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元 第八章 元
(1271~1368年)
元朝系蒙古族入主中原,《四夷考》称蒙古“种类不齐,称名各异。夏曰熏鬻,周曰
狁,秦汉曰匈奴,汉末曰乌桓,晋曰鲜卑,南北朝有蠕蠕,隋唐时曰突厥,宋曰契丹,及女真衰而蒙古起焉。蒙古,契丹之别部也。契丹部落之小者曰蒙古、曰泰亦乌、曰塔塔儿、曰克列,各据分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外夷附考谓:“既而蒙古皆有之,或曰蒙古,即鞑靼也。”《续通典》 谓:“鞑靼本东北方靺鞨之别部。”唐贞观元年以降, 分布在今山西大同一带之“奚”及今辽河西岸之契丹渐盛,靺鞨部众分散,或从属于契丹,或依附于渤海,少数流徙至今阴山一带,谓之鞑靼。
《宋史》载:蒙古在女真之北,唐为蒙兀部,又曰蒙古斯。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金主亶命部将胡沙虎带兵去攻,经五年不克,至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始撤兵,蒙古追击,直至海岭一带。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金人与蒙古讲和。时蒙古势力益强。金兀术屡战蒙古未捷,遂割让西平汉以北二十七团砦,年赆赍之牛羊米豆若干,并册封蒙古首领敖罗勃极烈为蒙古辅国王。敖不受,乃自封大蒙古国祖元皇帝。至也速该,蒙古势力益强,相续吞并蒙古各部。至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帝于斡难河之源。东进灭金。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大元,继之南进灭南宋王朝,遂统一中原,建大元帝国(1279年)。元朝共十主,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历时97年。
元之疆域,横跨欧亚大陆,西达咸海,北近北极圈,东越鲸海(日本海),有骨菟(库页岛),东北至堪察加,东越图门江尽有今朝鲜永兴以北之地。以京畿为中书省,将全国划分为十一行省。各省设总督,统辖军政大权。省下又分设若干路,再下设万户千户府。
今东三省及内蒙北部,北至外兴安岭以北,东北至堪察加半岛,均划为辽阳行省 (见《元史》及《新地志》),以今吉林省东南部至日本海为恤品路。 以今乌苏里江两岸东至日本海,北至鞑靼海峡为海兰府硕达勒达路。《元史·地理志》载:“海兰路、硕达勒达路土地广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镇抚北边。”一谓桃湄,后称“屯”。民国《宁安县志》谓:“桃湄(屯)在宁古塔东北七百里,以里程推之,应在今虎林与密山交界之地。一日呼尔哈,以呼尔哈河 (即松花江支流牡丹江) 得名,在今依兰县附近。第三日乌图哩,《满洲源流考》作“鄂多哩”,即以乌图哩河(鄂多哩)而得名。乌图哩即今之乌苏里江。元曾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骨儿千户所(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疑与乌图哩千户所同,该所置于何处,待考。据推测,一在呢吗河口(即今苏联之伊曼城)。因西岸今虎头以西尽为沼泽之地,古时行旅不便,不能设置。明在呢吗河口设依麻河卫,是其根据之一;其次为德克登吉 (今乌苏里江支流独木河口北岸);再次为小安河口至四排间; 第四为东安镇。上述均为古居民遗址。以小安河口下之马架子可能性为大。因明曾于此地建失儿兀赤卫,地居乌苏里江中游,居处豁达,交通方便,如元代该处无人集居,明代则未见其在此设卫所。如其不然,该卫所设在乌苏里江东岸亦非不可能也。第四日托里林(或脱斡怜)在今何处待考。第五日布呼江(又日孛苦江)万户所,在今富锦县城附近。《元史》地理志谓:以上五万户府(所)各有司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人皆硕达勒达女真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廓,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业,设官牧民,随俗而治之。有海兰府硕达勒达等各旧统摄焉。硕达勒达路,即水达达路之音变也,史籍写法不一。