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魏、隋

第四章 魏、隋

魏、隋



                   第四章 魏、隋
  北魏(公元 386年,北魏拓跋珪登国元年,当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挹娄改称勿吉,及至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勿吉又改称靺鞨。
  《魏书》勿吉传载有:“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去洛五千里……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国南有徒太山”。又《北史》勿吉传云:“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邑落各自有酋长不相总一……。其部类凡有七种……即古肃慎氏也。东夷中为强国,所居多依山水。国南有徒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刀
  《新唐书》北狄传曰:“黑水靺鞨 (《丹铅总录》中有记:“靺鞨产宝石大如巨粟,中国即以其部名名之。”)居肃慎也,亦日挹娄,魏时日勿吉,东濒海,西属突厥(东突厥即今外蒙),南高丽,北室韦,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余与《旧唐书》所述无大异。惟云各有酋帅,或附于高句丽 (按:高旬丽在前汉时建国于辽东,至晋,国势极强,几成东方独立之大国,至唐高宗时,国始灭)。或臣于突厥,每恃勇为都国之患”。
  《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亦曰挹娄,在京(长安)东北八千四百里,南去夫余一千五百里,东及北各抵大海也。”
  《隋书》帝纪·炀帝下云:“大业八年,诏段文振率军征高丽,左十二军出盖马、元菟、南苏、扶余。”盖马即今长白山附近一带,南苏为今吉林之伊通县,扶余为今之农安县,元菟即今辽阳。“右十二军出肃慎等道,道中上表有云:强敌在前,靺鞨在后,尤可知靺鞨亦去高句丽作战第二要道也。”(见《资治通鉴》)可见左路南起今长白,西起辽阳,北达农安;右路当在今汪清、珲春、宁安一带。今张广才岭以东以北之地尽属靺鞨之所有。
  魏时勿吉,隋朝之靺鞨,入贡中国,较周秦时之肃慎,有增无减。《魏书》及《册府元龟》中记载,所贡仍为矢楛石砮,皮以貂及土特产品等。其时虽受高句丽之牵制,然勿吉靺鞨仍与中原交厚。直至唐初仍派使臣前往隋、唐王朝进贡。
  《满洲地志》中记载;“勿吉者通古斯族人也,人皆箭袖胡服,善骑射。”
  《魏书》中所谓速末水,即指今日松花江。徒太山,又名太白山,又名盖马大山,即今日之长白山,亦即当时之不成山,汉朝之单单大岭。
  《金史》有云:“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北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吉林通志》记载:七部有粟末部居最高,依粟末水以居 (松花江发源地一带,即今吉林省之吉林、桦甸、敦化、蛟河、舒兰等地),其次为伯咄部,即伯都纳(今吉林北部之德惠,榆树及黑龙江之双城一带),第三为安车骨部,又名安居骨 (即今日之阿城、尚志、五常一带),第四为拂


部(在忽汗河,即今牡丹江沿岸之海林、宁安一带),第五为号室部 (在今宁安以北,三姓以南,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地面),第六为黑水部(在今挠力河北,西起依兰,东北直达黑龙江口,乌第河及库页岛等地),第七为白山部(即今日之延边及苏联沿海州南端)。
  七部中,唯号室与黑水二部地域为广。此两江纵横之区,森林茂密,人口鲜稀,而其余五部,地域较小,人口尤多。
  魏(南北朝)隋时期,靺鞨与中原交谊密切。隋文帝初年,靺鞨各部,相率遣使贡献,以臣仆自居,愿服隋朝统治(《隋书》卷八十一靺鞨传)。隋文帝因厚劳之,令饮宴于前(《隋书《同上)。并诫靺鞨使者,勿与邻族契丹“相攻击”。宜“各守土境,安居乐业” (《隋书》同前)。靺鞨悉遵所训。自此,对隋之进贡不绝(见《隋书》卷一及《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朝贡)。
  据此,今饶河县所辖境域,魏(南北朝)时期,当属勿吉之号室部所属,挠力河北地面,属黑水部管辖。至隋,本县地域,当属于靺鞨之号室部及黑水部分别辖理 (参见《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