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礼俗 第六节 礼 俗
一、婚姻礼俗(古礼与今礼)
此地瓦尔喀人古俗:男女结婚亦多引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须己愿意,亦有自相爱慕而托以媒妁者。结婚迎亲时,夏则多划船,男方父母偕新郎同去迎亲。船插柳树枝,船有桅杆,上刻一喜鹊头朝前,男身上及帽上遍插应时野草花,初春插达紫香 (杜鹃),夏插百合玉蝉(俗名马蔺)、红绣线菊,秋插石竹、凤毛菊、剪秋罗等。 女家有族长名“莫嘎达”接待、饮酒。一种是白酒(多从依兰哈拉买得),一种为黍糜米酒乃自酿。临行时吹以芦笛,唱婚歌,途中唱山歌、猎歌、渔歌。回返时新郎新妇各乘一船,新郎周围有男宾围护,新妇有姑娘相陪,另有一船放在最后,全载以健壮猎犬,至家也予招待,其用意防备途中遇有其他恶兽加害,用作护卫。入“洞房”时,延“撒满”神诵咒驱妖,媒人引进新人,婆婆领新妇入洞房,先点灯,而后进,灯为熊油。新人下船时,众人穿新衣,挥野草,跳舞,然后行祭礼,从神龛请出木头人,向其跪拜,为之祭撒满神。祭春神(皆用刻人),次祭祖先,行跪拜札。礼毕饮酒,连饮三日方散,而后送女家客归。
无河川者骑马,亦带以狗,来回护送,冬季则乘雪橇,仍带狗以护。
贫者男方骑马迎亲,女亦骑马。至则亲友乡里迎之。夫妇先向撒满神行跪拜礼,而后向翁姑及尊长行跪拜礼。前插杜鹃花(达紫香)或其它红、黄、粉、蓝等色山花,以示美好与幸福。老人回敬新人以亲吻礼,翁吻新郎,姑(婆婆)吻新妇。
本地瓦尔喀人及北部赫哲族古婚礼尚有一些繁锁细节,本文仅记以梗概,随环境之变化,历史之演进,几多古俗已自泯没。本地瓦尔喀人及赫哲族人,虽有结婚礼俗,但往时男女性间接触并非禁严。即有夫之妇与无妇之夫间之性交往,其原配偶,亦非嫉视如仇,残留原始公社之影迹。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还,因同汉族之交往及融合,风俗与汉族混一。
此地汉民族结婚一向赖以媒妁,由父母做主订亲。订亲时,虽两相情愿亦不中,尚须对照生属,是否犯尅,如男女双方生属不投,如“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断休,鸡猴不到头”等等,亦不能订亲,经星相对照无虞,方可订婚。男方父母聘女亲家公及媒妁举行小宴,并出以订婚文契,男女主婚人及媒人(证婚人)签字画押或盖章,名为“下媒柬”,婚柬上写男女双方姓名,生年月日,生属等,经证婚人介绍,双方主婚人同意订亲,并以柬约为凭。下书男女主婚人及证婚人名,随之画押盖章并证以年月日。女方父母多提出要
礼者并于下柬时交付 (多为钱款、布帛织品、金银首饰等),谓之 “过
礼”,亦即买卖婚姻。亦有不要
礼或少要者。订婚后,再找星相先生选择吉日将娶。本地娶亲沿用内地轿抬,并有唢呐锣鼓乐队相随。男乘绿色轿,女乘红色轿。娶亲时,请吹鼓手奏吹打乐。 新郎乘红轿,请一不满 15岁男童乘绿色轿,名为“压轿”,至女家门前,行鞠躬礼。新娘结婚前日,找邻里或亲友女尊长(婶、姨等)用白线剪去脸上汗毛,名为“开脸”,而后将长发辫挽起成簪髻,罩以发网,梳妆整齐,插以红花,披以红纱,身着红衣裤,外着绣红袍,足穿绣花鞋,用红毛毡铺行路,毡不足,前后倒用,由二位未嫁姑娘作傧相,搀扶进轿,放下轿帘,有四人抬或八人抬者,因贫富而异,迎至男家,又以红毡铺路,依样有男女傧相搀扶下轿,跪拜天地及男方父母,续将新郎新妇搀入洞房,上炕“坐福”,二人行合卺礼,稍进食(多吃饺子),新妇坐炕上,有女客相陪,新婿陪同接待宾客,席间并有新婚夫妇向列宾行敬酒礼,应邀宾客依次饮酒,谓之喝喜酒。参加贺喜均以钱币或衣着、枕衾等物品相赠。结婚夜,洞房灯烛,彻夜不熄,名为长寿灯。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妇携婆家礼物归省双亲,为之“回门”。实系新婿参拜岳翁、岳母之礼。嫁女相陪以往。
结婚所用花轿及红毡,少数富者家自有备,大多均系租用。仪式及宴饮完毕如数奉还。山区交通僻塞,人烟寥落,常将新妇迎上门来,举行拜天地礼,稍举酒宴,无繁琐之礼仪。无轿之乡村,用马车接亲,马辔头及马套弓上俱缀以红花,用红纸写上“囍”字,贴于车棚或车杆。结婚之夜,有众弟小闹洞房之风,强迫新婚夫妇做一定的举动,以取笑闹之氛。然较婚者年龄大者不参与。朝鲜族闹洞房有兴打新郎肚皮之风,新郎或有逃而出走躲避者,深夜方归。
如结婚后,夫妇不合或因某种缘由不能处在一起而必须离婚时,需男方写“休书”,即声明此女子与其已解除夫妻关系, 而对方方可另嫁, 此地有钱人及商家或官僚们也有纳妾之风(娶小老婆),多的达三五个。也有童养媳之风。中年死夫丧妇之男女再婚再嫁,无戒律以约,居住离析,比较随便,谓之“半路夫妻”,离婚时叫做“打八刀”(见本卷二章四节语言)。
解放后,土地改革以迄于今,旧俗基本废除,大力推行婚姻礼仪从俭之风,本地较为彻底。1950年颁布《婚姻法》后,许多受虐待妇女,非自主结婚,婚后又遭受凌虐者,大多提出离婚。并进而推行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实行自主婚姻。但现实生活中,自由恋爱者有之,经过他人媒荐而成婚者为多数。凡男女双方自愿同意结婚者,必至所在区乡人民政府 (1958年后为人民公社)登记, 发给结婚证书,示为允可,方准结婚。仪式,初为同事与友好们,以彩纸写几张贺词,举行结婚典礼,新婚夫妇胸前戴大红花,并坐。众人围坐,由一人主持仪式,首向毛主席像,次向来宾行鞠躬礼,后相对行握手礼,然后向众人讲恋爱经过,或誓示婚后共奋进,和睦偕老等,或逼新人唱歌,或诙谐之,尽兴而散。或稍举饮宴,或一律免去。此俗一直推行至六十年代中期。
因社会生产力之提高及人民生活之改善,加以内地之影响,自十年动乱以迄于今,大摆酒宴之风又一度掀起。庆贺结婚,由用彩纸写祝词,改为馈赠物品,渐及赠送被面,被单或现金。结婚仪式,由茶水,增升至吃喜糖、磕瓜子、花生,典礼后设酒宴款待亲友。严重者已全面恢复旧风,有摆十几桌至二三十桌席者。七十年代,本县由富锦、集贤、鸡东一带迁入大批流民,因生活艰难,买卖婚姻之风,又兹兴起。姑娘出嫁,娘家收缲礼,少者五、六百元,多者至上千元,女方又兴起要衣服、首饰、手表及自行车之类,名之日三大件。渐升至为索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虽经政府倡导移风易俗,从简办事,但迄未尽止。因婚姻礼俗之复旧,常常使贫困者达到无以应付之境地。
旧时之大家族至六十年代已相续解体。现时青年婚后多独处,不与父母同居。而父母,亦有不承担对孙辈之抚育义务者,但向子女索收赡老费,逐月交付,或只协助抚育孙辈,而不索分文,唯依其本身有无收入而异。概言,赡侍父母,抚育儿女,孝敬老人之风,可属一般,遗弃子女,不孝敬老人者,亦常有之,然仍为极少数。本县因地处边塞,狎匿恶少,乖戾邪僻之徒为数极少,社会风气淳正质朴,向为省内所赞誉。
二、丧葬礼俗
本地土著民族,相传古时人死,无棺椁盛殓,唯裹以桦皮直瘗土中,上栽以桦树或红松树。死者生前喜爱之弩矢器物,亦有随死者殉葬之俗。此为前清或更早之习俗。本世纪以来,因受汉文化之影响,丧葬已与汉民族混一。
本地汉民族多内地徙居之破产农民,生计多倍尝艰辛,人死无繁琐礼仪,用红松或杨木板钉成个简易棺材,盛殓之,送野地埋葬之,地表留一土丘,浇奠以白酒,烧香纸,叩头,为毕。城镇较富裕户, 方能依礼举丧。一般丧葬老人,儿孙辈等执酒浆及香纸至药王庙送香烧纸(因城隍土地庙已毁),祭酒,名为 “报庙”,意即向主死神冥报告死者已入阴籍,死后不过二个时辰内,必须报庙。连续三日,日报三次。死者子嗣,选最长者为“大孝子”或“大孝孙”,领头前去报庙,烧香纸后,置一木凳或木椅于烧纸炉前,孝子立于其上,以六尺大长棒或木扁担直指西南,口里诵念道:“亡父或亡母或亡祖、亡祖母之类,西南大路明光大道,直回家园有路引在怀,一切恶煞冥顽,不得拦阻!……”,连诵三次始止,每报一次庙,指引一次。相传本地居民,祖籍多为山东河北,故此泛指西南为归路。另言:冥都酆都城在西南,故喊以西南,指以西归之路。又佛教发迹于西南之向,死者以西南为归宿,故指以西南为归路。人死后,丧者立即用几张大烧钱纸褶叠后,剪成条状穗束,挂于大门旁首,名为招魂幡。将死者尸体停放于居室正堂橙床之上,胸部压以黑铁器,面部覆以烧钱纸。隔日将尸入棺,名为“入殓”。入殓时,先由生前挚友,以酒棉为之擦面耳鼻口,名为“开脸光、开耳光、开鼻光、开口光”,而后用黄表纸写成路引(即通行证),塞于死者手中,用谷草垫棺,只铺褥,不盖被,三角形白布棉枕,谓之“元宝枕”。死者素日喜好之物,入棺随葬。入殓后,灵柩移入室外灵棚内,屋大者,亦有移入正堂中间者,正冲外门。死者挚友及嫡子嫡孙,昼夜依次轮流守护,名曰“守灵”。亲友有馈以自绫绢,上书以对死者之追悼輓词,名为帐子或輓联,多请有崇望之学者成以对偶诗句形式。有钱人或权贵人家,并请吹鼓手数名及道士、和尚等 (本地无和尚,多请清理教点传法师 “领正”或“帮正”充),念佛经,行忏悔礼免罪,请有威望之塾师或学者作礼傧,唱礼(司仪)。行三拜九叩礼,孝子长跪向灵柩叩首,依据礼傧所喊之声音而动作,声曰:“匐—一伏——兴!”音韵慢长,匐者跪地也,伏者叩首,兴者立起。每次叩首跪拜,礼傧如此循环唱喊数次,同时以锁呐、笙号吹奏哀乐。跪拜止,奏乐随止。死者子嗣,均着白色孝服(长袍式古斜领式,无纽扣,缀以布条束之)分齐(音资),衰(音崔或写作缞),父死,孝服毛边朝外为“齐”,母丧服衰毛边内向。腰间束以苘麻束带,头带圆筒式白帽名麻冠,手持哭丧棒(用白纸剪成碎条,旋贴于木棍周围。跪拜考妣时拄用)借以扶哀恸之躯。一般民众,跪拜时,同时烧纸(佛说为阴间钱币),富豪权贵,有专人烧黄表纸(又称元表,黄示金、高贵),用金箔叠成元宝或购以冥币(用纸印成之冥钞),每个时辰(二小时)奏哀乐及跪拜一次,虽夜宵不止。贫者三日殡,中等家庭五日或七日殡葬,富华权贵有14日(二七)或21日(三七)殡葬。殡葬时,棺上加以彩轿形罩,覆罩于灵柩之上,用16人抬杠或32人抬杠,送入墓地。送葬时,有鼓乐队在前,旌表、鞔联在后,纸糊金山银山纸牛或纸马相随,孝子孝孙着孝服与领葬亲友(司仪)引路前行,长子或长孙执引魂幡,设一老者,拐筐篓沿路抛撒用黄表纸剪成透孔之圆形钱,名之谓“买路钱”,同时有一提浆水者,沿路作泼撒之状,谓之赈济穷神饿鬼。行进中,抬棺者可以轮流换人,或以矮木棒临时支地,以作稍憩,但不至墓地不准将灵柩停放于地。后边有人执纸俑,为之殉葬。开圹多提前在殡葬之日早晨进行,开圹当日必葬,不能隔夜。开圹前,先请通晓阴阳先生,选好墓地,定好方位,奠酒焚香祭奉山川,而后始破土开圹。富豪及权贵,用砖砌墓穴,一般平民,灵柩直埋入土。下葬时,首将灵柩拨正方位,置死者头向东北足登西南,以示所归之向。而后于圹穴侧旁挖一穴洞,置豆油灯碗一个,用火点明,送灵时用红公鸡一只缚双趾置于柩旁,名为引魂鸡,又端一烧纸瓦盆,埋土时,长子先抓三把土置于柩上,以示亲埋,余则众人埋之。死者子嗣,跪于墓前将魂幡插于墓顶,墓前摆供品、焚香、烧纸、奠酒、叩头,遂将纸房屋、纸俑、纸马,纸牛、金山、银山等一起火焚 (男者葬以纸马以为骑用,女者葬纸牛为之冥间喝浑水,以赎罪,迷信说法,女人一生对水污染挥霍极大,故用牛为之赔赎)。跪拜时长子将烧纸盆一并举起摔碎。其用意乃将此聚宝之盆一并为死者带走,故此破之。此乃民间衍生之习俗,非我国正统古礼。葬毕将引魂公鸡(杀祭山川后)赠与看风水先生,并另有礼品相赠,旌表带回收藏,葬毕回家,以酒席宴宾客。
葬第三天,众子弟仍着白孝服至墓地祭奠并填土。而后从死日算起至第七日,又一次祭墓,为之“过头七”,再过七天为之“过二七”,如此直至第七个七日,祭墓方始完毕。祭七,若七适逢月之七、十七或二十七日(农历),为之“犯×七”。所犯属于几七,祭日即在坟上插几支三角形小红旗,以示为魂灵除殃。再等死后第一百天为之“过百日”,又一次祭坟,而后周年祭、二周年祭、三周年祭为止。遂进入正常,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会,为鬼节),十月初一,以时年举三祭。
父母死后,其直系子女孙辈,衣着白领,前缀以白布扣,帽镶白环带,鞋蒙以白布前脸,名为“戴孝”,三周年满,始除,名为“除孝服”,始转入正常。除服前,春节张贴对联,不用红纸,而用蓝纸,以示服丧。
父母死去,男子百日内不理发剃头,以志哀情。婴儿夭逝,不用棺殓埋,以谷草捲之,求年岁大者,为之弃诸山野,令狗食之,迷信说法婴夭犬食之,再生时成活。14岁以下殇逝,则以木匣殓之,请人弃诸田野,或埋之。不满30岁殇逝,举火化之,然大多以棺殓葬之。凡此皆系内地汉民族礼俗之沿传,唯地域不同,或有增删演异而已。
朝鲜族丧葬习俗与内地同。权贵及富华人家,亦有鼓乐队吹奏,木棺(前后尺寸相等),死者自窗抬出,因民俗谓死尸不能过二门,故过一门后,必自牖出之。丧服为黄色。
解放后(土改)丧葬从简,迷信色彩之礼仪废除,人死唯沿用传统木棺,红松木拼成,规格分“三二五”(帮3寸、底2寸、天盖五寸),或“四五六”或“一二三”标号。贫者只用“一二三”标号者,中等人家用“三二五”标号者,富者或权贵用“四五六”标号者。棺形前高宽,后低矮,天盖前脸,呈斜弧形,长六尺六寸,棺盖前宽二尺,后宽一尺六寸至一尺八寸,棺底前宽二尺八寸,后宽二尺至二尺二寸。前堵呈斜坡形,四面向前突出,底周镶木边裙,棺体呈前宽阔,尾部回缩,上窄下宽。人死入殓后,殡葬埋入土内上起坟塚,前竖立木碑,书写死者姓名为×××之墓,左右写籍贯,生卒年月日。亦有以石剞劂者,本县极少。现转化为用水泥混凝土碑。送葬子女均袭西俗,臂上戴黑纱志哀,或胸前戴小白纸花,埋葬后将所送花圈,围于坟周。
因国家对木材使用之控制,以及土葬对于土地之浪费及对于环境之污染,遵从国家普遍推行火葬之规定,1979年省投资于县城西15华里处修建火葬场一处(火葬场址原安排在大带河桥东,因该地一时无高压电线,依当时民政主管人员定于现址,因地居县城正西上风之口,火焚烟出,尽飘县城上空,虽无大妨,然于卫生实有害无益)。
1980年饶河镇及附近村屯开始实行火葬。然经火葬后,自制棺形骨灰盒,再移至山野间土葬。欲简益繁。其它远僻之地,仍行土葬。
本地丧葬礼仪由来从简,解放前,亲友死亡,富者赠以绢帛娩联,贫者送以香纸。土改后,馈赠之风消除。唯出人助葬,或聚众依西俗扎花圈赠之,七十年代后期,焚香纸之俗又复兴起,赙赍钱物之习,已演成时弊,大有禁止之必要。
三、祭 仪
此地人,多为粗俗下层之劳动人民,贫且少文,终日劳瘁,唯取衣食,而无繁琐礼仪可谈。然随俗而行之祭祀礼仪,间或有之。
此地土著,崇信萨满神,昔时家家供奉。年节及祈福禳祸时,以鲜鱼、野牲、果类或食品祭之。本世纪二十年代以降,此俗已渐消失(详见本卷三章,宗教)。
汉民族祭仪较复杂为春节,有故去父母先人者,于岁末农历除夕之日,日将暮时,持香纸及酒至先人墓前祭奠,延请亡魂归家过年。除夕之夜,将先人神主牌位 (大多用黄表纸叠成碑牌,上写显考或显妣某公某太君讳某字之神位,或用纸叠成牌位,不具体书以考妣姓名,唯书三代宗亲之位,置于室内正向或僻处,上放桌案,置香炉,瓷碟,内装糕点及果品。除夕之夜,举家祭祀祖先,焚香烧纸叩头。其后每日只焚香,至正月十五日始止。正月十六日夜,持香纸酒浆至大路侧焚之,名为送先人归冥府位。一般独身户多不追祀先人,而供奉财神,财神系印刷之水粉画,买财神谓之“请财神”。上画红脸之武财神关公,下画着蟒袍玉带之白脸丞相为文财神比干。相传比干相纣王,被妲己剜心而死。因他无心,做事公正,不偏袒,能保佑众人发福生财,故奉为财神。所奉祭之供品与祭祖同。另有天地牌,置于庭院中央正南面,挂贴天地牌,亦为水粉画图案,无人物像,上贴横额写“天地位焉”四字,两旁右写“天地之大也”,左写“鬼神其圣乎”两幅对联,均系引《论语》孔子语。
灶前于农历十二月(俗谓腊月)二十三日,即所谓灶王爷上西天之日,家家买水粉画一张贴于灶后墙上,上画一翁一妪,谓之“灶王爷爷与灶王奶奶”。画上端,贴横额一幅,写“一家之主”四字,两旁贴有对联,右(上)联为:“上天言好事”,左(下)联为:“下界保平安”。或写“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宵”者,亦有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者。腊月二十三日俗谓之过小年。此日,民间多包饺子,贫者亦具美食吃饴糖,名为“灶糖”,并以饴糖供灶王,人多执饴少许,粘于灶王奶奶嘴唇,以防她上天胡乱谈人家坏话。并置香炉焚香,不烧纸叩头。至除夕之夜(农历) 与财神、天地、先祖、太岁,一起享祭,焚香烧纸,供奉饺子(较其他神位从简)。
除夕之夜,家家放鞭炮,驱鬼邪,接福迎祥,名谓“发纸”(一作发祗——即神祗之意),时间多在夜半进行。煮饺子吃,并到室外焚香纸,依历书上所注财神方位 (如财神正东或正南,正北之类)叩头迎之,亦按历书所明 “太岁”方位,祭奠之。大门二门均贴有“神荼、郁垒”二水粉画像,为之门神。相传右“神荼”为唐名将秦琼,左“郁垒”为尉迟敬德。举祭时,所有神位,均焚香烧纸,稽首拜祭。林区有山神庙,土地牌同时挂红彩以祭。举祭时,将锅内煮饺子水盛以泼于大门之外,并备少许香纸烧之,用以赈恤穷神饿鬼。
新年(春节)后,第一次上山伐木或狩猎,均持红布及香纸至山神庙前挂
致祭。享祭之神牌位有山神、土地、老把头(详见1962年版《黑龙江民间故事选》“挖参人的故事”)以祈平安福祥。山民多毗林以居,以大树为靠,置小木板庙,中刻各种山神牌位,名之曰“老爷府”。元宵、清明、端阳、农历七月十五日、仲秋节、过年(吞节)均享祭祀。
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沿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复国后,思念流亡时割股啖君之介子推。后介隐绵山以侍老母。无处可寻,遂举火焚烧绵山,以企其出,火熄后,入山觅之,不料介子推母子俱被火毁。后定每年于举火烧绵山之日(清明前一日),举国官民不准动烟火,全吃冷食,名为寒食节, 本县三十年代之前,有此仪俗,其后失绪。 或传寒食节即是清明,实误(见《岁时记》冬至百五日为寒食节,百六日为清明)。
其次为清明扫墓祭祖,凡住民先人死后,近处有坟塚者,其子嗣每于清明之日晨起,必持供品与香纸白酒至坟前致祭,并稍行填土,因此地气候寒冷,清明时节,地尚僵冻初融,唯置香纸祭酒以表追远之忱。
旧历三月十六日为山村佳节,传为挖参人老把头生日。此日山村里,多挖茖葱(俗名山葱),包饺子吃并至山神庙举祭。此俗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已自失绪。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会,亦多举行上坟祭祖,亦有于此日祭龙王庙及水神冯夷之风,夜间于江面上放河灯,用以凭吊祭祀溺水之鬼。放河灯,以人划木舟,泛至江河中流,将用木板钉好之烛台,贯以红烛,外加彩纸灯罩于其上,将腊烛普遍点明,逐一放入水中,灯光灿灿,顺水飘游,有若盛开之莲塘,直至熄灭为止。本县城每年七月十五日放一百只,其经费均由县商会捐资筹办。此种祭仪,至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废止。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仲秋节,有用西瓜、月饼祭月之仪。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亦有登高之习,未能沿传,今已失绪。
农历十月初一,为秋季扫墓之日,与清明同祭仪,六十年代以降,逐渐失绪,然乡野之间,仍有秉守此祭俗者,每于此日,上坟填土奠酒以祭。
另本县自清至民国以迄伪满时期,每逢春、秋上丁(日)祀孔。由教育部门主持,县主事,县长参与祭仪,只杀一豕致祭,奏清代御制祭孔乐章,分迎神奏昭平一成,奠帛初献,奏宣平一成。亚献,奏一平一成。终献奏叙平一成,彻馔,奏懿平一成,送神,奏德平一成。祭毕,猪肉由文职官员教师均等分而食之(祀孔乐章,详见《吉林通志》卷四十四)。
本地民国年间(1931年前)地方商会及慈善组织,募款修建几多庙宇,均依其所主,依时以祭之,详见本卷四章祀典,此处从略。
以上祭仪,今多失绪,所承者,唯清明祭扫,尚为民间所持续。其他唯偶有承袭,并未成世俗,故不足为记。
四、生活习俗
本县民俗,历来素朴,与内地无大差异,因居地之不同,有所演异而已。
本地居民,土改前,女子有乳名,多无大号,结婚后冠丈夫姓,而后己姓,称氏,如张王氏、李刘氏等。
子女不能呼父母名,而唤以爹娘,或爸爸妈妈。书面语则称父亲母亲。称兄为哥哥,称姊为姐姐,称弟弟为兄弟,称女弟谓妹妹。
居处,本地多沿传山东习俗,子女大都独处一室与父母别居。一般住宅多三间正屋,正间立灶,为灶间,东西两侧为住室。不在同间屋内盘南北对面大炕。人多时,虽砌对面炕,则中间隔壁之。
盖正屋,恶前面冲他人山墙,势不可避时,则于门上挂一圆镜。以反照之,呈二山墙相对之状。
如房屋地势窘拘,有犯忌讳,则于屋宇之上钉一木牌,上写“太公在此”四字,有太公在此(西周吕望姜太公)诸神退位之说,用以避邪,解放后,此俗已泯,但盖屋,正堂仍不对他人山墙。
以鹊鸣为喜庆,以鸱鸮临宅旁为晦气不济。
婴儿诞生,必于门户上方悬以标记,生男则用红布缠以弓插三箭,生女则悬以红布条为记。
亲友邻里诞子,必以鸡蛋、红糖(或粉糖)、糕点等贺之。过生日吃面条名为“长寿面”,盖取面条形体之绵长以象之。
炕民间多铺高粱秸席或苇席,城镇届民多糊纸刷油漆,渐及铺木纤维板。买卖鸡、鸭、鹅论“个”、豆腐论“块”,而不论斤,木柈论“流”,饲草论“格平”,粮米论 “布袋”(由俄制普特演化而来)。
饮食,则农历除夕之夜包饺子,稍进食为之“送岁饭”,次日(元旦——即今春节)晨,仍吃饺子,以迎新春。过年有蒸粘糕之习惯,少有包粘豆包者。过年蒸带红枣饽饽,春节后十五日前,以蒸食成馔为主,米饭与菜餚则新炊。春节日有向老年跪拜叩头之习俗,晚辈少年向长辈拜年,口诵 “某某尊长过年好!”,长辈赠以少许钱,名为 “压腰钱”,儿童本身则谓之“收岁钱”。同辈人相互拜年,均口祝对方“发财!发财!”解放后赐“压腰钱”之风,已自消失,相互拜年之风仍存。唯不说发财,只祝“过年好!”至八十年代以降祝发财之习又兴。节前有向尊长馈赠礼品(糕点糖酒)之俗,七十年代后期,向小孩赠“压腰钱”又有所萌。
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有闹花灯之俗。 旧时商店多糊以走马灯,民众有大布豆面灯之习(屋内到处摆放,以示明亮喜庆,事过做菜餚食之)。跳秧歌舞,跑旱船,耍龙灯,耍狮子舞等。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谓蛰龙抬头之日。过年猪头二月二日煮食。本地尚有炒玉米花,炒糖酥大豆之习。女人为儿童切芦苇杆,以线穿五色圆纸,上穿以柳叶形小黄纸条,以象龙蛇之形,底垂彩纸落苏,名为“
”,缝于儿童左肩胸襟处。屋内墙上也挂有成串“纸
”。此俗解放后,大多失绪,少数人家,至今犹存。
三月十六日,为老把头(挖参人祖先孙广才)生日,有吃茖葱(山葱)馅饺子之习俗 (见前祭仪)。
旧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少年,拂晓即结伴上山或至田野上拉露水。将所带毛巾浸湿,拿回,全家用以擦脸,以示一年之精神清爽;另折艾蒿及各种树枝叶悬于门首。此乃内地悬桃枝之变种。迷信说法桃枝避邪。五十年代,尚有为儿童手腕上拴五彩花线环之习俗,用苘麻染黄色捆扎成的小苕帚及用葫芦巴(土名香草)制成香荷包拴在胸前,意为可以除灾疫。另有用蓝色或黄色正方形布,塞以棉花缝制成之盘腿猴子,上缀以黄色猴头。用细线穿之,悬于住屋墙壁之上,其含意不晓为何。此俗到1958年以降,逐渐失绪,然民间仍有古风之存,不为鲜见。
端午节有吃粽子、鸡蛋之习惯。晨起盥漱之后即食,较平时为早。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民间有乞巧之俗,此地早失绪。
八月十五仲秋佳节,有吃西瓜月饼之俗,民间并以此相互见赠。
立冬日为吃粘饭之日。腊月初八为一年最寒之日,民间有吃“腊八粘粥”之习。本地腊八粥,唯糯米或黍米粘饭而已,无内地所配花果样数。
本地居民有崇奉河鳖(甲鱼)之习,渔民捕捞河鳖多放之,崇为“河神爷”。伪满时期日本人喜吃甲鱼,略有开禁。1958年以降,大批南方转业军人来此垦荒,此俗已破,甲鱼遂成名贵佳餚。
解放前,阳历新年,唯官吏享度,民间无人理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每逢新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八一”建军节、十月一日国庆节,均例行放假或纪念。“五一”国庆并游行庆祝,故以上节日均备餚馔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