后,已弃用。或开垦小片水田时,偶用之。
附:日式燕尾犁示意图:(21)
钐刀 此地收割牲畜饲草,自本世纪以来,一律采用欧式钐刀。刀长O.80~1米,宽 6至7公分,刀片系低碳铁板冷压而成,刃薄而轻,刀背部立起垄铁,尖端细,后部宽厚,以为刀片之所承。刀根安柄处,并非圆库(筒),乃扁铁,贴于长木柄上,柄根为方形,附上扁铁,加二道铁箍,用螺丝扣之。柄高二米,于中间安一 V形木夹,张开处用铁丝固定之,以为之把手。割草时,右手握 V形把,左手握把顶端,刀背端平,刃斜向上,自右向左抡割,徐次前进,效率较小镰刀高。刃钝时,以小铁钻垫之,用小铁锤敲击使薄,然后用粗磨石(夹砂砺)荡之。附图:(22)
桦条胡枝子扫帚 本地清扫除尘器。自本世纪初,中长铁路修通以还,轮船通航至此,城镇商行购进南方竹制扫帚。农村多以白桦、黑桦及胡枝子缚以为帚,扬场掠场用扫帚,多以栽培之藜科地肤子枝穗为之。室内则多用长穗高梁篾子或黍篾为之。
谷脱用器 山区毁林垦植鸦片烟时期,少量种植农田,耕畜短少,脱谷主要用连枷抽打。其后,耕畜渐多,则以石制碌碡碾压。用支杆,以使其滚转迅速。脱苞米,则用一木棍刻圆槽,中凿眼,于底部斜穿以钉穿之,苞米粒下,而后搓之,名为“玉米穿子”。数量多时,则以木棍夹以尖底木槽,用棍棒捶敲,粒从底孔漏出。制米则用石碾,量少则用石臼。本地习用朝鲜族足蹬碓臼(图23),合作化后,多用石碾。扇簸,用木制手摇风车,辅以簸箕。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逐步实行机械磨粉碾米,采用机械风扇,足碓及石碾、木风车、石磨等已自停用。极少数山区农村推豆腐时,尚用石磨。
牛轭与马轭 本地牛輓具,以正三角形曲木为轭,顶与二端背面留孔穿套绳,轭刻牛颈驼处以行,俗呼牛样子,马輓具加麻编成帆布裹草套包为垫,前加马轭,俗谓之“套夹板”,今仍用之。附牛轭(24)、马轭(25)图。
新式马拉农具 自1952年始,本地隶属松江省管辖期间,省农具研制部门创制之新式马拉农具,种类颇多。在本县推广试用者有双轮双铧犁(秋翻),用二牛或二马輓,效率可达日翻15亩。另二马拉十行播种机,用以播小麦、大豆,日可播60亩、铲趟机,日15亩。水稻点播机,日五亩。马拉摇臂收割机,日割麦60亩,本县只民主村(现八五九农场属)购进一台。
现代农机具之引用 自1957年始,本县建立八五九农场,农具全部为机械化。主要引用农具为苏联进口之斯大林八十号、DT413型及西德进K55型链轨拖拉机,少部份四胶轮拖拉机及苏联进口之联合收割机,1960年后大部份使用国产东方红型五十四马力及七十五马力链轨拖拉机、五铧犁、缺口重耙,轻圆片耙、二十四行播种机、东风联合收割机等,亦有西德引进之联合收割机。前小后大四胶轮拖拉机有五五型,二十八型、六○型、二十及十二型多种,均为国产。
三、捕鱼器用
本地捕鱼,古多用鱼叉,加饵鱼钩,挡迷魂阵,拉网,挡鱼梁子。后来用架子钩,渐次为华北传入之滚钩,捕捞大玛哈鱼。下毛钩,着以蚯蚓或豆饼钓鲤鱼、斑
等。另有钝钩、拖网、等网、圈网、丝挂子、罩,张网等。1953年废滚钩,推行胶丝、尼龙丝网捕捞大玛哈鱼。各种捕鱼工具之制做使用,详见卷九第七章渔业。
四、家庭及生活器用
木墩座 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本地机械能力低,缺少木材加工,居民无坐椅、木凳,多截自然粗木墩以坐,高桌坐高木墩,矮桌围以小木墩。
桦木器具 1945年前,此地山民,居林内,盛装衣物什件或装菸叶,盛筷子笼,多用白桦皮缝制。剥白桦皮的时间,必于春季树木展叶期浆气充足时进行,亦有白桦皮缝制盒及遮阳帽等。剥白桦皮,刀口浅,不破形成层,则树不伤。
熏蚊筒及艾蒿圈 自本世纪初以迄于今,县内山区除草,多负以熏蚊筒。熏烟筒制法为:以30公分宽,60公分高木板一块,打一薄铁桶罐,缚于板后,用二铁丝圆环上下支撑之,铁烟筒下方留底,中盛以破木片、朽木、猢狲眼、层孔菌等干块(俗名老牛肝);用火燃之,缚于背上,夏季除草或扒间谷苗、鸦片烟苗时,用之以驱蚊蚋蠓等。或用艾蒿捶软成辫,以粗铁圈承之,戴在头上,燃之出烟以熏蚊。
蒲团 本品系山东胶东一带农民移居此地,习用之一种坐具,多妇人为之。用蒲草或玉米棒外皮编成革辫,编后用马蔺草(或溪荪)或玉米包皮缀之成圈以坐,俗曰蒲团。
多种烟囱 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因古木遍山野,多用空腐柞树,伐之立为烟囱,尤以鲜民最多(见本卷民族)。其后多用坯砌、砖砌。永幸一带山村,六十年代有用一种卧拉泥烟囱。做法是:立四钿高杨木杆,剥去外皮,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由下而上以草泥围之,使干,里外抹以泥,用以通烟。
油灯及糠灯 本县内,1958年前无电灯,均用煤油灯照明。机关、商店用带罩玻璃灯,名吊灯或座灯,伪满亦然。农村及居民多用玻璃瓶加小圆铁盖中插薄铁卷管,铁管中放薄纸捻为芯以燃,放光照明。1945年至1948年间,煤油缺乏,改用豆油灯照明。以薄铁打制成台式高装豆浊灯。朝鲜民族习用一种稻糠掺以苏子,合成泥糊,粘于苘麻杆周围,使干,置墙边或屋梁上燃之,用以照明,俗谓之糠灯。土改之后,即已弃用。1964年后,县火力发电厂建成,农村除少数新建村屯仍点煤油外,已普遍采用电灯照明。
桦皮应用 白桦皮在本地应用较广。三十年代前,交通僻塞,山民多用白桦皮缝容器、碗、箱、笸箩等,缝制凉帽,铺炕代席、苫屋等。
日本式器具在本地之应用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十四年,日人进驻本县亦达十年之久,日本所用器具,对本地产生一定影响。计算用器,本地俗用中国式上格二,下格五珠之大算盘。现行之狭长式,上格一,下格五珠用二指拨算之小算盘,系日式之仿制。本地铁锹向为尖圆形平板锹,现行之双叉式把锹,面宽而后突,便于掘撮沙土,亦系采用日本式制。月牙形带铁箍旋木把式割稻镰,为日本镰式之沿用。其它生活日用器具,受日本影响者,亦不在少数,即不一一列叙。
揹夹子
朝鲜揹行架
筒易人拉小爬犁
小板爬犁
畜輓雪橇
耲 耙
木 犁
朝鲜木犁
四轮马车
二轮花轮车
朝鲜木
车
爬犁车
花鞋船
舢板船
挂网船
帆 船
独木舟
木拉子
牛 轭
俄式开荒犁示意图
马 轭
日式燕尾犁示意图
刨 锹
钐 刀
朝鲜足碓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