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风尚社会风尚 第五章 社会风尚
本地之民,素以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米薪无缺,用借不计,而淳朴礼让之风酿及于四方,鳏寡孤独者,虽无强近之亲,而乡里友邻亦多助之,佑之,赡之,养之。且五十年代以前,本县之民率皆山东、河北等省流徙之独身者居多,年老而无以托赖者,皆由民户自相赡助之,或扶持以为养也,直至老死,同衣食住,享用不二。子女之事父母者,多孝敬焉。辱亲忤逆之辈,间或有之,然为数极少,且舆论为之谴责焉。至六十年代以降,盲目流入者日多,乖僻邪侈之流混以入,淳厚之民风,时或有减。然孝敬父母,扶危济困,友邻相助之俗,仍盛行不衰。兹择其主要者录述于后:
一、林基彧临床侍父四年
林基彧,县医药公司经理,祖籍山东牟平人,1950年生,其父林辉仁幼孤,只读四年书,唯秉赋聪颖,才思敏捷,伪满后期曾于协和会任办事员二年,解放后于县医院任会计,自修针灸医师,谦恭待人, 重德义而轻财利,常业余为人医病, 不收分文,县内受其救助者良多。“文化大革命”中,以未能迎合外调人员作谎以陷人,被诬以“包庇伪满特务”罪,受批判辱骂凌虐,因愤懑无以解,致抑郁成疾,1972年春,突发脑血栓而卧病不起。妻早逝,膝下三女一子。时女尚年幼,唯基或于粮库做杠力工,且有肝疾,生活虽拮据不资,而每日工作暇余三次定省,守侍床蓐,喂饭喂药,接送便溺,终夜守护父侧而不离,历时四年余,奉侍父疾不曾稍有倦怠。父长期卧床,体重增至二百余斤,常助翻身,力莫能支,父常烦燥唾骂之,依然面不易色,慈爱以待之,直至1976年逝世。未曾一日而忽,其后续赡事其外祖父凡十余年,人莫不敬其孝者。能孝其父母,方能爱其乡土,然后爱其国家,方足以任大事,因主医药之职,皆以廉洁为本,每事以公为怀,与众共甘苦,不苟取。民足以信赖者。
二、李殿喜夫妇恭侍老母四年
李殿喜,辽宁兴城人。民国十三年(1924)生。少时父殁,高小毕业后,习医务四十余年,勤勉而业精,足迹遍县域,常深夜冒风雪以穿山奔赴村屯以望诊。1958年前,县内28村屯,未受其医病问疾者几稀。1986年八十高龄老母患脑血栓,一病不起,兄弟凡五人,唯殿喜夫妇二人相伴昼夜护侍,喂饭、打针、喂药、接便溺、洗浴,不曾稍忽。其妻徐兰英为侍老母,尤得操持家务,体大消瘦,虽至劳至苦,而无以怨。直至1989年秋母逝而孝业成,声噪县域,人莫不敬。
三、孝敬媳妇王运香
王运香,原籍山东黄县。伪康德五年(1938)生于本县之大寒葱沟,七岁母丧,随父而成人。18岁出嫁本村农民赵长山,翁早逝,姑再适山东掖县人刘鸣歧者,土改后为胜利村村长。小姑叔多人,日夜而操劳。1972年婆母病瘫在床,历时五年,后竟痴呆,常以手抓粪涂之户牖炕床衾褥,三亲生女无以近,唯运香为之擦洗喂饮,向无厌色,直至逝世。葬时告其夫,勿与前翁合墓同穴,因有刘翁在侧,恐伤其心也。后十年继公刘翁亦年高80,教子女侍之如亲爷爷,凡美食佳餚皆侍翁食,酒不断续,直至1986年五月逝世为止。再命其子,莫将二翁与姑合葬,以防三亡魂嫉斗也,其虑念之周密可知。时长子玉堂调他队任事,运香劝其媳归以同居,恐生他变,媳不解而拒归,运香因忿以自闷而喉哑,后衍患成喉癌,1987年七月逝世,年50岁。人莫不敬佩者。
四、钱淑芳嫁侍病翁姑
钱淑芳,山东胶县人,1958年生。幼失怙恃,从兄嫂养大成人,小学毕业后,即务农事,1979年,来本县大带河村探望姑母。1980年嫁与饶河城关孙冬友为妻。翁瘫病在床,姑罹癫狂之症,常深夜出走,追莫及焉。人或疑其必别居焉,殊不察钱嫁时即知翁姑双瘫病,既入门即一任肩此重担,凡炊事洗浣理园,扶侍翁姑,照料小叔、小姑,抚育儿女,日夜无以闲。十年间上和下睦,老少欢心,不曾稍有颜变。后姑逝而侍翁如既往,不曾稍懈,曾多次被推为县内妇女英杰及五好家庭之楷模。
五、王守林尽孝报义父
民国十五年,大带河沟有王子英者,山东胶县人。早年娶妻诞一子,因患产褥热无以疗治而母子双亡,遂迁至东荒,耕以自食。后回里返转时,遇一七岁乞儿,遂收以养之。取名王守林。后日伪归屯并村时,迁至县城,时王子英年已60余岁,生活拮据,凡耕田、砍柴、做饭,皆守林为之。直至将其义父送终。人谓其孝敬,虽生子不能尽然。民国三十六年,迁至抚远县,后参加解放军,不知音闻。
六、韩吉舜夫妇送终三鳏老
韩吉舜,前永幸村党支部书记,民国十九年(1930)生。幼丧母,高小毕业后,即随父耕以为生,娶妻崔氏,皆敬老扶幼以劬劳者。吉舜身为一村之首领,每于公事必尽瘁悉力,不知有己私。1955年以来,先后收养无依靠之鳏老凡三人,一黄姓,二孙姓,名建诺,三王姓名善林,既其至家则无能为劳事矣。皆须供其食,凡享用率与家人同,病则扶持之以汤药,直至老死瘗葬之为止。虽自身七子女已足劳矣,又加赡事鳏老,其负担尤重,坦诚相助,不向公索毫厘,何其高尚也哉,义为重,不以利为利者也。
七、王加龙义救母女
王加龙,山东沂水人,清宣统三年(1911)生,绰号“血表子儿”,因其詈人之口头语也以名之。早年参加抗日联军,为连长。伪康德四年(1937),于暴马顶子回饶河探视父母,上赐以廿两鸦片以为归省之资。行至关门嘴子峡谷,忽闻一女在哭。既近,见一二十三四岁女子携一五六岁女孩,以绳索挂树杈间,将引领以自缢。叩之,益悲啼焉。言其随夫自哈尔滨来割收大烟,分得60两鸦片,将欲返,被匪盗尽劫之。不三日,夫愤懑而猝亡,两袖空空,无以投奔,是以自寻短见。王遂解囊将20两烟土尽与之以为盘缠。女感激拜谢,乃至号啕大哭,见王亦二十三四年纪,同其家有何人?王告之曰,只身一人在外,无所恃依。女请相伴结缡,王拒之曰:“我乃抗日战士,国不复,何以定家室”,遂劝女携之幼孩奔赴县城而去。回省不得,乃复转身回至部队,未见父母而救人于死难,虽失之孝道,而得其义行也。后两年于大带河沟里与日伪军遭遇,队伍打散,觅不知去向,乃潜逃回家。后移至密山,为脚行工。东北光复后,误入匪队月余,后逃归。肃反及文化大革命,二次被监禁,后获释,埋没山谷间,常只身采刨人参以为兴。每年二季不远 200余里奔之父母坟茔以祭,人谓其虽至贫而不忘孝道者也。年七十有九,仍自食其力。
八、温寿山仗义不贪
温寿山,祖籍山东招远人,民国二十年生。父温克显迁东荒,曾任七里钦 (今向阳以南至五林洞间)保长, 财有聚,凡二娶,后病逝。温从母易嫁,学至高小,将赴土改工作团,母阻,乃退隐乡里。1965年购收音机一台,“文化大革命”中以“偷听敌台”、“预谋投修”等罪名,遭凌辱。后押至七台河劳动教养,背煤从役12年。1979年平反返归故地,后于永乐供销社做更夫,凡五年,退以为五保户。虽窘窭无依,而志不贪鄙。1989年秋时,去石场妹家暂住,一日晨,去公路散步,拾一提包,启视之,乃纸币也,凡 9 400元。时无一人,心急失者之急,四处寻觅失主而不见,唯恐失者自绝,乃至于旅店打问,无一知者。约半小时后,来一人寻觅遗失款事,乃尽与之。失者为山里屯一私人买汽车者。失主仅以二角钱买一瓶饮料以示谢意,温拒不受,然心畅然而不愠,乃去。盖救人而不图其报也。普通百姓之高节义,虽吏役所莫之及也。后仍以贫鳏居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